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加工番茄机械收获发展探讨

2015-02-20 19:56甘中祥闫德林李倍金张录霞魏强王芳
西北园艺(综合) 2015年3期
关键词:屯河机采番茄

甘中祥 闫德林 李倍金 张录霞 魏强 王芳

新疆加工番茄机械收获发展探讨

甘中祥 闫德林 李倍金 张录霞 魏强 王芳

加工番茄产业是具有新疆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是新疆“红色产业”的代表。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疆加工番茄产业已成规模,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加工番茄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人口数量的快速减少,农民工用工价格连年上涨,造成种植番茄成本升高,番茄种植增产不增收已经成为制约番茄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转变番茄种植模式,实施机械化收获,是国内加工番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加工番茄机械采收发展现状

加快实现加工番茄的全面机械采收,不仅有利于大幅降低采收成本,实现原料的均衡可控和优质供应,也是中国加工番茄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1.1 美国加工番茄机械采收发展历程美国是加工番茄生产第一大国,加利福尼亚州占美国加工番茄生产总量93%以上,约占世界总量35%,2012年加工番茄种植面积10.4万hm2,平均1hm2产量124.1t。自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尝试机械收获,1964年底已出现番茄收获机投入商业应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美国在新品种研发推广、田间管理技术、机械收获、售卖以及加工工艺等方面已能配套衍接,在上世纪70年代末实现了加工番茄的全程机械化。番茄采收机械化的实现,不仅促进了美国番茄种植规模的扩大,而且使番茄的收获费用从占生产费用的50%降低到16%,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收获费用的降低,对提升美国番茄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2 新疆加工番茄机械化发展历程及现状中国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1996年就有人从美国引进了番茄收获机,但受制于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当时廉价的劳动力,使得番茄机械收获的推广极其困难。

近十年来新疆农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膜下加压滴灌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为加工番茄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种植奠定了基础。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粮屯河”)作为中国最大的加工番茄制品供应商,投入了近4亿元资金,主导和大力推动了加工番茄机械化种植的发展。

2006—2007年,中粮屯河与美国亨氏公司在新疆呼图壁县农业公司合作种植约2000亩地番茄,通过与美国亨氏公司合作,大力引进美国的加工番茄种植模式,以及配套的各种农机设备,进行深松起垄、GPS卫星定位平地仪、多种型号的番茄收获机械等。通过两年的示范应用,逐步掌握了加工番茄机械化种植技术。

2009—2012年,中粮屯河通过对农户的土地集中、流转、租赁,以及与种植大户合作等各种模式,整合了近20万亩耕地,以机械收获为目的,实现了加工番茄规模化种植。到目前为止,机械收获面积已占中粮屯河加工番茄种植面积的41%,而在新疆北疆片区机械收获面积占种植面积比例达72%。在中粮屯河的带动下,新疆加工番茄机械收获面积逐年提高,2014年全疆番茄机械收获面积约占21%。

2 新疆加工番茄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加工番茄原料的机械采收集中在中粮屯河、新疆天业和新疆中基公司等主要番茄加工企业,采收机械主要从美国和意大利进口。尽管机械收获种植技术在新疆发展较快,但依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

2.1 农业生产方式的制约中国农业的基本现状是人多地少,每户耕种的土地面积都很小,尽管农民具有勤劳、能吃苦的优良传统,但其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都较低,因此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很慢。在番茄产业方面,面对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番茄加工企业难以直接面对如此众多的种植户。番茄原料供应普遍实行经纪人制度,即由经纪人签订种植合同,组织农户种植、交售番茄原料,经纪人只注重经济效益,很难给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再加上农民文化水平低,经济来源只能依赖自己的小块土地,无法承受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的风险。例如,中粮屯河曾在番茄原料种植中推行了多年的50亩以上连片种植,收效甚微。

2.2 农业耕作水平制约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耕种方式,种植面积小,很少大机械作业,土地平整度差。北方农业是灌溉型农业,渠浇沟灌,洼地水淹,高地水上不去,这就造成番茄成熟度不一,机采番茄浪费大,给机械采收带来影响。其次渠灌,开腰渠、打埂子,机械采收需平渠削埂,人工工作量大。同时渠灌垄面覆土多,机采番茄含沙量大,给工业生产带来影响,因此严重抑制了机采番茄技术推广。

2.3 品种因素制约机采番茄品种要求集中成熟,耐储性好,耐压力强,果实成熟后在植株上挂果时间长,以达到机械一次性采收。以前国内大面积种植的番茄品种主要是87-5、新番四号、屯河8号等,虽然产量性状较好,但成熟不集中,是逐次成熟,分多次采收的。在番茄制品供应商的大力推动下,机械采收面积的推广速度极其迅猛,远超过了新品种研发速度,导致国内适合机械采收的新品种极少,只能从美国引进,其价格是国内品种的8~10倍,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机械采收品种应用还不普遍,特别是农户对成熟度认识不清,存在“颗粒归仓”的心态,总想等番茄完全成熟或达到理想成熟度才让采收,导致下部果实过熟腐烂,曾出现过农户扣押采收机或由于采收时弹出青果而闹事,影响了机采番茄技术推广。

2.4 机采番茄种植技术制约番茄的机械采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加州,并在70年代末期已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中粮屯河是完全引进美国亨氏公司机采番茄种植技术,由于新疆各地的具体情况与美国差异很大,完全照搬国外技术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机械采收效率很低,一天仅为30~40亩,而美国可达70亩以上,番茄收获过程损失浪费较大,采收质量较差,采收和拉运衍接不好,采收机在田间闲置时间长,这对农户的收益、采收机司机、加工企业的料耗比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进而也影响了机采番茄技术的推广速度。目前对处理这些问题还没有好的方法和统一的认识,没有形成成熟的机械收获番茄种植模式。

3 促进加工番茄产业机械化的几点建议

3.1 对机械化采收是加工番茄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提高认识自2010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快速升值,对严重依赖出口的番茄产业陷入了出口持续下降的状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抑制原料价格上涨降低成本是番茄加工行业的必然选择。但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农业劳动人口数量的快速减少,劳动用工工资上涨,使农业种植成本加大,降低原料收购价格只能采取机械化、模式化的高效种植降低成本。

此外,番茄收获期较短,且不易储藏,原料收获不及时,原料质量就会下降;加上同行业竞争激烈,原料流失严重,原料量不可控,无法达到原料的均衡供应。而机械化收获可做到按计划采收,避免高峰期,实现机采原料可控。

因此,转变番茄种植模式,革新传统的收获模式,提高农业科技生产效率,是国内加工番茄产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3.2 加快国内机采加工番茄新品种的研发机械化收获对加工番茄品种具有特别的特性要求,现阶段种植的国外品种价格高,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也不多,国内起步晚,基本没有适合机采品种,机采品种的研发是实现机械化采收关键因素。适应机械采收的番茄品种应花期集中,成熟期一致;果柄无节,便于机械振动使果实与植株容易脱离,并且脱离后果实不带果蒂;果肉厚,硬度高,抗压力好,耐储性好,成熟后果实能够在植株上保持30天以上不腐烂。选育成熟期不同的早、中、晚熟品种,以利于机械化连续采收。同时选育的品种果实还要有良好的各类工艺加工性状,如高固形物含量、高色素含量、低酸、高黏等。由于番茄品种是制约机械化收获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应积极开展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加工番茄新品种选育的研究,尽快研究开发适合机械化收获的新品种。

3.3 加强栽培技术的配套实现加工番茄机械化采收不仅需要规模化种植,而且需要加工番茄种植技术适应机械化作业,即采用相应的加工番茄标准化种植技术。加工番茄生产大国——美国和意大利,番茄机械化收获水平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光强调机械要适应当地农艺的要求,而且从生物学角度、农艺角度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开发利于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等,为机械化收获创造条件,促进机械化收获的发展。

3.4 转变种植户、加工商观念由于受长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影响,农户对机械采收番茄不适应,常常期望种植的番茄采收时能够全部成熟而耽搁最佳的采收期,并对采收过程无效果的弹出而感到可惜。加工商也常常期望机采效果能与人工采收一致,没有形成收购、加工的标准,影响机械化番茄的推广力度。

4 讨论

现阶段新疆机采番茄种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首先在品种上,生产整齐一致、果肉厚硬、成熟集中、耐储性强、适应机采的番茄品种很少,机采时烂果多,青果多,浪费大,工业料耗比也大。机采加工番茄品种主要是国外品种。其次在栽培技术上,栽植上分为育苗和直播,耕种上分起垄种植和平铺种植,田间分布上分单行、双行、三行种植,密度从2000~4300株/亩等。田间管理还比较粗放,没有精细的、科学的标准化加工番茄机采种植模式。因此,新疆在发展加工番茄机械化收获中,要积极借鉴国外农艺技术与机械化收获技术相结合的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当地的机采加工番茄种植技术模式,促进番茄种植机械化收获的发展,提高农业科技生产效率,降低种植户和企业生产成本。

甘中祥,闫德林,李倍金,张录霞,魏强,中粮屯河种业有限公司,邮编831100(新疆昌吉);王芳,甘肃省西和县农机局。

2015-04-01

猜你喜欢
屯河机采番茄
番茄炒蛋
秋茬番茄“疑难杂症”如何挽救
气候变化对头屯河流域径流的影响研究
番茄果实“起棱”怎么办
一例机采频繁报警献血者的护理
昌吉市水环境质量预警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
乌鲁木齐头屯河地区多药耐药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组合式籽棉清理机在机采棉清理工艺中的应用
新型组合式机采棉清理机简介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