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案探究

2015-02-21 14:14赵任颖
新课程(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互联网+知识点素养

赵任颖

(上海杉达学院)

一、“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科技发明之一,发展到今天,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2015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国家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通俗地说,“互联网+”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可却并非将两者简单地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计算机应用能力早已不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固有的能力了,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更多“互联网+”人才。然而,许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大学毕业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不能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查找、探究新信息;遇到难题时,不知道也不会运用各类信息去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大学生所面临的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博弈,更多的是表现知识的方式、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互联网+”时代,有无所不在的信息、资源、知识。就好比一个大型的图书馆,各种书籍摆在书架上,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关键是当你想要获取知识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图书馆,有没有踏入图书馆寻找资源、有没有选择正确的书籍,又有没有将之付诸实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正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大学生除了需要有知识底蕴,还需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更需要培养信息意识,成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

二、信息素养的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方式由信息记忆的过程转变为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过程,而学习能力则体现在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处理和有效利用,以及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一种实现全球信息化,人们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他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而其简单的定义则是来自于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总结报告》中,再次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需要能意识到,要做出有效的决策,前提是需要精确和完整的信息;不仅如此,他还需要懂得如何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从而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订成功的检索方案。利用计算机或者其他手段检索这些信息源可以获取信息、评价信息、有效地利用信息,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比对以及在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信息素养不仅是一种对信息社会适应能力体现的基本能力,美国提出的“信息素养”概念更是一种集文化层面、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的综合能力,包含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三、教学模式方案设计

随着网络教育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的发展,使现代教育技术步入了信息时代的轨道。

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国教育正在迈向4.0时代。

1.增强信息意识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传统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通常以“重知识点,轻应用”“重考核、轻过程”“重教师、轻学生”为主,这也就造成“学生好像什么都会,但却不知道怎么使用或者不知道使用的情境”“学生通过反复做教师讲过的题目和背课本通过了考试,但干不了实事儿”。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内容略作更改,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无可厚非,但是教师更多地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者;教师可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教学平台,构建信息丰富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策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并将信息与实际工作、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最终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然,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国内的大部分高校可能并不能真正做到“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的教育4.0时代,但仍然可以实现“线上”“线下”教育一并开展,“线上”精品课程、信息互动;“线下”巩固理解、补充拓展。

2.培养信息能力

在第三代教育和教育4.0时代的过渡期,案例教学法仍不乏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形式。它是一种通过分析案例来开展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更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一些教学平台丰富案例材料,并结合各种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不再使用投影教学或者PPT教学,可以使用移动端设备、无线热点等等,解放教师“讲台前站位”的同时,又很好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大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方式往往已经养成,传统“填鸭式”教学法不顾个人意愿,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仅仅只是知道了“what”,即知识的定义,“是什么”。而教师如果以案例穿插知识点的方式进行授课,在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巩固理解的地方适时地抛出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或以小组的形式协作完成,既解释了“what”,又让学生搞清楚了“why”,即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点、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以及“how”,即如何使用知识点、知识点运用于何处。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容易接受,并且印象深刻,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符合“主动、探索、协作”这一时下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3.巩固信息知识

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学生检验自己是否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很多情况下,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给予教师的反映是“听懂了”,但事实上从作业或者测验的反馈看并非如此。在学生未能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况下,作业的存在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有关知识。

可是,作业不能过多过繁。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多门课程,况且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的场所,教师不应以作业消耗大学生的时间。比如,在学生刚学习了进制转换法后,进阶作业如果以这种类型的题型出现:

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各种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这类题型会让学生产生疑惑,到底十进制转二进制是利用什么原则呢。而如果直接让学生计算“十进制数1000对应二进制数”,学生可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得到答案。

对于需要思考的灵活题可以作为课后思考题。学生可以将思考后的解题思路或者对该题的理解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体现在教学平台上,并且在下次上课前,教师应将其作为知识的回顾,类似“翻转课堂”的概念。不仅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也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学的知识充满信心。

4.参评知识考核

纵观国内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查方式,主要是上机考试,通过计算机对被测试者进行操作过程的考核,一般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操作题、简答题。但其实这种考核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考核方式应不局限于固定格式,可以是作品的形式,并为作品设定一个有实际意义的主题,学生应用所学内容进行自主创作。不过,事先需要限定学生使用知识点的数量和范围。如果不给学生必要的限定条件,不排除有的学生随随便便交一个作品敷衍了事。

如此一来,在训练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时,又能促使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去解决问题。另外,学期末的作品可以由学生参评。不再由教师一人评分,而是由学生参与其中,在提高学生对自己作品的参与积极度的同时也注重了成绩的公平、公正、公开,师生共同参评增加互动,为今后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氛围,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可以从参评中看到其他同学作品的优缺点,并对知识点进行再一次梳理,更对这些知识点的应用广度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一些好的作品,教师可以将其挂在教学平台上供其他学生参考。

久而久之,相信学生定能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各方面得到提高,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人才。

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7.

猜你喜欢
互联网+知识点素养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