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生态文化传承问题研究

2015-02-20 19:23孙琳琼丁琪
关键词:进程乡土城镇化

孙琳琼 丁琪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生态文化传承问题研究

孙琳琼 丁琪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在追求城乡一体化的快速进程中,由于人们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乡土生态文化的内在价值,致使乡土生态文化在传承中出现了断层。深入研究乡土生态文化传承问题,对乡村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乡土生态文化;传承;问题

乡土生态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随着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土生态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与传承,但并没有与经济建设的发展保持一致,故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断层。因此,深入分析乡土生态文化流失的原因,不仅关系到乡村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亦有助于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一、乡土生态文化的价值及传承现状

乡土生态文化是传统乡土社会重要的文化标识。作为一种潜在的规则,乡土生态文化调节着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作为乡土社会的稳定剂和粘和剂,乡土生态文化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构建乡土社会秩序,塑造核心文化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在顶层文化设计与底层文化认同之间求得统一,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就离不开对乡土生态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把握,因为乡土生态文化不仅制约着乡土社会人们的思想和言行,而且也天然地导向乡土生态的培育与保护。从这一意义上说,乡土生态文化也是区域生态文明智慧的浓缩。举凡农事庆典、山林祭祀、乡规民约、农耕技术,都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虽在现代生产领域被逐渐淘汰,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技巧,以及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的智慧,将在乡土社会世代相传的同时,引领我们去探索发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不仅如此,乡土生态文化还是促使社会、经济、环境协同发展的内驱力。[1]城镇化带来了城市的扩张。日益扩张的城市,在不断蚕食乡土空间的同时,将拥有不同背景、信仰和行为方式的人们聚合在了一起。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使人们普遍生发出一种无家可归感。在此背景下,回归乡土便成为人们下意识的选择;而当真实的乡土已然不可回归时,人们便会转而从乡土生态文化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得益于此,以农家乐、农家院为代表的乡土生态文化体验模式,越来越受到城市人的欢迎。在其中,人们不仅能体验到城市喧嚣之外的宁静与平和,更能在回归土地、手工劳作的乐趣中,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乡土生态文化得以成为促使社会、经济、环境协同发展的内驱力。总而言之,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生态文化具有传承历史的文化价值,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价值,展现乡土景观的美学价值,以及以最优化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价值。由是而言,新型城镇化如果没有乡土生态文化的融入,必然缺少应有的文化根基。换言之,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合理地传承乡土生态文化,有助于我们走好新型城镇化之路。

虽则如此,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以河北省为例,即可见一斑。2014年4月,河北省出台了《关于推进河北新型城镇化意见》。该意见指出,新型城镇化应以人为核心,统筹生态、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此,一些村镇建起了乡土生态文化博物馆,开发了乡村生态文化游等旅游项目,一定程度上,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乡土生态文化,预留了一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然而,在这貌似繁荣的背后,乡土生态文化的内在价值与精神内涵,正在不断地流失,以淳朴、和善、亲情、伦常为核心的乡土文化理念,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正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镇建筑风格的趋同,致使其原有的地域特色消失殆尽。不仅如此,人们对乡土生态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度也不容乐观。调查显示,河北省易县有超过半数的人,对当地的乡土生态文化并不了解,仅有少数人通过相关宣传,对当地的乡土生态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71%的被调查者,对乡土生态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冲击,及其对城镇化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知。由此可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乡土生态文化传承面临的现实困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不断地改变着乡土社会的原本面貌,同化着不同区域的民风民俗,致使文化的多样性被日益削弱。在此背景下,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境。

新型城镇化进程对乡土生态文化的冲击。费孝通先生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的。”[2](P6)从这一意义而言,乡土是中国社会的根基。然而我们却遗憾地看到,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正离我们日益远去。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大量独具特色的古建筑被无情地拆除,取而代之的则是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与独具特色的古建筑一起消失的,不仅是其所承载的独特的历史,更有与其相关的独具特色的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而与高楼大厦相伴的,不仅是失却了乡土的农民,更是逐渐脱离了其从前的生活习惯与民风民俗,步入城市生活轨道,转而追求所谓的时尚的城镇居民。随着乡土的消失,农民身份的改变,乡土生态文化的精神正被逐渐掏空。正如马歇尔·伯曼所说,在现代社会,“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3]。这无疑是令人痛心的。

市场经济利益化对乡土生态文化的吞噬。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许多乡土生态文化被打上商业烙印,经过商业包装后,重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在这看似重视乡土生态文化的背后,实则充斥着赤裸裸的利益追求。由于过度追求物质利益,人们只关注对乡土生态文化景观的物质投入,而忽略了其应有的文化精神,致使其所承载的乡土生态文化的内涵逐渐流失。更有甚者,为吸引人们的眼球,以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在打造所谓的乡土生态文化景观时,有些地区竟罔顾历史真相,凭空捏造名人故居,向壁虚构历史事迹。在这种所谓的乡土生态文化景观中,人们既无法由此了解真实的历史,更得不到任何文化的洗礼。轰轰烈烈的乡土生态文化造景活动,在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正日益将乡土生态文化推向边缘化。市场经济利益化对乡土生态文化的吞噬,无情地阻碍着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

乡土生态保护制度与文化氛围的缺失。同样以河北省易县为例,由于当地政府对乡土生态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加之相关保护政策的缺失,致使当地许多富含特色的乡土生态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合理保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想合理保护乡土生态文化,不仅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更需要全社会通力打造适宜乡土生态文化传承发展的文化氛围。然而我们却遗憾地发现,时至今日,适宜乡土生态文化传承发展的文化氛围并没有真正形成。这与网络媒体未能真正形成合力,以集中营造适宜乡土生态文化传承发展的文化氛围有关。诸多网络媒体所关心的,大抵只是花边新闻、娱乐八卦、经济资讯,而绝少与乡土生态文化相关。当娱乐精神与商业气息充斥于网络媒体之中时,乡土生态文化势必将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而缺乏了必要关注的乡土生态文化,也必将在失去保护根基的同时,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更谈不上发展了。

乡土生态文化传承人的断层。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而在当前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生态文化传承人正面临断层威胁。这一威胁主要来自于三方面。其一,熟知地方掌故的老辈人的逐渐故去。民风民俗、民间传说以及区域生活特色等非物质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人们的口耳相传才得以传承下来的。在这一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熟知地方掌故的老年人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当熟知地方掌故的老辈人逐渐故去时,乡土生态文化口耳相传中最重要的一环,必将逐渐断裂。其二,城镇化进程中乡土的消失。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深入,乡土不断地消失,大量乡村人口迁移到了城市。这些迁移到城市的乡村人,并没有将乡土生态文化同步带往城市,致使乡土生态文化呈现空心状态。其三,乡土留守人员对乡土的摒弃。一部分留守乡土,原本可能成为乡土生态文化传承主要群体的青少年,在现代物质文明的不断冲击下,一心渴望逃离乡土,无心传承乡土生态文化。如此一来,乡土生态文化传承中最后的一环也断裂了。

三、乡土生态文化流失应对策略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想合理传承保护乡土生态文化,需要我们本着“关注共同长远利益,建立协同发展机制”的基本理念,遵循“保持乡土文化的真实性、生态性”的基本原则,尊重乡村文化的生态属性,提高对乡土生态文化的重视程度,将对乡土生态文化的保护,由远观变为自身的切实行动。

确立和谐共生的文化建设思路。传承和保护乡土生态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在辩证否定乡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更高的层次,倡导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生态文化理念。为此,我们只有确立一种有机整体、开放包容、动态生成、和谐共生的文化建设思路,才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合理传承保护乡土生态文化。

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政府要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以保护乡土生态文化为前提,倡导乡土生态文化理念,普及乡土生态文化知识,引导村民正确认识其自身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下,为乡土生态文化保护,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多措并举,为更好地传承发展乡土生态文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确保乡土生态文化传承后继有人。要更好地传承发展乡土生态文化,必须拥有一流的文化传承者和管理者。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制定有关政策,营造适宜环境,以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建构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训体系,重点培养一批乡土生态文化传承带头人,以确保乡土生态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合理处理好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各地区既要立足于本区域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突出地方特色,尊重本地的传统和习俗,也要加强各相关组织团体之间的联系,共同探讨发展对策,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以点带面,提升地区乡土生态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不同的地区之间,则应致力于实现乡土生态文化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全面形成传承发展乡土生态文化的合力。

对于乡土生态文化传承而言,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应当从整体、联系和发展的高度,把握乡土生态文化的动态生成和发展机制,厘清乡土生态文化与乡村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以使乡土生态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1]朱方长,李红琼.乡土文化的经济功能分析[J].求索,2005(12).

[2]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M].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On Inheritance of Rural Ecologic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SunLinqiong,DingQi.

(SchoolofMarxism,He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Tianjin300401)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new urbanization,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logical culture faced with many practical difficulties.In the pursuit of the rapid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because of the neglect of the intrinsic value of local ecological culture,the local ecological culture has been in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faul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the heritage of rural ecological and cultural,and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rural core valu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new urbanization;rural ecological culture;heritage;problem

2015-04-22

河北省文化厅重点项目(HBWY2014-Z-A006)

孙琳琼(198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哲学研究。

F299.27;G122

A

1673-1395 (2015)07-0081-03

猜你喜欢
进程乡土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家乡的城镇化
读《乡土中国》后感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