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视域下的新闻模糊语解读

2015-02-20 19:23王爱霞
关键词:新闻报道准则交际

王爱霞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湖北 武汉 430074)

语用视域下的新闻模糊语解读

王爱霞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湖北 武汉 430074)

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方式,原则上以及时性与准确性为要义。然而,事实上,新闻报道中广泛使用模糊语的现象却非常普遍。以新闻报道为案例展开研究,从语用学的视角探讨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及其语用功能,能指导新闻工作者或新闻媒介,使之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模糊语言;新闻报道;语用功能

所谓模糊性,实际上是一种不确定性,指事物本身的概念不清楚,类属划分不明确。模糊语言,是区别于精确语言的一种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的弹性语言,“表达了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1]。如,日常生活中的“青年”的年龄范围可能指20到30岁左右,而在学术领域,“青年”专家学者的范围则更广泛,可能涵盖40多岁者。而日常生活中,40多岁者往往被当作中年人。因此,“青年”就构成了一个模糊的概念,无法界定其外延范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L.A.Zadeh)于1965年提出模糊集合论,首创了模糊系统与模糊控制论的研究,试图研究其产生的机制、导致其呈现的因素等。国内外学者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催生了模糊集合论,从而为一切涉及模糊性的学科领域铺设了一个描写模糊性的最一般的框架。[2]模糊集合论因其强大的生命力与阐释力,被广泛运用于分析属性、特征及边界条件等。

然而,新闻语体中是否可以运用该理论进行分析?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3]准确性是“文以载道”的根本条件。然而,准确不等于精确。“真实”是新闻的本质要求,而“模糊语”是新闻报道的语言表现手段。新闻报道要求信息准确真实,这与模糊语的使用并不矛盾。本文拟从语用学的视角解读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探讨其语用功能及使用误区,藉此说明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模糊语言的必要性,以及恰当使用模糊语言对新闻工作者或新闻媒介的重要意义。

一、语用视域下新闻模糊语的运用及其语用功能

语言学家格赖斯(H.P.Grice)认为,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或有意或无意地遵循着一种或几种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格赖斯提出了有关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包括四大准则。其一,数量准则,要求提供交际所需的足够信息量,却不过度提供交际信息;其二,质量准则,即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涵盖缺乏足够证据的内容;其三,关联准则,言语交际必须与交际内容相关;最后,方式准则,即言语交际应简练有序,避免晦涩与歧义。[4]格赖斯所提出的四大准则由于在话语分析方面具备普适性而被广泛应用,对于分析言语交际的目的及功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言语交际者来说,遵循合作原则,并以之指导日常交际活动,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将以该理论为基础,进行新闻模糊语的案例分析。

(1)4月15日上午,“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战略研讨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访问巴基斯坦之际,中国和巴基斯坦官员、学者、企业家和媒体人士云集此间,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展开三天的讨论。与会者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深化了中巴人民之间的友谊,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的示范效应。(http://www.chinadaily.com.cn/interface/toutiao/1138561/2015-4-16/cd_20447618.html)

(2)Chinese authorities will cooperate with Indonesia to confiscate more than MYM500 million of ill-gotten assets illegally transferred to China by corrupt Indonesian banking officials.

After receiving their formal documents to request judicial assistance,Chinese judicial authorities will conduct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nd offer Indonesian officials evidence to help them recover the illegal proceeds.(http://Chinadaily.com.cn)

例(1)中,记者不可能知道事件发生的精确时间,同时又要完成报道任务,“上午”这一模糊词的使用使新闻报道更简洁、更真实。这正是遵循了格赖斯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即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同时,在这类外交方面的新闻中,记者不可能清楚知道巴基斯坦官员、学者、企业家和媒体人士都是哪些人,模糊语“官员”、“学者”、“企业家”和“媒体”等的运用遵循了质量准则的“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在尊重本国内部事务的同时,使新闻语言更加真实可靠。要知道,在如此大型的经济讨论会上,精确地道出每一个与会者的身份是不可能的。模糊语言的灵活性弥补了新闻报道的局限性。

例(2)中不乏“Chinese authorities”,“will”,“more than MYM500 million”,“further investigations”,“evidence”等模糊词的使用。这里无需说明中国有哪些官方机构参与,什么时候展开合作,超过5亿具体是多少,进一步的侦查是怎样的等不便对外传播的具体信息,只需要将中国官方将与印度尼西亚共同协作,没收腐败的印度尼西亚银行职员转移到中国的非法资产500亿这一事实如实报道即可。模糊语言“more than MYM500 million”、“further investigations”等的使用恰到好处地将这一事实报道给了公众,遵循了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

由此可见,模糊语言只要运用得当,非但不会影响报道的准确性,反而还会与精确语言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合理地运用模糊语言,有利于新闻报道主题的突出。

(一)提高新闻报道的写作效率

新闻是发布最新消息的一种方式,这是由新闻的本质所规定的。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往往具有突发性,其规模与相应影响往往不能被人准确地认知。因此,新闻报道以时效性为首要原则。新闻工作者必须及时向受众传达该事件的状况以及影响。然而,在动态事件中,由于发稿的时效性,采访必然受到一定限制,记者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判断不可能做到精确。因此,新闻工作者往往会不得已而使用模糊语言向读者作大致报道。

(3)A passenger ship carrying 447 people sank Monday night in the Hubei section of China’s Yangtze River,with more than 20 having been rescued,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CCTV) reported.

The luxury cruise ship,named Dongfangzhixing (Eastern Star),sank at around 9:28 pm in the Shishou (Hubei Province)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according to the Yangtze River navigation administration.

Premier Li Keqiang is leaving for Jianli county of Hubei province to supervise the rescue operation.Officials who will go with him include Deputy Premier Ma Kai and State Councilor Yang Jing.(ChinaDaily,June 2,2015)

例(3)是“东方之星”客船沉没之后,记者对这一重大事件所作的报道。报道中采用了“Monday night”,“Hubei section of China’s Yangtze River”和“more than 20”等概念范畴模糊语。为了追求时效性,创造新闻价值,报道中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如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获救的准确人数等。但该报道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言语交际的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提供了一定的真实信息。“Officials”这一模糊语言的使用很好地传达了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对这一事件的高度重视,也符合新闻写作要求的时效性、简洁性,起到了呼吁公众提供支援的作用与影响。

(二)促使报道生动有趣,符合受众阅读心理

日常交际生活中,受众接触媒介的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的。受众往往只对能帮助其获取信息,或满足其娱乐心理与精神诉求等方面的报道感兴趣。新闻报道必须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与审美情趣。

(4)“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完这句话,顿觉很诗意、很潇洒、很有文艺范儿,不过,这是一封辞职信。(新华网,2015年4月17日)

这篇关于“最具情怀辞职信女教师”的新闻报道备受关注。首先,女教师的辞职信中,“世界那么大”,有多大?“想去看看”,想去看什么?新闻报道违反了数量准则,辞职者使用的模糊语让读者充满期待与臆想;此外,新闻评论的“很诗意、很潇洒、很有文艺范儿”也是模糊语。所谓的诗意、潇洒、文艺范儿具体是什么?没有明确的概念,却让人无不羡慕女教师那种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抛开一切的释然与洒脱,也让受众很是向往并期待切身体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新闻报道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此的广泛关注。对于这一“说走就走的旅行”褒贬不一。有人说这是一种勇气,有追求,不愿意永远甘当机器上那颗不停运转的螺丝钉;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对工作的不负责任,是不理智、自私的行为;还有人很诗意: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上联);钱包那么小,哪都去不了(下联);好好学习(横批)。新闻报道的价值得到了实现。

在此,模糊语言的恰当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短短的仅有两句文字的新闻更加生动,更是一度引起舆论的讨论、社会的关注。相比于一条满是精确细节的冗长新闻,适当使用模糊语言进行概括的报道,似乎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合乎受众的阅读习惯——只获取有价值的、感兴趣的信息。

(三)增加报道的可信程度,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新闻要求真实,不真实的新闻只是故事。但是真实不等同于直白精确,新闻报道不要求绝对的精确,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如果强行使用精确语言表述,则会使新闻失信。例如,有报道称,唯品会2014年度的毛利润增长了5.73亿美元,这一精确的数字只会让人觉得荒谬不可信,事实上也是如此。之后由于再次质疑唯品会夸大数据,美国霍华德史密斯律师事务所(Law Offices of Howard G.Smith)于2015年6月11日宣布,已代表在2015年2月17日至2015年5月15日期间购买唯品会(NYSE:VIPS)股票的买家对唯品会提起集体诉讼。模糊语的运用在新闻创作中非常普遍,其原因在于以下两点:首先,给报道留有余地,尤其是在新闻缺乏足够证据或者进行某种推断时,或者遇到不便直言、不宜明讲的新闻事件时,常需要故意模糊语义,以免陷入被动;其次,表明报道,比如科技、外交、政治等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使其有说服力,为受众接受。

(四)避免报道的负面传播效果

新闻不仅仅有正面效果,也有负面效果。关于负面效果,记者可以通过模糊语言的适当使用来避免。例如,法制新闻报道中,记者不宜将不法分子的犯罪过程以及警方的破案细节仔细交代,这时就必须作模糊化处理,否则会起到负面传播效果。再比如上文提到的今年6月1日长江流域发生的“东方之星”客船沉没事件,那样的灾难,如果记者完全报道细节,会给遇难者的家属以及幸存者带来二次伤害,也会给其他受众心理上带来负面的影响。模糊语言的使用则可以使这个效果最小化。

二、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使用应该注意的两点

毋庸置疑,新闻报道中模糊语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促使报道生动、可信,避免了新闻报道的绝对化,同时也避免了新闻报道的负面传播效果。然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模糊语言应把握以下两点:

首先,模糊语言的采用并不是指报道中有意使用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使人产生误解的语言。恰恰相反,新闻工作者要利用语义的模糊,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模糊概念。[5]模糊语言虽“模糊”,但能“准确”表达。使用模糊语言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精确报道,随意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或滥用模糊语言来推脱自己的责任。它更不是虚假新闻。虚假的新闻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它是为达到某些目的而由专人炮制的,在新闻报道中应坚决杜绝。新闻必须客观、公正、真实,新闻工作者应该尽可能使报道贴近事实的本来面貌,有限制地使用模糊语言,最大限度地保证新闻报道的可靠性。

其次,并非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必须使用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可以使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锦上添花,但有时也会画蛇添足。比如,体育新闻中运动员的成绩,记者就应当使用精确的数据,而不是“很快”、“很远”、“很高”这样的模糊词。例如我国运动员宁泽涛2014年在第17届亚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摘金的成绩47秒70,新闻工作者就应当准确反映,以突显运动员优异的表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有着广泛的使用,其灵活性和含蓄性对于准确报道新闻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过犹不及,滥用模糊语言会使报道失去新闻价值。模糊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但由于它基于事实,提高了报道的真实可信度,更能为读者接受认可。至于在报道中应该怎样使用模糊语言,则要根据报道的内容来定,这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1]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Grice 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Gole P.Morgan J.L Syntax and Semantics: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5]昌银银.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运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6).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Fuzzy Language in Pragmatic Perspective

WangAixia

(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WuhanPolytechnic,Wuhan430074)

News report,as a means of mass media,is supposed to take timeliness and accuracy as the primary principle.However,in fact,the usage of fuzzy language in news reports is very common.Study on the case of news repor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o discuss the use of fuzzy language in news report and its pragmatic function,it can guide the news workers or the media,to make it appropriate to use vague language,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ews report.

fuzzy language;news report;pragmatic functions

2015-06-15

湖北省教育学科基金项目“十二五”规划资助课题(2012B358)

王爱霞(1979-),女,湖北天门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应用语言学研究。

H03

A

1673-1395 (2015)07-0069-04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准则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两块磁的交际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廉洁自律准则歌
学学准则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