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思潮在中国

2015-02-25 12:47沈亚生陈攀文
学术交流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学人格哲学

沈亚生,陈攀文

(吉林大学哲学系,长春 1300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人学思潮在中国

沈亚生,陈攀文

(吉林大学哲学系,长春 130012)

现代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内容上与传统哲学中对人的各种问题的研究不同,方法论前提上与科学对人的研究不同,学术性质上与人本主义哲学不同。中国的人学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既是受国际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的影响,又有着国内社会、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中国的人学界先后思考和讨论了人性论、人格论、人学价值论、人权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现代西方人学观念转换、中国特色人学课题等重大问题。

人学;人本主义哲学;人道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人学是什么?

我们所说的人学是从哲学的意义上讲的。对人需要理论性研究,但是研究人的理论和学科有很多,而哲学性质的人学与传统哲学中对人的各个领域各种问题的研究、人学与各个门类科学领域中对人的研究、人学与人本主义哲学对人的关怀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如果不厘清这些问题,对哲学人学的理解就难免陷于迷雾之中。西方国家的大学里有Philosophy of Human Being(人的哲学),Philosophy of Person(人格哲学),Personal Identity(人格同一性),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哲学人类学)等哲学课程,其内容主要是从哲学角度研究人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次世界哲学大会还以人类学(Anthropology)为主题。英文中的Anthropology一词,有的人译为人学,有的人译为人类学,这是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首先提出和使用的哲学专门性的概念。后来鉴于许多实证性和科学性研究人的学术多借用“人类学”这一概念,于是就有人提议哲学对人的研究区别于科学对人的研究应该另用一个词Hominology,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这样用。在2005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承办的“全球化与人的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人学学会名称被写为“China Hominology Association”。多数人主张在“人类学”或“人学”这个词前边加上“哲学”定语,用“哲学人学”或“哲学人类学”这个概念表明其特定的学术性质。

1.现代意义上的人学与传统哲学中对人的各种问题的研究不同。自从苏格拉底造访德尔斐神庙,看到神庙门口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之后,他就把从理论上思考人本身的任务传达给世人,而这以后哲学和各门类科学对人的各方面问题的研究都在推进,各个时代的哲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人性等各方面问题不倦地进行思索。然而在自然科学没有充分发展,人文社会各领域的理论科学都在愚昧和唯心主义统治的历史时代,对人的研究只能是片面、散乱、不自觉和不科学的。二十世纪以后,现代科学充分发展,人文社会领域的各种问题研究都深入展开,特别是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把人性、人生、人的价值、人的权利等对人的全面深入理论思考这个任务提交到思想家面前,建设一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人本身的各种问题的相对独立的哲学人学的任务才突显出来。而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哲学家马克思·舍勒(Max Scheler)则被公认是明确提出这个理论任务、开创了现代哲学人学理论的第一人。就像心理学所说的“注意”问题一样。当人面对无穷的信息进入自己的视觉等感官系统时,仅当他有了意向性的选择,开始专门地感受和思考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信息时,这些信息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和规律才可能呈现出来。传统哲学家们尽管孜孜不倦地忙于无穷多的理论问题,并不时关怀到对人本身某些方面问题的思考,但是他们都没有“注意”到人本身的问题。只有当现代思想家把对人的哲学研究从对其它方面问题的研究相对独立地分离开,并进行深入思考研究的时候,关于人的种种重大问题的谜底才真正呈现出来。传统的哲学理论中有不少关于人的各方面问题的闪光智慧,如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性的思考,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性格的讨论,欧洲启蒙运动中关于人的幸福与价值、关于人的自由意志的阐发,英国思想家休谟还写出过《人性论》巨著,但是这些智慧或者是散乱分离着的,或者是混沌于其它领域和问题的理论之中,而只有舍勒所开创的现代意义上的哲学人学才真正把全面完整、自由批判地研究人的各方面重大问题、呈现出人自身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任务承担起来。

2.科学对人的研究与哲学的人学研究的方法论前提不同。科学对人的研究,其前提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其目标是获得具有实践意义的知识,以便运用在生活实践中提升人的幸福与价值。科学的理论首要的特点是把研究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其次它是实践和实证性质的学术,并且它要求获得精确描述性的知识。正是因为科学的知识和真理必须付诸于实践,必须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理论工具,所以,它有着具体的对象性、判断的肯定性、经验的实证性、概念的精确描述性的特点。科学对人的研究正是贯穿着上述的科学方法论原则。科学人类学有体质或生理人类学(研究人类生理进化历史规律)、文化人类学(语言、文字、民族、民俗发展历史)、心理人类学(人类心理智力发展历史)等,生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语言学、青年学、老年学、性科学、政治学等都是研究人,但是它们都不是哲学意义上的人学。这些学科运用科学实证方法研究人的某个方面问题,所得到的结论能够精确计算,能够被事实观察或经验所证实。所有这些科学对人的研究都在潜在地设定着:人的现状本来如此,而且要永远如此,它们所要发现出来的规律和结论都超越时空局限性而普遍有效,凡成为科学的知识都要免于怀疑和批判,都要封闭起来,供人敬仰和学习,而绝不是供人辩论。但是哲学人学的理论绝不是这样,它是一种自由和批判的理论思维,它绝不局限于某个确定的领域和问题,也没有固定模式的研究方法,这里的每一个论断和成就都在无休止地被争论和推进着,哲学的旨趣在于对科学知识的批判性反思和革命性的超越。

3.哲学人学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学术性质不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人学思潮兴起之初有的学者提出有广义人学和狭义人学之分,还有的学者认为根本就不存在相对独立意义上的人学,只存在着一种把人置于哲学中心位置上的人本主义哲学派别。当时,我国哲学界出现过一场哲学与人学关系之辩。高清海教授认为哲学就是人学,因为哲学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和理解的理论形式,哲学对人的理解如何,对世界的理解也就会如何。当代哲学以人的实践思维形态取代自然本体论思维形态,正是哲学恢复其人学本质的确证。但是与其相左的另一种观点(黄楠森教授)认为,人学只是社会历史哲学的一部分,而社会历史观又只是哲学的一个部分。三者是不同层次相互包含的关系,不能以人学来取代哲学。因为哲学史中所有的研究、各种理论文明所研究的东西都是以人为归宿的,但显然不能以人学取代所有的理论科学。还有第三种观点(韩庆祥教授)认为,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因为当今时代研究人的呼唤成为时代哲学的最强音;科学已积累了充分的成果,使对人的哲学性全面综合研究成为现实任务。[1]上述争论实质是要对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进行评估定位。以上第一种观点坚持了哲学人学的名正言顺,但是没有分清人本主义哲学与哲学人学之间的相异和相通。第二种观点正确地坚持了人学的严格意义,但是其忽略了哲学观和哲学形态发展进步,忽略了哲学从自然哲学、宗教哲学转向人本主义的思想逻辑,忽略了需要对人做自由和全面的专门性研究的理论任务。第三种观点也是陷入了把人学与人本主义哲学相混淆的误区,其逻辑上的结果就会使人或者把哲学看得过于狭隘,只着眼于人的研究;或者会使人把人学理解得过于宽泛,实际上要求把人学等同于人本主义哲学。

人本主义哲学是一种哲学形态或学派,是超越了古代自然哲学和中世纪宗教哲学,把人推向哲学中心位置的当代世界哲学的一个主流学派,这个学派要求把对人本身的理解作为研究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而在这个出发点上,己经存在着某种确定的答案。正是哲学发展的这种较高形态或学派的出现为现代哲学人学的产生铺垫了条件。而人学本身并不是一个学派,却是由人本主义哲学学派所推动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它要求运用哲学和科学各方面的先进成果反思和深入地对人本身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认识。而人本身的所有重大问题之解答也永远只在探索之途中。有学者认为,对人学比较准确的定位应该是:人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但仍以哲学思维为主,横跨许多学科的新兴的综合性基础科学。[2]又有学者说在联邦德国出版的百科全书中,哲学人类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它研究人的本质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而苏联学者则认为:广义的哲学人类学是研究人性的一种学说,狭义的哲学人类学是德国本世纪初重建完整人概念的一个流派。[3]这些说法其实都是在强调哲学人学不是一个学派,而是一个有着自身相对独立意义的学科或学术领域。把人学与人本主义哲学相区分是正确理解人学本身理论性质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人学思潮在我国的兴起和理论队伍的建设

人学思潮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兴起,这里有着国际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的影响因素,也有着我们国内社会、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

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扭转了我们长期僵化了的理论思维模式,使我们开始对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抱有开放引进和客观学习的态度。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残酷野蛮的自相残杀,战争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乃至全人类蒙受了生命财产的灾难性损失,所有这些损失中最为悲惨的莫过于成千万的美好生命被毁灭,数以亿计的健康身体被伤残,许多国家就像前苏联那样,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对于战争的野蛮性质和社会根源的反省进一步深入到对人类本性和本能的再认识,深入到对人性中阴暗破坏性方面的批判。这种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对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各方面根本问题的重新认识,是对伦理之善的期待和对丑恶暴力的深恶痛绝。从各种角度全面深刻地理解人本身的理论思考聚焦在一起,汇集形成了人道主义文化和哲学人学的思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出现大量哲学人学研究的成果作品和新思想。与以上这些情况不相对应的是,萨特1963年出版的《辩证理性批判》指责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着人学空场,指责那种研究存在着只见物而不见人的问题。前苏联理论界对萨特为代表来自于西方世界的理论挑战非常重视,曾组织过几次针锋相对的批判。但是戈尔巴乔夫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执政之后,他们的思想路线发生转变,从拒斥西方的人道主义文化转向了接纳人道主义,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一书还打出了建设“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旗帜。苏联科学院集中优秀的学术力量成立了“人学研究所”,组织了最有影响力的专家班子,很快写出了一批系统性的人学著作。国外这些成果很快被介绍到中国来。西方人道主义思潮和前苏联人学研究的高潮都直接推动了中国人学思潮的兴起。

人学思潮在我国的兴起更重要的因素是国内思想解放与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理论界进行了对“文革”“大跃进”等最近几十年国家民族经历的种种历史失误的痛切反省,这种反省的展开和发展,进一步深入到对中国深远的历史传统中摧残人性、蔑视人民痛苦的文化根源的检讨批判,这就必然使得对人的全面深入的理论思考应运而生。我国八十年代初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有成批的关于人的问题的专著和几千篇的专题论文。这些著述还进一步推进到对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现代化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对人的问题从哲学高度,从相对独立的学术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如果当时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可以看作是现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一次大启蒙,这个启蒙改变了我们的认识论思想路线,那么人道主义的大讨论也同样可以看作是重要的大启蒙,它改变的是我们的价值观思想路线。而且后者比前者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如学者(黄楠森教授)所指出的,这个理论运动不仅直接推动了我国人学思潮的兴起,而且必将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一个不可回避的根本性理论问题,持久不衰地吸引着理论家们的思考和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更多的理论家超越了“人道主义”的问题,开始从人学的角度来做文章。1987年暑假在北京开设过一次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的备课研讨班。大会发言中,党中央理论局的领导同志明确提出了关于哲学人学理论研究的任务。此后不久,《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吉林大学邹化政教授的《哲学即人学论纲——通向唯物主义的科学道路》,后来,该刊还发表了黄楠森和韩庆祥合作写出的《关于建构人学的几点设想》。不久,高清海教授与孟宪忠教授合作写出《人学论纲》发表在《吉林社会科学》上。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出现了一股强大的“人学热”,并形成了全面系统研究人学理论的一大批成果。1988年袁贵仁教授主编出版了《人的哲学》,1990年黄楠森主编出版了《人学辞典》。据学者统计,从1985年到1999年的十几年间,各类学术刊物发表的人学方面论文达2600多篇,出版了这方面的专著200多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多。现在国内的一些学术刊物开辟了人学理论的专题栏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每一期中都选载一组人学理论的论文。继北京大学哲学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立人学研究中心之后,2002年还在北大哲学系召开了全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此后的十几年,每年召开全国人学学会的学术年会并出版论文集,从论文集刊载的人学方面论文的目录检索中,我们可以全面地看到我国人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一些省市成立了地方性人学学会。有些高校,如北大、北师大、吉林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已经为哲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人学原理”“人学研究”等课程,招收这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这方面的教材也不断推出,最为系统的还属北京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由黄楠森教授作为编委会主任的《人学理论与历史》三卷本。2005年还由我国学者发起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了“全球化与人的发展”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个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国人学思潮兴起之初就出现了以黄楠森、王锐生、袁贵仁、韩庆祥、韩民青、陈志尚等著名学者为核心的一个理论家群体,团结了一大批有志于人学研究事业的中青年学者,形成国内哲学人学研究的主力军。人学研究在我国呈现出迅速成长和蓬勃发展的局面。教育部二十世纪末制定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中还把哲学人学确定为我国二十一世纪优先发展的新兴学科。

三、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理论问题

全国人学年会每次的会议论文征集和编制工作都把论文按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学基本理论,另一类是人学与我国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结合研究。以下一些人学专题因为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所以它们构成了我国人学思潮发展的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成为学者们很长一个时期内思考和讨论的中心问题。

1.人性论。人性、人的本质论是人学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古老而又常新,哲学家们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推石头那样,前仆后继地在这个问题上磨练智慧。每个时代、每个期待着理论文明进步的民族都在探索反映着他们特定观念的人性和人的本质理论,中国当代的理论家们也是如此。我国近些年来再思考再认识人性问题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把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论述作为根据的“经典根据人性论”,把人的本质、人性、人的属性相区分的“三层次论”,“类哲学”中所说的人的“双重生命人性论”,还有文化人类学所说的“文化人性论”,人的“实践本质论”,“伦理决定论”的新人性论,人性本质的“无穷开放性”理论等。从对这些理论的消化中我们看到解决这个问题之疑难首先在于对人性问题我们可否通过简单定义的方式来加以把握,笔者认为,满足于一定条件限度和满足于某种实践需要的对人性的科学理解是可能达到的,我们可以尝试对各种特定历史和实践条件下的人性做出不断深入和全面的说明,只是不能把这样的理解和说明绝对化和定义化。

2.人格论。如果说人性论是人学理论各种问题研究的宏观基础,人格论则是人学理论的微观基础。人性使人与其它的物类得以区分,而人格则使一个人与其它人、一个群体的人与其它群体的人得以区分。人的自我认识之谜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类本质,另一个就是人的个体、群体特质。人性论教人以知人与识人的最大智慧,人格论教人以知己知彼的最高智慧。以往中国的理论家讲人格多从伦理角度去理解,而忽略了人格问题所包含的心理、生理方面意义,而且我们常常忽略当代科技革命对人格问题的影响。近些年来我们吸取了西方哲学这个领域中的智慧,对人格学、人格概念、人格同一性、人格价值、人格实践、人格文明等问题达到了全方位的崭新认识。而且许多学者开始把人格研究作为实践理论的学术,结合马克思关于人格论的思想,提出建设当代社会主义人格文明任务。我们关于人的素质、人的现代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课题研究实际就是人格论考察的展开。如同王锐生教授所说,人格研究的意义不在于对纯粹个体偶然性的认识,而是在于认识个体身上所体现出的国家民族或群体、时代人格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从这样的研究出发去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

3.人学价值论。人性论、人格论都把人作为客观存在进行考察,只讲人是什么,而价值论则把人作为主体,作为生活实践的理想参照来考察,为人性、人格的构建提供“应该是什么”的解答。在我国价值哲学、哲学人学的理论、科学技术哲学理论形成之前,对人的价值问题理解极为狭隘,理论家们多半只从人生哲学的视角看这个问题。而且在人生哲学中讲人的价值时,也只是片面强调人生的客观社会方面的价值,强调一个人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决定了这个人的价值。近年来我国的价值哲学和哲学人学等学术取得进展,这为我们研究人格价值提供了更为广泛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当前不仅克服了只在人生观的狭隘视野内讲人的价值,克服了片面贡献论的人格价值观,把人的价值问题放到伦理、美学、科技哲学等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去考察,有一些学者还提出了人的多重价值论,人的能力论等。而且我们还开始意识到人的绝对价值这个以往几乎没有任何理论觉察的思考维度。对人的绝对价值的意识将会构成人学价值论研究革命,将会为我们解决社会生活中许多困惑迷乱的现象提供有益的引导。

4.人权论。是人性、人格、价值理论基础上必然产生的实践要求,是实践理性研究。以往人权论曾被我们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妖魔化,拒之门外。后来的人权研究又主要被政治、伦理、法学等学科占据,有哲学深度的人权研究并不多见。近年来我们开始看到,人权观念的真正根基却是在哲学人学的智慧中。黄楠森与陈志尚教授合著的论文《关于人权的若干理论问题》指出,对人权合理性及内容的理解是以对人性、人格、人的价值等问题的理解为根据的[4]。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末以后,我们开始认真接纳人权概念和虚心学习西方人权理论,认识到人权理念有着永恒和普遍的意义,还认识到了马克思学说与人权思想可以互通与互容,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权意识启蒙的文化背景、艰难道路和人权启蒙的伟大意义,看到了中国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和人权文明建设的大方向。哲学人权论研究如同只欠东风而扬帆待航的船舰,它将承载起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缺乏的自由平等意识输送到每一个当代中国人心灵深处的伟大使命。

5.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虽然在很长时期里我们对马克思著述中某些有关于人的论断并不陌生,但是系统地梳理阐述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却只是近些年才发生的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内一批理论家研究出版这方面的专著不下几十部,这方面的论文也是数以百计。这些成果反映出我们对马克思人学基本原则的把握,使人们清晰地看到,现实性、实践性、辩证批判性是马克思人学思考的方法论基础,使人们看到马克思等经典理论家关于人的本质、人性、关于人的类和人的个体、关于人的价值与人的权利、关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关于人格发展的历史阶段规律等问题都有着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是我们建设今天的中国人学理论的出发点和依据。马克思学说的本质特征是这个理论为广大被剥削、被压迫人民解放提供论证的价值取向,这也是我们的人学研究所不能偏离的根本方向。

6.现代西方哲学中人学观念的几次转换。由于后现代主义人学思想对传统人学思想的各种核心问题的消解,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福柯等人说“继上帝死了”之后,“人也死了”,取消了人的问题成为西方哲学中人学发展的最大问题。“人学还有必要存在吗?”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不管现代社会的人类如何,不管将来社会的人类如何,只要人类存在是一个事实,那么,人类面对自身的发展就会不断提出新的符合历史发展的人学问题。人学问题不可能真正被消解为无,因为消解人学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一种新的人学问题的提出。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人学思想的关键问题并不是人学思想是否会终结的问题。而是众多非哲学性因素的加入,人学是否还能够具有独立存在的学科价值?人学是否将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学术?可以肯定的是,现代西方哲学人学思想必将走向更加广阔的理论范围,打破地域、文化的限制,为全人类哲学文明提供更丰富的思想资源。由西方哲学本身所提出的人学问题对于人类的今天和未来将永具魅力。

7.中国特色人学课题。中国近年来把对人的学术研究与国家社会发展,人的培养教育,民生、民主、精神文明等问题结合起来。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学理论课题。对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从理论上提供了支撑。当我们的社会发展理论出现重物质而轻精神、重经济而轻人文、重眼前而忘根本的情况时,我们的人学理论及时提出了人的素质教育和人的现代化问题,并论证了人的现代化是比工业、农业、国防、科学四个现代化更为重要的历史任务的思想。当我们的年轻人被消费主义、急功近利、盲目竞争的意识所迷惑时,人学理论又用马克思就强调过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来加以纠偏。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是在社会许多领域的理论和工作陷入混乱的情况下提出的。学者们的研究说明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我们的实践工作方针在论说物质生产发展重要性的同时,不能淡化和偏离了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的目标。我们还把和谐社会建设与人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市场经济与人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些课题的研究都成为中国特色的哲学人学研究成果。

8.其他。我们近些年的人学研究还考察了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性、人格、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前景、理想的挑战,研究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学问题,研究了西方人学新近的成果。这些研究都不仅推进了哲学人学的基本理论建设,而且也对社会各个领域里的实际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我国哲学人学的研究事业一方面是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比如,我们不能与国际人学发展保持同步,西方人学理论通常与当代前沿科学成果密切联结,而我们的研究工作则往往不能及时回应科学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不能与科学技术革命携手并进。我们的人学理论对于现实生活中和实践中的问题不敏感,我们所讲的人性、人格、人权、人的价值理念都不能充分反映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被运用到实践对生活负面现象的批判中,许多人只在远离实践的抽象理论上做文章。另外,如同我国其它许多哲学领域的研究一样,缺失了批判与辩争的力量,发表出来的论文著作多是一些自言自语,互不相关,在很大程度上缺失了体现哲学独特智慧的辩证法力量。

[1]韩庆祥.关于人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哲学动态,1995,(12):20-23.

[2]陈志尚.人学理论与历史·人学原理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0.

[3]欧阳光伟.现代哲学人类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4.

[4]黄楠森,陈志尚.关于人权的若干理论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1991,(3).

Trend of Humanities Thoughts in China

Shen Yasheng,Chen Panwe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China)

In the sense of modern philosophy,humanities differ from traditional philosophy in contents and research of man's kinds of problems,from scientific studying of man in the precondition of methodology,and from humanism philosophy in academic nature.The trend of humanities thoughts in China emerged in the 1980s,which was in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humanist and their trends of humanities thoughts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logics demands of domestic society,culture and philosophy.The humanities circle in China discusses a series of issues,including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of personality,of humanities value,of human rights,thoughts of Marx's humanities,concept conversion of modern western humanities,and human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umanities;philosophy of humanism;culture of humanism;Marxist philosophy

C912.1

A

1000-8284(2015)01-0027-06

〔责任编辑:余明全 程石磊〕

2014-10-01

沈亚生(1952-),男,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外国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人学人格哲学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菱的哲学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北人学没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