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嘉兴蚕业及濮一之弃官养蚕

2015-02-22 17:53黄宗南
蚕桑通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蚕业嘉兴

嘉兴的蚕业生产,由北宋的一般发展,转变为南宋的较快发展,以致在南宋末年,嘉兴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个蚕业生产的高潮。

南宋理宗时期,任用权奸,朝政腐败,国势益危,而蚕业生产却不断繁盛。此时,一位皇亲国戚、朝中高官濮一之,眼见王朝大势已去,自己前途寥寥,毅然弃官归田,来到今秀洲区洪合镇和桐乡市濮院镇一带,土名叫“北草荡”的地方,大刀阔斧地开垦大片的无主荒地,大搞农桑,经营缫织,战胜艰难困苦,终获巨大成功,并推动了嘉兴及周边地区蚕业的发展。蚕业生产有它的继承性、时代性和地区性。因此,这个故事需要从头说起。

宋朝开国以后,就重视农桑生产的发展,到宋真宗天禧五年,垦田约524万顷(1顷等于100亩),当朝下令“分遣诸路常平官,专领农田水利,民增种桑拓者,毋得加赋。”

蚕丝绢帛是人民生活所需,国家财政所要和外贸的重要出口物品,当朝又要向辽、西夏输送。宋统治者只有向农民更多的索取,因此出台政令,加快蚕桑绢帛的生产。北宋大臣史学家司马光说,士农工商这四种人,以农民为最苦,终日忙碌,泥土满身,养蚕织帛辛苦至极,“幸而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

宋至道时,两浙路是全国十五路之一,两浙是浙东浙西的合称,其中属于今浙江的有十一州,秀州是其中的一州。宋太宗、仁宗、神宗、徽宗时均设秀州。秀州领县四:嘉兴、华亭(今松江)、海盐、崇德。当时,全国每年漕粮六百万石,两浙路就占四分之一,全国每年上贡的丝织品约三百余万匹,两浙路约占一百余万匹,所以北宋统治者也认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秀州生产的绫,称为“秀州绫”,质量出色,远近闻名,被载入官修的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元丰:1078~1085)。该志说:“秀州土贡绫一千匹”。秀州产锦闻名,古人有诗说“宋锦人传出秀州”。

海宁,当时称盐官县,属杭州,早在大中祥符朝(1008~1016)时,全境主客户49583户,民营田823203亩4角96步,诸色杂地256335亩3角68步。夏季税额除小麦和钱外,合计绢绸16046匹,绵(丝绵)12671两,还要缴纳不属于赋税范围的“和买绢”4896匹及“和买绸”9052匹,绵6690两。不说赋税轻重,而说当时的蚕业已在农村普及了。

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在江浙都做过官,在杭州做官时,曾循行属县。宋神宗熙宁时,曾往来于湖州秀州间,曾三次到秀州永乐乡报本禅院拜望文长老。他熟悉农桑情况,作诗如下: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

农夫辍来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诗别有寓意,这首诗也说明了养蚕已遍及到半山区。

宋室南迁后,引起了蚕业生产上的重大变化,一方面南宋失去了盛产蚕丝织物的冀、鲁、豫,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得不在江南大力推动蚕业生产。另一方面,北方大批统治阶级和富商巨室,以及部分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纷纷南迁,首都临安来自北方的迁入者,竟然“数倍于土著”。统治集团及富裕之家,依然奢侈靡费,市场上丝织品的销路随之激增,刺激了江南特别是杭嘉湖一带蚕业生产的较快发展,南宋政府劝课农桑的诏令陆续出台。

在处死岳飞前夕,即1141年底与金人签订了“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宋金间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中间唐、邓二州属金。绍兴十二年春,金册立赵构为宋帝。(以上据《中国古代史纲》)

当时,曾任工部尚书兼侍读的刘克庄忧奋而作《戊辰即事》: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裁桑树养吴蚕。

(嘉定元年为戊辰年。官九品以上服青,这里指衣衫。和戎,指宋金和好。缣,双丝织成的细绢。百万,夸张数量之多。)

南宋,杭嘉湖、太湖流域的农业达到一个新水平。“苏湖熟,天下足”。浙江的蚕业重心也从浙东转移到浙西,硖石在嘉定年间已是繁华的大镇。乌镇已是一个蚕丝业的大镇,崇德以织狭幅绸出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魏塘宓家所织的绢,极匀净、厚密,名“宓机绢”,“宓机绢出嘉兴”。(宋代没有嘉善县,直到明代宣德五年才置嘉善县,下辖魏塘)据光绪《嘉兴府志》载:“宓机绢……出嘉兴,赵松雪、盛子昭多用此绢作画”,宓机绢制作,传至后代。

海盐县古澉浦镇,别称澉水,由此通海,宋设置市舶务,丝绸产品由此输出海外。“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多个,南宋末年,市舶司收入每年达200万贯,超过北宋最高额两倍多。”丝织品的增产提高了嘉兴家庭手工业和种桑养蚕的兴趣。“语溪(崇德)无闲塘,上下地必植桑,贫者数弓之地小隙必栽,蚕月无不蚕之家”(弓,一弓合1.6米,240方弓为一亩)

嘉兴等地蚕业的兴旺也见于南宋诗人的笔下。秀州人张尧同《白苎桥》:

遍陇敷青绿,桑麻共几家。

满城罗绮子,应笑不栽花。

(由于蚕业的普及,改善了人们的衣着)范成大(江苏吴县人,官于浙江)

缫丝行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南宋辖土几乎比北宋少一半,人口也比北宋大为减少,北宋时每年收入最高额六千多万贯,南宋则达到八千万贯。南宋赋税的增加,其中与蚕织生产的发展密不可分,但也有巧立各种名目,增加勒索在内。

南宋经济在发展,朝政仍腐败。濮一之看透宋室日益衰败,振兴无望,决心弃官归田,回到他祖先南渡后定居的梧桐乡之幽湖。

濮一之,子斗南,号拱辰,宁宗朝由进士任太僕卿,理宗时擢吏部侍郎,是濮凤的六世孙。

濮一之回到乡里,看到农桑生产特别是蚕桑丝织业的发展前景,于是运用自己的财富和权势,“臧获千丁,督课农桑”,在土名叫“北草荡”的大片无主荒地上,种桑养蚕,缫丝织绸。

志书上说濮一之“臧获千丁”,“臧获”是古代对奴仆的贱称,骂奴曰“臧”,骂婢曰“获”。而正是这千名奴仆的艰苦劳动和聪明才智,为濮氏创造了厚利,争得了美名。从垦荒除草,开辟农田,播种桑子,培育桑苗……直到濮绸的大批量产出,这一规模庞大,环环相扣,工艺细巧,季节性强烈的一条龙生产,全靠奴仆们来完成。如按当今的社会分工来说,其间需要有苗圃培育桑苗,桑园栽种、桑园管理、蚕种催青、饲养、上蔟、采茧、烘茧、贮茧、缫丝、织绸等等各方合作才能从桑苗到绢绸的产出,其间是何等的细化繁琐精巧。

要特别提到的是,南宋时没有烘茧工艺,从蚕上蔟到化蛾大约半月左右。(从蛹体红褐色到化蛾约七天左右)一旦蚕蛾破茧而出,丝序打乱,就不能缫丝。因此,当时处理鲜茧的方法是晒茧杀蛹。遇到阴雨天气,唯一的方法是“窖茧“。取大瓮,每十斤茧为一层,掺盐二两,上铺桐叶,再铺一层茧,直到瓮满,盖叶封泥,将大量的茧瓮埋入地下,以延长缫丝时间。这个阶段的奴仆们,几乎日以继夜地缫丝劳动,其艰苦程度难以想象,或许当今人们,只能在京剧《韩玉娘》、《刘兰芝》、《荒山泪》等剧情的表现中领略到一二吧!

濮一之在“北草荡”的苦心经营,大获成功,由于若干年的发展,手工业、竹木业、饮食业、商业自然而然配套发展。濮绸质地优、名声好,自南宋迁都杭州后,嘉兴成为京畿之地。嘉兴又是富庶之区,容纳北方南迁人员较多,其中不乏官宦之家和世家大族,他们是濮绸的重要消费者,口口相传,声誉日隆。“北草荡”逐渐变成了市镇。名声传到朝廷,理宗赐名濮院,濮绸也从此闻名全国。

濮一之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生活在繁华都市之中,又有皇亲国戚的名份,从高官高薪的位置上弃官归田,毅然落户到荒僻之乡,从事农桑蚕织,自讨苦吃,自担风险,走上一条自主创业而前景广阔的人生之路。濮氏的业绩,濮绸的声誉,成为嘉兴蚕业历史上一个光辉的亮点。

南宋理宗朝至今,己过去了约八百年,世事沧桑,天翻地覆,然而,嘉兴的后人,并未忘记濮一之及上千名无名英雄的“奴仆们”的贡献。历史是一面镜子,一个借鉴,一笔财富。

猜你喜欢
蚕业嘉兴
《初心》
红船:从嘉兴驶到金水桥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四川蚕业》论文格式要求
《四川蚕业》稿约
嘉兴瑞节耀汗青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浙江嘉兴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