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 作为一个文化单元的中东欧

2015-02-25 12:47远山
学术交流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东欧欧洲马克思主义

导引 作为一个文化单元的中东欧

高度发达的理性文明所培育的普遍主义理论范式,以及与之如影随形的强势文化的傲慢与偏见,导致了人类精神世界普遍的历史遗忘,编织出斯宾格勒所批判的那种类似“绦虫一类的东西”的线性的、普遍化的世界历史图景。结果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多样化的文化创造和历史体验都被冷漠地剪裁掉,导致人类长河中很多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如烟消散。我们发现,最典型的历史遗忘之一,便是中东欧思想文化很少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加以考量和理论建构。

包括八个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形成更多的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中东欧,被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定位于“世界岛”的“心脏地带”。一方面,马赛克式的本土文化积淀和基督教文化、现代大学理性精神、犹太文化的交织,形成了中东欧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创造力;另一方面,数千年东西方几大帝国和势力对这个“心脏地带”的反复掠夺、瓜分、征服和统治所强加的屈辱的历史经历和痛苦的历史体验,催生和培育了中东欧各民族的反抗精神和批判意识,正如波兰诗人米沃什所言,“废墟与痛苦是社会思想的学校”。这两方面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中东欧的独特性:它是欧洲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被贬损为欧洲内部边缘化的“他者”;中东欧思想文化既传承了欧洲主流理性文化精神,又形成了对欧洲精神的弊端和危机的最敏锐的批判、反拨和修补。这种独特的思想文化传统的自觉开启是同两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一是比路德早一百年就开启了欧洲宗教改革并以革命运动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进程的胡斯,一是以“日心说”挑战和动摇了整个中世纪思维方式的哥白尼。在近现代,这一思想文化传统在相互交织的文学和哲学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展开。

悲苦的历史命运催生了文学的繁荣。19世纪上半叶,随着中东欧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密茨凯维奇、裴多菲和马哈开启了中东欧文学的繁荣发展时期。打开这部文学画卷,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显克维奇、莱蒙特、安德里奇、塞弗尔特、米沃什、辛波丝卡、凯尔泰斯·伊姆雷、赫塔·米勒等八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夫卡、恰佩克、伐佐夫、哈谢克、贡布罗维奇、尤耐斯库、齐奥朗、赫拉巴尔、策兰、伏契克、昆德拉、克里玛、卡达莱等一大批著名文学家。在这里,没有那种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清高或者风花雪月、悲悲切切的小资情调,只有对个体自由和民族解放的呐喊、对残暴列强的反抗、对大屠杀和人类罪恶的抗议、对人类文明和人类命运的忧患。

曲折的历史进程推动了理论的自觉。20世纪初叶,卢卡奇、曼海姆、波兰尼兄弟等年轻的思想家在布达佩斯的“星期天沙龙”和“伽利略同盟”激情演绎新的思想火花,后来分别通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启、知识社会学的创立、自由资本主义批判等深刻影响了20世纪人类思想进程。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彼得洛维奇、马尔科维奇、弗兰尼茨基、坎格尔加、斯托扬诺维奇,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的赫勒、费赫尔、马尔库什、瓦伊达,波兰的沙夫和科拉科夫斯基,捷克的科西克和斯维塔克等人所形成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凭借他们“复兴马克思主义”的努力、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发达资本主义批判、现代性反思等重大思想理论主题,在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活跃的和最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之一。

显而易见,对中东欧这些重要的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理论资源,我们的理论研究没有任何理由继续“盲视”。

执笔人:远山

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专题·

猜你喜欢
中东欧欧洲马克思主义
欧洲“芦笋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的政治新动向
中东欧政治体制转轨20年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