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压力、任务难度对直觉性和控制性逻辑的影响*

2015-02-25 05:09林国耀,莫雷,王穗苹
心理学探新 2015年5期



时间压力、任务难度对直觉性和控制性逻辑的影响*

林国耀1,2,莫雷1,王穗苹1,罗秋铃1

(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2.闽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漳州 363000)

摘要:为了验证直觉性逻辑的存在及其与控制性逻辑的不同,以16例三段论推理题目为材料,采用喜好判断范式评估推理中的直觉性逻辑,并探讨时间压力、任务难度对直觉性逻辑和控制性逻辑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喜好判断的正确率(直觉性逻辑)显著大于机会水平,但显著小于逻辑判断的正确率(控制性逻辑),时间压力和任务难度对直觉性逻辑的影响均小于对控制性逻辑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了直觉性逻辑的存在,且在量上和质上都不同于控制性逻辑。

关键词:直觉性逻辑;控制性逻辑;三段论推理;双系统理论

1前言

早在1983年,Evans等人就发现了三段论推理中的信念偏向,即把结论可信但逻辑无效的推理认为是有效的,或者把结论不可信但逻辑有效的推理认为是无效的(Evans,Barston,& Pollard,1983)。为了解释这种效应,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双系统理论(Evans,2003;Evans,2007;Stanovich & West,2000),认为人们在推理时采用的不是一个统一的加工系统,而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系统:直觉加工系统和逻辑加工系统(胡竹菁,胡笑羽,2012)。逻辑加工系统能够实现抽象假设思维但直觉加工系统不能,逻辑性只能通过逻辑加工系统来获得,而直觉加工系统往往会自动化地对这一过程产生干扰作用。

逻辑性通过逻辑加工系统获得的观点获得了大量实验证据的支持。提高时间压力将会导致逻辑加工系统的加工被削弱,从而引起更强的信念偏向(Evans & Curtis-Holmes,2005);用指导语加强逻辑加工系统的作用则能减少信念偏向(Evans,Newstead,& Pollard,1994);与逻辑加工系统密切相关的工作记忆能力越强,则被试的信念偏向就越小(Evans,Handley,Neilens,& Over,2010;Gilhooly,Logie,Wetherick,& Wynn,1993;Morsanyi & Handley,2008)。这些研究在表明逻辑性通过逻辑加工系统获得的同时,一般也默认信念偏向来源于直觉加工系统。

但是,直觉加工系统只会产生信念偏向、干扰逻辑性获得的观点在近年来引起了一些争议。比如,Morsanyi和Handley采用喜欢度评定范式来评估直觉加工系统对三段论推理材料的加工,通过系列实验研究表明逻辑性也可以通过直觉加工系统获得(Morsanyi & Handley,2012)。其他一些研究采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范式,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De Neys & Glumicic,2008;De Neys,Moyens,& Vansteenwegen,2010)。不过,也有研究认为对三段论结论的喜好测量反映的是对结论意义的喜好而非对三段论本身逻辑性的测量(Klauer & Singmann,2013),因此不支持直觉加工系统能获得逻辑性的观点。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果直觉加工系统所获得的逻辑效应真实存在的话,为什么会被许多研究所忽略呢?这可能是因为该效应比较薄弱。为了检验这个观点,很有必要对直觉加工系统所获得的逻辑效应(直觉性逻辑)进行量化,并将其与逻辑加工系统所获得的逻辑(控制性逻辑)进行量上的比较。因此,本研究拟在Morsanyi和Handley实验的基础上,修改实验范式以能够量化地比较直觉性逻辑和控制性逻辑的大小,说明两种逻辑在量上的不同。Morsanyi和Handley的研究采用的是喜欢度评定范式,被试需要对结论句在5个等级的评价中(“很不喜欢”、“有点不喜欢”、“中性”、“有点喜欢”、“很喜欢”)做出选择;本研究将喜欢度评定范式改变为喜好判断范式,只要求被试在“喜欢”和“不喜欢”这两种结果中做出选择。这种改变有两个好处,一是减少被试的有意识思考、加快被试做出反应的速度,从而使喜欢度评定的作用得到更好的体现,因为喜欢度评定被认为是以短暂的、微弱的情绪状态为基础的(Morsanyi & Handley,2012);二是有利于将喜好判断的结果与逻辑判断的结果进行直接的对比,因为两者同样是二择一的反应,从而保证了反应情境的相似性,使两者的对比结果更有说服力。同时,本研究还将探讨任务难度和时间压力对两种逻辑的不同影响,从而检验两种逻辑除了量上的不同外是否还存在质上的不同。提出的假设是:直觉性逻辑的存在能够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但在量上显著小于控制性逻辑;任务难度和时间压力对两种逻辑效应有着不同的影响。

2方法

2.1被试

46名大学本科生参加本实验,所有被试裸眼或矫正视力均正常,母语为汉语,无阅读障碍。

2.2实验材料

将上述Morsanyi和Handley实验中所采用的英文材料译为中文,材料中的英文无意义音节保留不变。材料为16道三段式推理题(Morsanyi和Handley的研究所用的材料共48题,结论可信的、不可信的和抽象的各占三分之一,本研究为了更好地排除结论可信度即常识的干扰,故只选其中结论抽象的16道题)。其中1~8题为低任务难度题目(范围限定词是“所有”),9~16题为高任务难度题目(范围限定词是“有些”、“没有”),实验的结果表明低难度题目的逻辑判断正确率(0.78±0.16)显著高于高难度题目的逻辑判断正确率(0.64±0.19),t(22)=2.54,p<0.05,Cohen’sd=0.81,验证了难度操作的有效性。1~4题与9~12题组成一对平行题目组,5~8题与13~16题组成一对平行题目组。每对平行题目组在词汇、内容上几乎匹配。每个题目组中逻辑有效与逻辑无效的题目各占一半。此外,每种类型的材料都自编出相应的一份材料供被试在练习环节使用。材料示例见表1。

表1 实验材料示例

2.3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为2×2×2三因素混合设计。第一个因素为组间因素,即两种实验任务(喜好判断组/逻辑判断组),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n=23人),其中一组为喜好判断组,在实验中要完成的实验任务是对实验材料进行喜欢度评定;另外一组为逻辑判断组,在实验中要完成的实验任务是对实验材料进行有效性判断。为了尽量避免喜好判组在实验中不自觉地受到控制性逻辑的影响,该组的所有材料将功能词“因此”去除。第二个因素和第三个因素为组内因素,其中第二个因素为实验材料的呈现方式(自定步调/快速呈现,即无时间压力/有时间压力)。实验材料分为两个平行题目组,其中一组实验材料被试在阅读时自定步调,另一组实验材料快速呈现,每个句子只呈现2秒,这两半材料在呈现方式上的分配、呈现方式的先后顺序均在被试间进行拉丁方平衡处理。第三个因素为实验材料的难度特征(低任务难度/高任务难度,参见表1)。

2.4实验程序

指导语和实验材料用Eprime软件进行组织并在微机上进行呈现,被试根据指导语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在实验中,被试反应按键的左右顺序、自定步调与快速呈现的前后顺序均在被试间进行了平衡处理。

2.5统计分析

Morsanyi和Handley的实验用有效结论与无效结论平均喜欢度的差异来衡量直觉逻辑性、用有效结论与无效结论平均支持率的差异来衡量控制逻辑性,但本研究统一用被试应答的逻辑正确率作为两种实验任务条件的因变量。在喜好判断组中,逻辑正确的应答是指对逻辑有效的题项做出“喜欢”的评定或者对逻辑无效的题项做出“不喜欢”的评定;在逻辑判断组中,逻辑正确的应答是指对逻辑有效的题项做出“推理合理”的评定或者对逻辑无效的题项做出“推理不合理”的评定。统一用逻辑正确率作为因变量,有利于对两种逻辑的大小进行直观的评估与比较。逻辑正确率计算完毕后,对其进行描述统计和各种实验条件间的差异分析。以上的数据整理与分析均通过SPSS11.5软件在微机上进行。

3结果

3.1喜好判断组与逻辑判断组的逻辑正确率比较

计算并比较喜好判断组和逻辑判断组在其他两种自变量各种水平及其不同组合下的逻辑正确率,并分别与机会水平值0.5(即纯粹靠猜测得到的逻辑正确率,此时的逻辑效应值为零)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喜好判断组与逻辑判断组的逻辑正确率比较

根据表2可以看出:(1)在整体水平及低任务难度时(不管有无时间压力),喜好判断组的逻辑正确率显著高于机会水平,这表明了直觉性逻辑的存在,但效应量在中等程度以下(d值小于0.5),并且该效应在高难度时(不管有无时间压力)失效;(2)在整体水平及多数情况下(除有时间压力且高任务难度情况外),逻辑判断组的逻辑正确率均显著高于机会水平,并显著高于喜好判断组,效应量都在中等程度以上(d值大于0.5),这说明控制性逻辑的效应一般情况下都要大于直觉性逻辑,但是这种效应在有压力且高任务难度时失效。

3.2时间压力、任务难度对两种逻辑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考察时间压力、任务难度对两种逻辑的不同影响,以时间压力、任务难度为自变量,分别以喜好判断组的逻辑正确率(直觉性逻辑)和逻辑判断组的逻辑正确率(控制性逻辑)为因变量,进行2×2的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3。

表3 时间压力和任务难度影响直觉性逻辑和控制性逻辑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1)时间压力在直觉性逻辑上的主效应不显著,但在控制性逻辑上的主效应极其显著,即时间压力会导致控制性逻辑效应的降低但对直觉性逻辑的影响不显著;(2)任务难度在直觉性逻辑的主效应边缘显著,但在控制性逻辑上的主效应显著,即任务难度的提高会导致控制性逻辑效应的降低但对直觉性逻辑的影响较弱;(3)时间压力与任务难度的交互作用在直觉性逻辑上不显著,在控制性逻辑上也不显著。

综合上述结果,时间压力和任务难度对直觉性逻辑的影响较小,但对控制性逻辑的影响较大。控制性逻辑效应会随着时间压力的出现或任务难度的提高而降低,而直觉性逻辑效应则只是在任务难度提高时出现较弱的降低。

4讨论

Morsanyi和Handley的研究通过喜欢度评定范式表明了三段论推理中直觉性逻辑的存在。在该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一方面将喜欢度评定范式改进为喜好判断范式,并采用逻辑正确率这个更直接的指标来评价和比较直觉性逻辑和控制性逻辑,以便量化比较两种逻辑性的大小;另一方面,本研究在同一个实验设计中通过严格的实验控制来同时比较时间压力、任务难度对直觉性逻辑和控制性逻辑的不同影响,以进一步显示两种逻辑的分离,从而验证两种逻辑在质上的不同。

首先,研究结果表明,直觉性逻辑的存在得到了支持,但其效应比控制性逻辑弱。这验证了Morsanyi和Handley研究的主要发现,即逻辑性也可以通过直觉加工系统获得。但是,在高任务难度时,直觉性逻辑的效应非常小,其正确率与机会水平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任务难度会显著影响直觉性逻辑效应的表现,在高任务难度下直觉性逻辑可能会失效。这个结果对双系统理论认为逻辑性只能通过逻辑加工系统的有意识思考才能获得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正是由于直觉性逻辑效应比较微弱,所以以往很多研究忽略了它的存在。此外,常识干扰对信念偏向有较大的影响(Evans & Curtis-Holmes,2005),很可能会减弱直觉性逻辑,本研究采用无常识干扰的三段论材料作为实验材料,因此更能够突显出直觉性逻辑效应的存在。

其次,研究结果还表明,时间压力和任务难度对直觉性逻辑的影响均小于对控制性逻辑的影响,控制性逻辑效应会随着时间压力的出现或任务难度的提高而降低,而直觉性逻辑效应则只是在任务难度提高时出现较弱的降低。由于控制性逻辑加工是一种序列加工,时间压力的提高自然将会导致这种加工被削弱,从而引起控制性逻辑的效应降低(Evans & Curtis-Holmes,2005);而基于喜好判断的直觉性逻辑加工被认为是以短暂的、微弱的情绪状态为基础的(Morsanyi & Handley,2012),可以说主要依赖于情绪系统的平行加工(林国耀,莫雷,王穗苹,罗秋铃,2014),因此对时间压力不敏感。同时,由于控制性逻辑加工是依赖于工作记忆能力的(Evans,Handley,Neilens,& Over,2010),任务难度的提高将对工作记忆系统提出更大的挑战,从而导致控制性逻辑效应的降低;而直觉性逻辑在本质上可能是对问题逻辑结构的直觉性判断(Morsanyi & Handley,2012),因此对任务难度也有一定的敏感性。概而言之,直觉性逻辑和控制性逻辑在时间压力和任务难度这两个自变量的影响上均出现了分离,表明两种逻辑存在质上的不同。

上述结果表明有必要对双系统理论做出一些修正。一些研究者(De Neys & Glumicic,2008;De Neys,Moyens,& Vansteenwegen,2010;Handley,Newstead,& Trippas,2011;Marewski,Gaissmaier,& Gigerenzer,2010)提出了关于信念与逻辑冲突的平行竞争理论,认为直觉加工系统的加工和逻辑加工系统的加工都可以是基于逻辑的,也可以是基于信念的,因此,信念与逻辑的冲突可以在直觉加工系统加工的水平上出现,也可以在逻辑加工系统加工的水平上出现。当然,直觉加工系统的逻辑性与逻辑加工系统加工的逻辑性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来自对问题逻辑结构的直觉式判断,后者则来自意识水平的控制性加工(Morsanyi & Handley,2012)。本研究发现直觉性逻辑和控制性逻辑在时间压力和任务难度的影响上出现了分离,这说明直觉性逻辑和控制性逻辑是两种不同的逻辑,从而为平行竞争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

5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喜好判断的逻辑正确率显著大于机会水平,这表明了直觉性逻辑的存在,但其效应显著小于控制性逻辑。

(2)直觉性逻辑和控制性逻辑在时间压力和任务难度的影响上出现了分离,显示了两种逻辑在质上的不同。

参考文献

胡竹菁,胡笑羽.(2012).Evans双重加工理论的发展过程简要述评.心理学探新,32(4),310-316.

林国耀,莫雷,王穗苹,罗秋铃.(2014).加工流畅性的作用机制:双系统模型及其应用.心理学探新,34(4),301-305.

De Neys,W.,& Glumicic,T.(2008).Conflict monitoring in dual process theories of reasoning.Cognition,106,1236-1299.

De Neys,W.,Moyens,E.,& Vansteenwegen,D.(2010).Feeling we’re iased:Autonomic arousal and reasoning conflict.Cognitive,AffectiveBehavioralNeuroscience,10,208-216.

Evans,J.S.B.(2003).In two minds:Dual-process accounts of reasoning.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7(10),454-459.

Evans,J.S.B.,Barston,J.L.,& Pollard,P.(1983).On the conflict between logic and belief in syllogistic reasoning.Memory&Cognition,11(3),295-306.

Evans,J.S.B.,& Curtis-Holmes,J.(2005).Rapid responding increases belief bias:Evidence for the dual-process theory of reasoning.Thinking&Reasoning,11(4),382-389.

Evans,J.S.B.,Handley,S.J.,Neilens,H.,& Over,D.E.(2010).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ability and instructional set on causal conditional inference.Quarterl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63,892-909.

Evans,J.S.B.,Newstead,S.E.,Allen,J.L.,& Pollard,P.(1994).Debiasing by instruction:The case of belief bias.EuropeanJournalofCognitivePsychology,6,263-285.

Evans,J.S.B.(2007).On the resolution of conflict in dual process theories of reasoning.Thinking&Reasoning,13,321-339.

Gilhooly,K.J.,Logie,R.H.,Wetherick,N.E.,& Wynn,V.(1993).Working memory and strategies in syllogistic reasoning tasks.Memory&Cognition,21,115-123.

Handley,S.J.,Newstead,S.E.,& Trippas,D.(2011).Logic,beliefs,and intruction:A test of the default interventionist account of belief bias.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37,28-43.

Klauer,K.C.,& Singmann,H.(2013).Does logic feel good?Testing for intuitive detection of logicality in syllogistic reasoning.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39(4),1265.

Marewski,J.N.,Gaissmaier,W.,& Gigerenzer,G.(2010).We favor formal models of heuristics rather than lists of loose dichotomies:A reply to Evans and Over.CognitiveProcessing,11,177-179.

Morsanyi,K.,& Handley,S.J.(2008).How smart do you need to be to get it wrong?The role of cognitive capac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uristicbased judgment.JournalofExperimentalChildPsychology,99,18-36.

Morsanyi,K.,& Handley,S.J.(2012).Logic feels so good—I like it! Evidence for intuitive detection of logicality in syllogistic reasoning.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38(3),596.

Stanovich,K.E.,& West,R.F.(2000).Advancing the rationality debate.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23(05),701-717.

The Influence of Time Pressure and Task

Difficulty on Intuitive and Controlled Logic

Lin Guoyao1,2,Mo Lei1,Wang Suiping1,Luo Qiuling1

(1.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

2.Institute of Applied Psychology,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

Abstract:In order to confirm the existing of intuitive logic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tuitive logic and controlled logic,this paper tested intuitive logic by using 16 syllogistic reasoning items with a paradigm of preference judgment,and compared its responses to time pressure and task difficulty with controlled logic.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accuracy rate of intuitive logic was mostly higher than randomly guessing level but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led logic;(2)time pressure and task difficulty both had a stronger influence on controlled logic than on intuitive logic.These results provided a direct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existing of intuitive logic,which differed from controlled logic both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Key words:intuitive logic;controlled logic;syllogistic reasoning;dual-process theories

中图分类号:B8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5)05-0407-05

通讯作者:莫雷,E-mail:molei@scnu.edu.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170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