试论叠字体【叨叨令】

2015-02-20 17:18王艺翰
关键词:月令正体九宫

王艺翰

试论叠字体【叨叨令】

王艺翰

(惠州学院中文系,广东惠州516007)

中国戏曲;叠字体;叨叨令;北曲;曲牌;借宫

叠字体【叨叨令】是【叨叨令】的变体。与正体相比,此体同样为七句五韵,但每句正字有九个,句式整齐,除五六句外,基本句式为“○儿●儿,○○◎◎韵”,每句基本格律为“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去”。在重叠句五六句中,此体除【叨叨令】的常用标志“也么哥”一词外,还常带有“兀的不”、“X杀人”二词,且X为仄声字。叠字体【叨叨令】仅用于剧曲中北套,并未见于南北合套及散曲。且用此体时,经常使用借宫的手法,借入中吕宫和般涉调。

何为叠字体【叨叨令】?《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卷三十三收【叨叨令】四体,其中第二体以《长生殿·哭像》为例,并注明:“次阙通章用叠字法”,叠字法的使用是此体【叨叨令】的标志。已故戏曲研究学者郑骞先生也使用“叠字体”来命名此体【叨叨令】,先生在《北曲新谱》中称:“此章又有叠字体,如《西厢记》‘见安排着车儿马儿’曲。”〔1〕

明清时期的《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钦定曲谱》以及近人吴梅先生的《南北词简谱》、郑骞先生的《北曲新谱》、唐圭璋先生的《元人小令格律》等均只分析正体【叨叨令】格律,而未详尽论述叠字体【叨叨令】。本文试从三方面分析之。

一、叠字体【叨叨令】的正衬

通行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叨叨令】属于叠字体,兹录如下: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扭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①

此曲的正字平仄和《太和正音谱》所列【叨叨令】格律不同,后者用邓玉宾小令(白云深处青山下)为例,非叠字体【叨叨令】,所列格律如下:

平平平去平平去。平平上去平平去。平平上去平平去。去平上上平平去。上上上上去平,上上上上去平。平平平去平平去。〔2〕

清代王奕清等奉召所编的《曲谱》(后人谓之《钦定曲谱》或《康熙曲谱》)所举之例与《太和正音谱》同,但“也么哥”作“上平平”,末句作“上平平平平平上平平去”,并注“‘丈’字无去声,旧谱误”〔3〕。其实末句不可能正字字数那么多,《钦定曲谱》有误。

吴梅先生认为叠字体【叨叨令】和正体相同,他在《南北词简谱》中说:“自《西厢·长亭》折用叠字句后,词人辄喜用之,究其实仍七字句耳。”〔4〕如果用《太和正音谱》、《钦定曲谱》所举【叨叨令】正格和《西厢记》的正字格律作对比,可知格律不同,因此叠字体【叨叨令】属变体,吴梅先生论述有误。

参照《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可知,除以月令承应为例的第一体外,其他三支【叨叨令】前都注“又一体”。“又一体”是词的概念,《钦定词谱》中的“又一体”是“其句法字数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又一体”②。由此可知,《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里只有第一体为正体,包括叠字体【叨叨令】在内的其他三支均是变体。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举叠字体【叨叨令】的例曲为《长生殿·哭像》【叨叨令】,它的创作极具规范,合乎格律,因此作为例曲较有依据。但是,《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对这支《哭像》【叨叨令】的正衬标注又和通行的《古本戏曲丛刊》本不一样。后者标注的正衬如下:

不催他车儿马儿,一谜家延延挨挨的望;硬执着言儿语儿,一会里喧喧腾腾的谤;更排些戈儿戟儿,一哄中重重叠叠的上;生逼个身儿命儿,一霎时惊惊惶惶的丧。兀的不痛杀人也么哥,兀的不痛杀人也么哥!闪的我形儿影儿,这一个孤孤凄凄的样。

上文已述,叠字体【叨叨令】是变体,则其格律和正体不同,但《古本戏曲丛刊》本的《哭像》【叨叨令】却乱分平仄,将此曲往正体格律生搬硬套。虚词较少作为正字,而此格却把“不”、“着”、“些”、“的”等虚词作为正字,可知有误。

《哭像》【叨叨令】的真正正衬应该按《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排定,具体如下:

不催他车儿马儿,一谜价延延挨挨的望;硬执着言儿语儿,一会里喧喧腾腾的谤;更排着戈儿戟儿,一哄中重重叠叠的上;生逼个身儿命儿,一霎时惊惊惶惶的丧。兀的不痛杀人也么哥,兀的不痛杀人也么哥!闪的我形儿影儿,这一个孤孤凄凄的样。

另,《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卷三十四中所收高宫套曲15套,以【叨叨令】入套的有4套。其中也出现了叠字体【叨叨令】,是以月令承应套曲为例,正衬如下:

则见那傍垂杨舟儿舰儿,衔着尾參参差差的缆。播薰风兰儿蕙儿,透着脑氤氤氲氲的泛。萃和声弦儿管儿,迎着耳清清泠泠的沨。列班行鵷儿鹭儿,委着珮从从容容的站。兀的不快乐杀人也么哥!兀的不快乐杀人也么哥!尽迂儒笔儿砚儿,信着手淋淋漓漓的蘸。

两相比较,就可知叠字体【叨叨令】亦为七句,第五六句也是叠句,且有“也么哥”(亦作“也波哥”、“也么歌”、“也末哥”)的标志,真正正字安排应如下:

○儿●儿,○○◎◎韵。○儿●儿,○○◎◎韵。○儿●儿,○○◎◎韵。○儿●儿,○○◎◎韵。○儿●儿,○○◎◎韵。兀的不●杀人也么哥。兀的不●杀人也么哥③。○儿●儿,○○◎◎韵。(其中“●”表示仄声,“○○◎◎”表示AABB型形容词)

叠字体【叨叨令】与正体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两句叠句外,其他五句句式一致,且词性为:“名词+名词,形容词+名词”。前两个名词都是双音节且都带标志性的“儿”字,形容词为AABB型,最后一个名词为单音节名词。

二、叠字体【叨叨令】的格律

要探究曲牌的格律,先要明曲谱。戏曲研究大师吴梅先生在论及北曲的作法时如是说:

要识曲谱……清初如《大成宫谱》、《钦定曲谱》之类,虽多所发明,而按诸各家之说,其间尚费斟酌。且《啸馀谱》、《吴骚合编》等书,其于北词,往往不点板式,而以衬作正,以正误衬,不一而足,令人无从遵守,故《啸馀谱》之北曲谱,则断断不可从也。李玄玉之《北词广正谱》,征引颇多(今坊间尚易购取),且《大成宫谱》采择此谱者,几如全袭其书,学者苟无《大成谱》,则此书可作范本焉。〔5〕

吴梅先生提到的曲谱中,《啸馀谱》、《吴骚合编》不可遵循,另外的《钦定曲谱》、《北词广正谱》以及没有论及到的《太和正音谱》中的【叨叨令】均以邓玉宾小令(白云深处青山下)为例。而上文提到,叠字体【叨叨令】是变体,其句法字数与正体有异。因此,叠字体【叨叨令】并无现成曲谱可以搬照,只能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长生殿·哭像》和月令承应戏中的【叨叨令】进行分析。

诚然,这种分析确实不够准确,因为例曲应该选取年代较早的,这样才更接近原貌。但是,《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选的这两支曲均是清人作品,其中《长生殿》目前被认为成书于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年),月令承应戏则是清朝的产物。《清碑类钞·戏剧·内廷演剧》载:

乾隆初,高宗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公(照)制诸院本近呈,以备乐部演习,各节皆相时奏演,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6〕

月令承应戏为奉旨钦制,其创作必然严谨规范。除了例曲年代较晚外,其例曲选择不当的原因还在于北曲至明代嘉靖后逐渐消亡,清代的北曲已经是昆化了的北曲,和元代的北曲有着很大的区别。明代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说:

祝枝山,博雅君子也,犹叹四十年来接宾友,鲜及古律者。何元朗亦忧更数世后,北曲必且失传,而音随泽斩,可慨也夫!至如“弦索”曲者,俗固呼为“北调”,然腔嫌袅娜,字涉土音,则名北而曲不真北也,年来业经厘剔,顾亦以字清腔迳之故,渐近水磨,转无北气,则字北而曲岂尽北哉!〔7〕

《万历野获编》载:“自吴人重南曲,皆祖昆山魏良辅,而北词几废”〔8〕,又云:

今南方北曲,瓦缶乱鸣,此名北南,非北曲也……今之学者颇能谈之,但一启口便成南腔。正如鹦鹉效人言,非不近似,而禽吭终不能脱尽。奈何强名曰北。〔8〕

明代北曲昆化尚且如此严重,更何况到了清代呢?因此《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以此清代二曲作为例曲并不是最规范的。

元人杨梓杂剧《不伏老》第四折有【叨叨令】一支,如下:

见不上山遥水遥,走了些奔奔波波的道。捱不过缘薄命薄,撅了些凄凄凉凉的窖。赌不得才高道高,惹了些嘻嘻哈哈的笑。免不得魂劳梦劳,睡了些昏昏沉沉的觉。兀的不闷杀人也么歌!兀的不恼煞人也么歌!总不如胡学乱学,攒了些堆堆积积的钞。

此曲中虽无上文所述叠字体【叨叨令】中的标志性“儿”字,但除五六句外,每句句式前半部分都是ABCB型的名词,其余与叠字体【叨叨令】格律无异,因此属于同类。另外,杨梓得贯云石传授,晓畅音律,词曲按谱协律。因此,杨氏之作较为规范。

要得出曲牌格律,必须对前人规范之作进行比较,以得出其句式平仄。现先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不伏老》第四折、《长生殿·哭像》、《月令承应》中的【叨叨令】(除五六句)正字拣出,再进行比较归纳。

(1)《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叨叨令】

车儿马儿,熬熬煎煎气;花儿靥儿,娇娇滴滴媚,被儿枕儿,昏昏沉沉睡;衫儿袖儿,重重叠叠泪。书儿信儿,恓恓惶惶寄。

(2)《不伏老》第四折【叨叨令】

山遥水遥,奔奔波波道。缘薄命薄,凄凄凉凉窖。才高道高,嘻嘻哈哈笑。魂劳梦劳,昏昏沉沉觉。胡学乱学,堆堆积积钞。

(3)《长生殿·哭像》【叨叨令】

车儿马儿,延延挨挨望;言儿语儿,喧喧腾腾谤;戈儿戟儿,重重叠叠上;身儿命儿,惊惊惶惶丧。形儿影儿,孤孤凄凄样。

(4)《月令承应》【叨叨令】

舟儿舰儿,參参差差缆。兰儿蕙儿,氤氤氲氲泛。弦儿管儿,清清泠泠沨。鵷儿鹭儿,从从容容站。笔儿砚儿,淋淋漓漓蘸。

关于南北曲的声韵问题,明代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指出:“北叶《中原》,南遵《洪武》。音韵分清,乃称合谱”〔7〕。兹查《中原音韵》,并综合上述四曲,可得出叠字体【叨叨令】除五六句外,每句基本格律均为“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去”。和格律诗一样,其首字可作仄,因此又有“仄平仄平,平平平平去”的情况,但不多见;亦有“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去”的情况,也不多见④,而每句必押去声韵。

三、叠字体【叨叨令】的标志及所属套数

【叨叨令】有南北曲之分。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第三出有【叨叨令】二支,如下:

【叨叨令】贫则虽贫,每恁地娇,这两眉儿扫。有时暗忆妾爹娘,珠泪堕润湿芳容,甚人知道?妾又无人要。兼自执卓做人,除非是苦怀抱。妾又无倚靠。付分缘与人缉麻,夜间独自,宿在古庙。

【同前】几番焦燥,命直不好,埋冤知是几宵。受千般愁闷,万种寂寥,虚度奴年少。每甘分粗衣布裙,寻思另般格调。若要奴家好,遇得一个意中人,共作结发,夫妻谐老。〔9〕

此二曲句式格律与北曲大异,又无“也么哥”的标志,且收于《南曲九宫正始》中,钱南扬先生也说:“一般戏文也运用北曲,而《张协》是例外,大概时代较早,其时北曲还未流传到南方,故通本没有一支北曲”〔10〕。因此,本文依钱说认为《张协状元》中的【叨叨令】是南曲,故上文未论述此二曲。

除了上文论及的例曲以外,目前找到的叠字体【叨叨令】还有《东郭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全曲如下:

瞧着那珠儿玉儿,有的痴痴呆呆的羡。造着那堂儿室儿,常则周周围围的转。问着那风儿水儿,早则搜搜寻寻的徧。护着那孙儿子儿,直恁思思量量的倦。兀的不是笑杀人也么哥。兀的不是恨杀人也么哥。但遇俺朋儿友儿,却便憎憎嫌嫌的见。

另有《清忠谱·骂像》,全曲如下:

见参差楼儿和殿儿,直恁的巍巍峨峨的造。看多少门儿和栅儿,真个是重重叠叠的奥。遥望着灯儿和炬儿,闪的人辉辉煌煌的耀。猛望着身儿和首儿,活现出狰狰狞狞的貌。兀的不恨杀人也么哥,兀的不恨杀人也么哥!又只见牙儿和爪儿,向咱行喧喧阗阗的闹。

归纳可知,这六支曲子,重叠句除了“也么哥”这一标志外,均有“兀的不”一词。此词并不是【叨叨令】曲牌的标志,《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卷三十三载四支【叨叨令】,只有《哭像》一支用了“兀的不”一词,可见此词在叠字体【叨叨令】中的特殊性。但需要说明的是,有“兀的不”一词也不一定是【叨叨令】,如《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兀的不引了人意马心猿”一句则出自【柳叶儿】曲牌。

另外,此六支曲子在“也么哥”一词前均有“X杀人”一词,且X是仄声字。王守泰主编的《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认为:“昆化中【叨叨令】第⑤⑥两句句式又有进一步发展,句中三个正字常用‘X杀人’,‘X’是一个表达情感的动词。”〔11〕此说有误,《西厢记》、《不伏老》为元人作品,其时并未昆化。但从发现的叠字体【叨叨令】可知,“X杀人”一词也应是该体第五六句的标志。

明代有两部杂剧中的【叨叨令】句式与叠字体【叨叨令】相似,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叠字体【叨叨令】。一支出现于《二刻拍案惊奇·宋公明闹元宵杂剧》第五折:

御屏上写得淋淋侵侵地,多是些绿林中一派参参差差讳。列两行墨印分分明明配,俺哥哥早占了高高强强位。(拔刀介)俺待取下来也么哥,俺待取下来也么哥!(作挖下走介)急抽身,且自慌慌忙忙退。

其中“淋淋侵侵地”、“参参差差讳”、“分分明明配”、“高高强强位”、“慌慌忙忙退”与叠字体【叨叨令】的“○○◎◎韵”这一部分相同,且格律符合。但少了前半部分的“○儿●儿”。重叠句也不是“兀的不X杀人也么哥”。同理,邓玉宾套曲【正宫·端正好】里的【叨叨令】一曲不可算是叠字体【叨叨令】⑤。

另一支出现于康海《中山狼杂剧》第二折:

只见他笑溶溶的脸儿,都变做赤留血律的色。提着那明晃晃的剑儿,怕不是卒溜急刺的快。把一个骨碌碌的车儿,止不住匹丢扑答的拍。却教俺战笃笃的魂儿,早不觉滴羞跌屑的骇。兀的不闪杀人也么歌!兀的不闪杀人也么歌!您便是古都都的嘴儿,使不着乞留兀良的赖。

此曲中“笑溶溶脸儿,赤留血律色”、“明晃晃剑儿,卒溜急刺快”、“骨碌碌车儿,匹丢扑答拍”、“战笃笃魂儿,滴羞跌屑骇”、“古都都嘴儿,乞留兀良赖”虽然句型相似,但没有通曲采用叠字法,不可算叠字体【叨叨令】。同理,元代无名氏散曲【叨叨令过折桂令·驮背妓】也不可算叠字体【叨叨令】⑥。

另外,目前发现的六支采用叠字体【叨叨令】的曲子均是剧曲,而不见于小令和套曲。此体【叨叨令】通曲采用叠字法,音韵重叠往复,比较适合舞台演出;而且在剧中均嵌入套数,具体如下:

(1)《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小梁州】—【上小楼】—【上小楼】—【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

(2)《不伏老》第四折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小梁州】—【上小楼】—【上小楼】—【满庭芳】—【朝天子】—【耍孩儿】—【七煞】—【六煞】—【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尾声】

(3)《长生殿·哭像》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小梁州】—【上小楼】—【上小楼】—【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煞尾】

(4)《月令承应》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煞尾】

(5)《东郭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倘秀才】—【滚绣球】—【白鹤子】—【煞尾】

(6)《清忠谱·骂像》

【玉芙蓉】—【玉芙蓉】—【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小梁州】—【快活三】—【朝天子】

由上可知,此体【叨叨令】仅用于剧曲北套中,而未见用于南北合套。除《月令承应》外,均采用借宫的方法,但并未一宫到底⑦。前三例均是正宫、中吕宫、般涉调相连,后二例是正宫接中吕宫。

王力先生认为【叨叨令】这个曲牌“名符其实,真有叨叨的意味”〔12〕,其实叠字体【叨叨令】运用叠字法,比正体【叨叨令】更有“叨叨”的意味。前人虽也注意到了叠字体【叨叨令】,并加以命名,但并未对其详细研究。故本文抛砖引玉,冀以引起学术界对此曲牌的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本文为方便论述,加着重号的字为正字,未加者为衬字,下同。

②参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钦定词谱》条。

③“也么哥”二句与【叨叨令】正体相同,《北词广正谱》载“也么哥”句有三格,但叠字体【叨叨令】中此二句的基本格式则是“兀的不X杀人也么哥”。

④叠字体【叨叨令】中的重叠词应均为平声,出律者仅《西厢记》曲中“滴”字与《不服老》曲中“积”字,且此二字在《中原音韵》中俱是“入作上”声。

⑤上文已述,清代北曲和元代北曲有着较大的差别。这套《月令承应》未采用借宫的手法,是否符合规范,待笔者另撰文讨论。

⑥这支【叨叨令】全文如下:“更有这风鬟雾鬓毛女飘飘颻颻样,春花秋草獐鹿呆呆痴痴相。青天白日藤葛笼笼葱葱障,朝云暮雨山水崎崎岖岖当。好乐陶陶也么哥,笑欣欣也么哥,兀的是俺信白田茅舍境界里的优优游游况。”此曲收录于隋树森编《全元散曲》第305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⑦无名氏散曲【叨叨令过折桂令·驮背妓】为带过曲,其中【叨叨令】部分为:“虾儿腰龟儿背玉连环系不起香罗带,脊儿高绞儿细绿茸毛生就的王八盖。眼儿眍鼻儿凸驱外走了猢狲怪,嘴儿尖舌儿快洛伽山怎受的菩萨戒。兀的不丑杀人也么哥!兀的不丑杀人也么哥!钩儿形条儿样烂茄瓜辱没杀莺儿寨。”虽然除五六句外,句型都一致,但其中并无用叠字法,所以不可算叠字体【叨叨令】。此曲收录于隋树森编《全元散曲》第1666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1〕郑骞.北曲新谱〔M〕.台北:艺文印书馆,2008:27.

〔2〕朱权,著.姚品文,点校、笺评.太和正音谱笺评〔M〕.北京:中华书局,2010:142.

〔3〕王奕清,等.康熙曲谱〔M〕.长沙:岳麓书社,2000:13.

〔4〕吴梅.吴梅全集·南北词简谱(卷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3.

〔5〕吴梅.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4.

〔6〕徐珂,编纂.清稗类钞(第37册戏剧)〔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40.

〔7〕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册)〔G〕.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98-199,208.

〔8〕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646,642.

〔9〕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24.

〔10〕钱南扬.戏文概论·谜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86-187.

〔11〕王守泰,主编.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北套(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289.

〔12〕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781.

(责任编辑:武丽霞)

Discussion On the Pile Fonts Of[Dao Dao Ling]

WANG Yi-h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China)

Chinese drama;pile fonts;Dao Dao Ling;northern set;tune name;Jie Gong

The Pile Fonts is the variant of[Dao Dao Ling](叨叨令).Compared with the formal one,this font has the same form ofseven sentences and five rhymes,but there are nine orthographies in every sentence and the sentence pattern was orderly.Apart from the fifth and the sixth sentences,the basic sentence pattern is“○Er●Er,○○◎◎rhyme”(○儿●儿,○○◎◎韵),and the basic metricalpattern in every sentence is“Ping Ping Ze Ping,Ping Ping Ping Ping Qu”(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去).In the overlapping sentences of the fifth and the sixth ones,besides using the common sign of“Ye Me Ge”(也么哥)of[Dao Dao Ling](叨叨令),“Wu De Bu”(兀的不)and“X Sha Ren”(X杀人)are constantly used,and the X is an oblique tone word.Except for the northern set,the Pile Fonts Of[Dao Dao Ling](叨叨令)has notbeen used in the combined northern and southern sets and the non-dramatic songs.The tact of Jie Gong(借宫)has often been used in the font,which was borrowed from the Zhong Lv Gong(中吕宫)and Ban She Diao(般涉调).

I237

:A

:1009-4474(2015)02-0016-05

2014-09-14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古典戏曲剧作“影响与借鉴”的创作方法举隅(201410577015);惠州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清初残本《铁冠图·刺虎》的悲剧美学研究”(CX2014114)

王艺翰(1993-),男,广东潮州人。本科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E-mail:wangqiyiwqy@163.com。

猜你喜欢
月令正体九宫
正体与斜体的使用规则
正体与斜体的使用规则
正体与斜体的使用规则
月令体农书中兽医知识书写特点探析
中华心意六合拳之九宫阵说
月令禁忌视域下战国秦汉时期的政治运行机理管窥
徽宗朝丰亨豫大的政治理想与月令的文体新变
清宫月令承应戏改编略论
正体与斜体使用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