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自尊结构初探

2015-02-25 05:09舒首立郭永玉黄希庭
心理学探新 2015年5期
关键词:尊严自尊结构

舒首立,郭永玉,黄希庭

(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7000;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中国人的自尊结构初探

舒首立1,郭永玉1,黄希庭2

(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7000;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摘要:在中国心理学界,学者们普遍将西方心理学中的self-esteem翻译成名词“自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但是self-esteem与自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研究者设计了“本土化中国大学生自尊问卷”,对中国人自尊的结构进行初步探索。研究发现问卷包含三个维度:不卑躬屈膝、不允许言辞侮辱、不允许强力欺压。大学生自尊问卷得分与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得分之间的相关边缘显著,表明自尊与self-esteem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学生自尊问卷中的不允许强力欺压维度与考试作弊意向的相关为-0.37(p=0.002<0.01),表明自尊能有效地预测道德行为。理论分析表明,成人自尊结构也有可能是三因素模型。

关键词:自尊;尊严;self-esteem;结构

1引言

自尊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本土的概念,在两千多前年的典籍中就有“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礼记·表记》)、“厚重自尊,谓之长者”(《韩非子·诡使》)的表述;按照孔子的生卒年月来看,最早约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自尊这个概念的使用;两千多年来,“不食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可杀而不可辱”(《礼记·儒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以及陶渊明因为不愿屈服于飞扬跋扈的督邮解印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见《晋书·陶潜传》)、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史可法“头可断身不可屈”(《明史·史可法传》)等自尊的典型表现早就深入中国人心中。

自尊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高的地位。吕俊华(1988)指出,“对人来说,保有尊严是做人的根本条件之一,是一个带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人无自尊就活不下去,就不成其为人”;池万兴(2009)指出人格自尊精神是《史记》所体现的六大民族精神之一,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认为“坚持人格尊严,义不受辱,强调人格自尊精神是战国乃至秦汉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的一个显著精神气质特征,也是春秋以来士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池万兴,2012)。梁启超(2013)认为自尊是一个人最不可缺少的品质,国民的自尊关系到国家的自尊,关系到国家的兴亡;要想建立有自尊的民族和国家,首先要培养一个个独立而自尊的国民;认为“自尊者本人道最不可缺之德”,“夫自尊与不自尊,实天民与奴隶之绝大关头”,“为国民者而不自尊其一人之资格,则断未能自尊其一国之资格焉者也。一国不自尊,而国未有能自立焉者也”,“欲求国之自尊,必先自国民人人自尊始”。梁启超批评当时中国人的无自尊,指出“悲哉,吾中国人无自尊性质也!簪缨何物?以一钩金塞其帽顶,则脚靴手版,磕头请安,戢戢然矣!阿堵何物?以一贯铜晃其腰缠,则色斯指动,围绕奔走,喁喁然矣!夫沐冠而喜者,戏猴之态也,人之所以为人也,其资格安在耶?顾乃自侪于猴犬而恬不为怪也”;并指出自尊者会有的表现:“真能自尊者,有皑皑冰雪之志节,然后能显其落落云鹤之精神;有谡谡松风之德操,然后能载其岳岳千仞之气概”。

总之,自尊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个人最不可缺少的品质,是一个人成其为人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自尊、自立的精神基础,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着力培养的精神品质。因此,通过概念分析和问卷调查探讨自尊的内涵和结构,就非常有必要。

2自尊概念分析

2.1自尊的内涵与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2012)指出,自尊指的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这个界定与辞源(2010)、学典(2009)、国语活用辞典(2009)的解释完全一致。梁启超(2013)、吕俊华(1988)、池万兴(2012)等人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自尊概念,并且吕俊华(1988)、池万兴(2012)直接指出自尊与尊严的关系。因此,结合舒首立等人(2012)的分析,可以将自尊定义为:尊重自己,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是一种卓然独立的精神品质;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或者说防止自己人格尊严的损失是自尊的本质所在,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是自尊的具体表现形式。

自尊这一人格品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道德领域。“一个对善恶有着深刻信念或高度自尊之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但能够随时选择善行,也会随时避免恶行”(吕俊华,1988);“自尊的人,……在个人独处时,能以慎独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按社会的道德和规范行事,自觉地审视、反思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绝不做寡廉鲜耻的事情”(汪卫平,2012)。用日常概念来表达就是自尊的人会洁身自好(成语大词典,2013)。

2.2自尊与self-esteem的区别

在中国心理学界,学者们普遍将西方心理学中的self-esteem翻译成名词“自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蔡华俭,丰怡,岳曦彤,2011;仲轶璐,刘永芳,2013)。事实上,self-esteem与自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可混同(Wang & Ollendick,2001;田录梅,李双,2005;佐斌,2010;舒首立等,2012;黄希庭,尹天子,2012)。

self-esteem由James于1890年引入美国心理学之后成为西方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美国文化以及美国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大自然直接而基本的馈赠”(James,1890),是“个体最重要的需要”(Branden,1971),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资源”、“在影响个体生活的诸多选择与决策中扮演着强有力的角色”(Branden,1992)。至于其内涵,牛津英语词典指出它是个体对自己正向的欣赏或者态度(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009);James(1890)认为它是个体对自我的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感觉,是自我感觉(self-feeling)的一种;布朗(2004)认为它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与否的感觉;Mruk(2006)认为它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胜任感或二者的结合;在测量方面,赵志裕(2011)指出self-esteem量表测量的大多是个体对独立我的好感。总的来讲,self-esteem指的是一个人的建立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自我感觉(self-feeling),表现为自我欣赏或者自我喜爱与否;而正如上文所指出的,自尊指的是一种卓然独立、懂得保护自己人格尊严的品质,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在内涵上截然不同。对于self-esteem与自尊之间的差异,Wang和Ollendick(2001)已有清晰的认识,指出在中文里没有现成的词汇与self-esteem相对应、在英语中也没有与自尊直接对应的词汇,认为将self-esteem翻译成“自尊”是错误的;田录梅和李双(2005)也明确指出汉语中的自尊概念与西方的自尊概念是有区别的;佐斌(2010)指出,西方self-esteem测量的很多内容基本上是中国人理解的自信,如“我觉得我很好”、“我对我很满意”等等,但实际上中国人讲到自尊的时候更多是指我们的尊严得到社会的承认,中国人的自尊侧重于社会交往和社会层面价值的认可,带有道德、面子方面的意味,跟西方的带有自信、自我肯定的self-esteem概念是不一样的;舒首立等人(2012)总结指出中国文化中的自尊包含个体自尊、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等几种类型,自尊与self-esteem是不同的概念;黄希庭和尹天子(2012)指出要弄清中国人自尊的内涵,不可盲目搬用西方心理学的概念,为心理学中的自尊“正名”是研究中国人的自尊的基本前提。

另外,自尊与self-esteem在概念界定方式上也有差异。self-esteem的界定直接由“self-esteem是什么构成”,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和积极情感,用美国文化中的典型概念来表达就是高self-esteem的个体认为自己是superman;而自尊的界定则是从不允许自己做什么和不允许他人做什么的角度进行,例如不卑躬屈膝、不允许他人歧视侮辱;在具体表现上涉及的都是不做什么,比如“不食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可杀而不可辱”(《礼记·儒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等等,都是从不做什么的角度进行定义。由此可见二者在概念界定方式上的差异。

总之,self-esteem与自尊在内涵和概念界定方式上都是不同的,二者不可混同,self-esteem不能译作自尊。为了能更好地揭示self-esteem的含义,可以参照James(1890)原文中使用的概念将self-esteem译为“自我满意”(self-satisfying)或“自我喜爱”(self-love),或者参照牛津英语词典(2009)中的界定将之译作自我欣赏(self-appreciation)。这些翻译方式是比较贴切的,因为在有关self-esteem的英文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self-satisfying 、self-love这样的字眼(James,1890;Mruk,2006;布朗,2004),同时“自我欣赏”在中文里有自我满意以及相应的情绪愉悦感之意,能很好地反映self-esteem的内涵。

2.3自尊的英文翻译

由上可见,自尊不宜译成self-esteem,因此自尊的英文翻译也值得考虑的问题。

从字面意思上看尊严在英文中dignity相对应,根据自尊作为自我尊严防御倾向的特点,可以将dignity组合成一个新词与自尊相对应:self-dignity-defending-tendency。但事实上,dignity的内涵与中国文化中的尊严并不对应。dignity在英文中是一个宽泛的、与个体感受和政治权利等联系的概念,应用于医学、心理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在医学领域,dignity指的是患者应该享受到的体贴入微的照顾(Tadd,Hillman,Calnan,Calnan,Bayer,& Read,2011;Chochinov,Kristjanson,Breitbart,McClement,Hack,Hassard,& Harlos,2011);在政治领域,dignity主要存在三种情境:保护自由被限制(被捕或审讯)者dignity、劳工问题中的dignity、福利问题中dignity,是与政治权利有关的、个体应该得到的法律保护或者经济待遇(Shultziner & Carmi,2014);在法学领域,对dignity界定完全是心理学式的,即dignity就是一种伴随self-wothiness和self-esteem的被予以欣赏和荣誉地对待的状态(Lee,2008),在本质上就是self-worth、self-esteem(Shultziner & Rabinovici,2012)。中国医学领域和法学领域对dignity的理解完全符合西方的界定并将dignity译作尊严(陈化,2013;王利明,2012)。

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尊严有着特定的内涵。尊严,最早见于《荀子·致士》:“尊严而惮,可以为师”和《汉书·成帝纪赞》:“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国语活用辞典(2009)指出,尊严的含义是“庄重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其例句为“我必须维护自己的尊严”;辞源(2010)、学典(2009)的解释与之完全一致;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尊严主要个体强调人际交往中的人格不可侵犯、不可侮辱的属性。对尊严的相关研究也指出尊严的内涵,黄飞(2010)指出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具有的、应该被自己和他人所尊重且不容侵犯的属性,彰显于人际互动之中;于建福(2010)、杨熠(2012)通过文献总结指出中国文化中的尊严源自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人的论述,强调的是人格的独立性和不可侮辱性。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尊严指的是知识分子、大臣、普通个人在人格上的独立而非帝王附庸的属性,强调知识分子、大臣等人在面对诸侯、君王时人格上的相对独立和不可欺侮性,用樊英的话说就是“臣受命于天……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后汉书·方术列传》),反映的是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不容欺侮性。

总之,dignity与中国文化中的尊严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并不完全对应;自尊既不能译作self-esteem,也不能译作self-dignity-defending-tendency,在英文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翻译方式。因此,借鉴黄光国对关系的翻译方式(Hwang,1998),将自尊翻译为Zi Zun。

3中国人的自尊结构:以大学生为样本

由上可见,自尊在概念内涵和概念界定方式上与self-esteem有着重要差异,是一个本土化的人格概念。目前,对自尊这一本土人格概念的研究刚刚开始,尚无研究探讨自尊这一本土人格概念的结构,因此探讨自尊这一人格特质的内在结构就非常有必要。

为了研究的方便,研究选择在校大学生为样本来探讨自尊的结构。很显然,要想完整地探讨中国人自尊的结构,需要涉及中小学生、大学生、成年人各种年龄阶段的群体,不能只涉及在校大学生,因此研究只能称为“中国人自尊结构初探”。

根据概念分析,研究将自尊界定为:尊重自己,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表现为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是一种卓然独立的精神品质,是中国人理想人格的一部分。从心理测量的角度看,“自尊”是潜变量,“不向别人卑躬屈膝”和“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是“自尊”这一潜变量的两个测量指标,分别表现为不允许自己做什么、不允许别人做什么两个方面。下文在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大学生自尊的结构,以此作为探索中国人自尊结构的初步尝试。

3.1开放式问卷调查与大学生自尊问卷的初步编制

以“什么是自尊”、“一个人有自尊是怎样的”、“没有自尊的人是怎样的” 为题对某大学53名在校本科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

开放式调查与文献总结的结果一致,即自尊是一种人格尊严的自我保护机制,主要表现为不允许自己卑躬屈膝、不允许他人欺负侮辱两个方面,并且涉及自尊的道德功能即不允许自己做有违道德的事情。与理论分析略有不同的是,“不允许歧视侮辱”在开放式问卷调查中变为了“不允许欺负侮辱”。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设计问卷,问卷包含不卑躬屈膝、不允许他人欺负侮辱两个维度,共15道题。在项目的表述上,为了尽量避免社会赞许效应(Social Desirability Effect),全部采用反向测量方式。

3.2大学生自尊问卷的初测

由于中国心理学界已经编制了许多实际是测量self-esteem的“自尊量表”或“自尊问卷”(宋芳,张丽华,2008;张丽华,杨丽珠,张索玲,2009),为了区分的方便,问卷采用“本土化中国大学生自尊问卷”为标题,简称大学生自尊问卷。

3.2.1被试

被试来自3所大学的在读本科生。实际发放问卷260份,有效回收问卷237份,回收率为91.15%。其中男生71名,女生160名,其中6人未填性别信息。最低年龄17岁,最高年龄23岁,平均年龄为19.74岁。

3.2.2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初测问卷15道题进行因素分析。KMO值为0.87,巴特莱特球形检验p<0.001,表明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正交旋转因素分析,得到三个维度。剔除三个双重载荷的项目后,量表最终包含12道题,每个维度包含四道题。对12道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值为0.83,巴特莱特球形检验p<0.001。采用正交旋转因素分析,获得三个因子,分别解释变异的35.72%、16.52%和8.81%,累计解释变异的61.05%。根据三个维度所包含的题目,分别命名为“不卑躬屈膝”、“不允许言辞侮辱”、“不允许强力欺压”。三个维度的Cronbach’ α分布为0.72、0.81、0.74,问卷所有项目的Cronbach’ α为0.82。因素载荷见表2。

3.3大学生自尊问卷的正式施测

3.3.1被试

被试来自7所大学的在读本科生。实际发放问卷695份,有效回收问卷627份,回收率为90.22%。其中男生276名,女生345名,6人未填性别信息。被试最小年龄为16岁,最大年龄为25岁,平均年龄为20.22岁,8人未填年龄信息。

表2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3.3.2研究工具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Rosenberg,1965)、大学生考试作弊意向问卷、本土化中国大学生自尊问卷。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是测量self-esteem的经典量表,研究意在证实自尊与self-esteem之间的区别,所以将SES量表与大学生自尊问卷得分的相关作为问卷的区分效度。同时,开放式问卷调查中被试指出没有自尊的人会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而考试作弊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典型的违反道德的行为,因此采用大学生考试作弊意向作为自尊问卷的预测效标。

大学生考试作弊意向包含三道题,分别是“考试之前我会考虑做一些作弊的准备”、“考试过程中我会想着去瞟看别人的试卷”、“考试过程中我会想着去看小抄或手机中的答案”。Cronbach’ α为0.91。

3.3.3信度

不卑躬屈膝维度的Cronbach’ α为0.71,不允许言辞侮辱维度Cronbach’ α为0.80,不允许强力欺压维度的Cronbach’ α为0.71,问卷所有项目的Cronbach’ α为0.77。对32名在校本科生一个月后的重复测量表明,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76。

3.3.4各维度总分

为了比较个体对卑躬屈膝、言辞侮辱、强力欺压的容忍程度,在计分过程中未反向计分。卑躬屈膝维度的总分为10.42(±2.51),允许言辞侮辱维度的总分为10.58(±3.19),允许强力欺压的总分为8.27(±2.50)。三个维度之间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三个维度的得分之间有显著差异,卑躬屈膝维度总分和允许言辞侮辱维度总分显著高于允许强力欺压维度的总分(p<0.001),而卑躬屈膝维度总分与允许言辞侮辱维度总分之间无显著差异(p=0.30)。

3.3.5验证性因素分析

使用Amos7.0对三因素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极大似然估计,结果显示,χ2=185.69,df=51,χ2/df=3.64(p<0.001),SRMR=0.05,GFI=0.95,AGFI=0.93,PGFI=0.62,NFI=0.92,RMSEA=0.065。SRMR刚好为0.05,GFI、AGFI、NFI大于0.90,PGFI大于0.50,RMSEA介于0.05与0.08之间,可见三因素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

由于不允许言辞侮辱和不允许强力欺压两个维度之间的相关较高(r=0.79),故将不允许言辞侮辱和不允许强力欺压合为一个维度对整个问卷进行二因素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270.10,df=53,χ2/df=5.10,SRMR=0.06,GFI=0.93,AGFI=0.90,PGFI=0.63,NFI=0.88,RMSEA=0.08。与三因素模型比较,Δχ2=84.40,Δdf=2,p<0.005,χ2差异显著。三因素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标优于二因素模型的结果,因此取三因素模型。

3.3.6效标效度

对52名在校本科生调查发现,大学生自尊问卷与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的相关系数为0.23(p=0.096>0.05),显著性水平大于0.05但小于0.10,自尊与self-esteem只有边缘显著相关。

对69名在校本科生调查发现,大学生自尊问卷总分与考试作弊意向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4(p=0.049<0.05),问卷三个维度(不卑躬屈膝、不允许言辞侮辱、不允许强力欺压)与考试作弊意向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1(p=0.37>0.05)、-0.07(p=0.56>0.05)、-0.37(p=0.002<0.01),不允许言辞侮辱和不允许强力欺压两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7(p<0.01)。相关系数差异检验的结果可以用作效标效度(张厚粲,张建平,2009),对不允许言辞侮辱、不允许强力欺压两个维度与考试作弊意向之间的相关做差异检验,t=2.58(df=66,p<0.005),两个相关系数的差异显著,即不允许强力欺压维度与考试作弊意向之间的相关显著高于不允许言辞侮辱维度与考试作弊意向之间的相关。

4讨论

4.1自尊的含义与翻译

由文献总结可见,自尊一词约两千五百年前就被中国人使用,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本土的概念;指的是尊重自己,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其本质是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或者说防止自己人格尊严的损失,主要表现为在强势的他人与机构面前不肯屈膝、不肯折腰的态度和行为,是个体希望能挺直脊梁的内在追求的体现;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一部分,是孔子、孟子等人所尊崇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卓然独立的品质。

概念分析表明自尊与self-esteem在内涵和概念界定方式上存在重要差异,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问卷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自尊问卷与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之间只存在边缘显著相关0.23(p=0.096>0.05),表明自尊与self-esteem无内在联系。由此可见,不宜将self-esteem与自尊混同使用,建议将自尊翻译为Zi Zun,将self-esteem翻译为“自我满意”或者“自我欣赏”。

需要指出的是,对self-esteem进行研究是有必要且有价值的,这一点无需置疑,目前要做的只是改变对self-esteem的翻译方式以及加强对自尊这一本土人格概念的研究。

4.2自尊的结构

理论上假设大学生自尊的结构为二因素模型,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为三因素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三因素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优于二因素模型;同时,与效标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不允许强力欺压维度与考试作弊意向的相关显著高于不允许言辞侮辱维度与考试作弊意向的相关(t=2.58,p<0.005),可见不允许言辞侮辱和不允许强力欺压这两个维度确实相对独立。根据骆方和张厚粲(2006)提供的模型选择标准,选择三因素模型。

理论假设中的“不允许欺负侮辱”维度之所以分成了“不允许言辞侮辱”和“不允许强力欺压”两个维度,可能与个体对言辞侮辱和强力欺压的容忍程度不同有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难以容忍来自他人的强力欺压,但是却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容忍来自他人的言辞侮辱,因为言辞侮辱比强力欺压更为普遍而不得不容忍。开放式问卷调查中被试指出容忍侮辱是人格成熟的表现以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个体对言辞侮辱的容忍程度高于强力欺压,都可以视作是对这种假设的支持。可以假设在成年人阶段,由于个体所遭遇的社会适应压力更大,对言辞侮辱的容忍度高于对强力欺压的容忍度,从而导致不允许言辞侮辱和不允许强力欺压的相对分离,即成年人的自尊结构有可能也是三因素模型。

4.3自尊对道德行为意向的预测作用

在开放式问卷调查中,被试指出有自尊的人不会做违反道德的事情。正式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自尊问卷及其不允许强力欺压维度与考试作弊意向之间的相关为-0.24(p=0.049<0.05)、-0.37(p=0.036<0.002),表明大学生自尊问卷对道德行为有较好的预测效度。不允许强力欺压维度与考试作弊意向之间的负相关表明,越是不允许强力欺压的个体,其考试作弊意向越低。这反映了自尊的本质就是保护自己的尊严、防止自己人格尊严的损失。因为对有高自尊的人而言,考试作弊这种失当行为可能导致的监考人员和学校行政机构的强力惩戒会构成对其人格尊严的羞辱,所以高自尊的个体不会选择考试作弊。由此可见,自尊对道德行为的作用主要体现于对不道德行为的抑制作用,即高自尊的人会通过避免行为失当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与吕俊华(1988)、汪卫平(2012)指出高自尊的人会“避免恶行”、“绝不做寡廉鲜耻的事情”相一致。

5结论

5.1自尊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本土的概念,在约两千五百年前就被中国人所使用,指的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是一种人格尊严的自我保护机制,其核心是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5.2自尊与self-esteem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尊可以译作Zi Zun,而self-esteem可以译作自我满意或者自我欣赏。

5.3中国大学生自尊的结构为三因素模型,包含不卑躬屈膝、不允许言辞侮辱、不允许强力欺压三个维度。可以推测,中国成年人的自尊结构可能也是三因素模型。

5.4自尊能有效地预测大学生考试作弊意向,能有效预测道德行为,其内在机制可能是高自尊的人会通过避免行为失当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参考文献

蔡华俭,丰怡,岳曦彤.(2011).泛文化的自尊需要:基于中国人的研究证据.心理科学进展,19(1),1-8.

陈化.(2013).尊严:临床代理决策的道德基础——以无行为能力患者的代理决策为例.社会科学战线,(8),34-38.

成语大词典编委会.(2013).成语大词典(p.553).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池万兴.(2009).《史记》与民族精神.济南:齐鲁书社.

池万兴.(2012).论《史记》 的人格自尊精神及其生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23-27.

辞源.(2010).北京:商务印书馆.

国语活用辞典.(2009).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黄飞.(2010).尊严:自尊、受尊重与尊重.心理科学进展,18(7),1136-1140.

黄希庭,尹天子.(2012).从自尊的文化差异说起.心理科学,35(1),2-8.

梁启超.(2013).新民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吕俊华.(1988).自尊论.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骆方,张厚粲.(2006).使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测验的多维性的实验研究.统计研究,4,76-79.

乔纳森·布朗.(2004).自我(陈浩莺,薛贵,曾盼盼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舒首立,卢会醒,张露,杨银芳,丁超,郑涌.(2012).中国文化的自尊与西方文化的 self-esteem 之比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8(1),45-52.

宋芳,张丽华.(2008).大学生自尊结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53-56.

田录梅,李双.(2005).自尊概念辨析.心理学探新,25(2),26-29.

汪卫平.(2012).自尊:公民人格教育的核心——兼谈公民人格教育的视域转换.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10),14-17.

王利明.(2012).人格权法的发展与完善——以人格尊严的保护为视角.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30(004),166-174.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北京:商务印书馆.

学典.(2009).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杨熠.(2012).中西思想家对 “人的尊严” 的论述.河北法学,30(001),34-39.

于建福.(2010).孟子人格尊严论及其教育价值.教育学报,6(005),107-113.

张厚粲,张建平.(2009).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厚粲,张侃,杨宜音,佐斌,等.(2010).“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尊严——心理学解读与建议” 研讨会发言纪要.心理科学进展,18(7),1027-1040.

张丽华,杨丽珠,张索玲.(2009).青少年自尊结构研究.心理科学,32(1),55-58.

赵志裕,康萤仪.(2011).文化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仲轶璐,刘永芳.(2013).金钱竞拍任务上的风险偏好:自尊水平和性别的作用.心理学报,45(3),353-362.

Branden,N.(1971).Thepsychologyofself-esteem:Anewconceptofman’spsychologicalnature.Bantam Books.

Branden,N.(1992).Thepowerofself-esteem.Health Communications,Inc.

Chochinov,H.M.,Kristjanson,L.J.,Breitbart,W.,McClement,S.,Hack,T.F.,Hassard,T.,& Harlos,M.(2011).Effect of dignity therapy on distress and end-of-life experience in terminally ill patients: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TheLancetOncology,12(8),753-762.

Hwang,K.K.(1998).Guanxi and mientze:Conflict resolution in Chinese society.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Studies,7,17-42.

Lee,M.Y.K.(2008).Universal human dignity:Some reflections in the Asian context.AsianJournalofComparativeLaw,3(1),1-33.

Mruk,C.J.(2006).Self-esteemresearch,theory,andpractice:Towardapositivepsychologyofself-esteem.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Shultziner,D.,& Carmi,G.E.(2014).Human dignity and national constitutions:Functions,promises,and dangers.AmericanJournalofComparativeLaw,62,461-498.

Shultziner,D.,& Rabinovici,I.(2012).Human dignity,self-worth,and humiliation:A comparative legal-psychological approach.Psychology,PublicPolicy,andLaw,18(1),105-143.

Tadd,W.,Hillman,A.,Calnan,S.,Calnan,M.,Bayer,T.,& Read,S.(2011).DignityinPractice:AnexplorationofthecareofolderadultsinacuteNHSTrusts.NIHR SDO Report.

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200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ng,Y.,& Ollendick,T.H.(2001).A cross-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self-estee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ClinicalChildandFamilyPsychologyReview,4(3),253-271.

William,J.(1890).Theprinciplesofpsychology.Harvard UP,Cambridge,M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Zi Zun

Shu Shouli1,Guo Yongyu1,Huang Xiting2

(1.School of Psycholog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7000;

2.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In Chinese Psychology self-esteem has been researched and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s Zi Zun,but self-esteem and Zi Zun are absolutely different concepts.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Zi Zun’s structure was preliminaryily explored by designing “Indigenized Chinese University Zi Zun questionnaire”.The questionnaire has three dimensions:not submitting to others,not permitting others to insult oneself,and not permitting others to bully oneself.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Zi Zun Questionnaire and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was marginally significant,indicating that Zi Zun is absolutely different from self-esteem.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mension “not permitting others to bully oneself” of University Zi Zun Questionnaire and the intention of cheating in exams was-0.37(p<0.01),showing Zi Zun has good predictive validity in moral domain.The structure of adult’s Zi Zun may also be three dimensions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Key words:Zi Zun;Zun Yan;self-esteem;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5)05-0425-07

猜你喜欢
尊严自尊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文本赏析
南风直须吹
对康德的道德“尊严”概念的思考
论《日出》的结构
女性尊严的艰难追寻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