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2015-02-25 07:42朱春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影响因素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朱春霞

(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同济咸宁医院), 湖北 咸宁, 437100)

关键词: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影响因素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导致的子宫出血,并非子宫的器质性病变所致[1]。根据其发病机制可分为排卵性DUB与无排卵性DUB,其中以无排卵性DUB最为常见,可占到DUB的70%~80%, 可见于青春期及绝经过渡期女性,而排卵性DUB则可见于育龄妇女[2]。DUB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可伴有出血量较多、出血时间较长等现象。该病是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对广大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关于该病的治疗,性激素类药物、诊断性刮宫均为传统的治疗方法[3]。近年来子宫内膜去除术在该病治疗中显示出较为理想的效果。本文探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DUB患者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妇科2011年8月—2013年6月收治的DUB患者86例,年龄44~55岁,平均年龄(49.7±6.6)岁,分娩次数1~4次,平均(2.6±1.3)次,病程1~2年,平均病程(14.6±4.3)个月。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月经紊乱、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等,血红蛋白在51~110 g/L。所有患者均经妇科检查、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或组织病理学检查排除恶性肿瘤,同时均无其他子宫器质性疾病。所有患者术前均经性激素治疗6个月以上未见明显好转,经测量宫腔深度均≤12 cm。所有患者均无生育要求但要求保留子宫。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术前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及电解质、血糖及心电图等。经上述检查除外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除外手术禁忌证。于术前1 d行宫颈扩张,并于手术当日晨起禁饮食、禁排尿,术前1 h给予米索前列醇350 μg口服以扩张宫颈。采用美国Stryker公司生产的宫腔电切镜及其配套设备,术中采用超声对手术过程进行监控。术中宫腔膨胀采用5%的葡萄糖溶液作为膨宫灌流介质,以240 mL/min速度进行膨宫,压力为100 mmHg,宫腔镜电切时功率设置为80 W,宫颈口扩张至10 mm时方可实施手术。本组患者均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实施手术:月经干净后,常规外阴、阴道消毒,宫腔镜置入,全面观察宫腔内部情况,如有子宫内膜肥厚,则先行机械性刮宫使其薄化后再置入宫腔电切镜,待视野清晰后,使用单极电切环自宫底、子宫后壁、子宫侧壁、子宫前壁及双侧子宫角等部位将内膜及其下方肌层组织顺序切除,切割深度为2~3 mm,切割范围向下达到子宫内口。切除的子宫内膜送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

1.3疗效观察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随访6个月,而后进行疗效判定[4]: ① 月经量较前明显减少为有效; ② 月经量无明显变化或经量较前增多或仍有不规则出血则为无效。同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及孕酮(P)水平的变化。根据治疗结局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在年龄、产次、宫腔深度、病程、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 86例患者中有效79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1.9%。术后6个月时,患者Hb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手术前后患者血清FSH、LH、E2及P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学指标变化

与患者术前比较,*P<0.05。

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在年龄、宫腔深度及病程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将年龄、产次、宫腔深度、病程及术前Hb水平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宫腔深度、病程均为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且年龄越大、宫腔深度越小、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好。见表2、3。

表2 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与无效患者比较,*P<0.05。

表3 疗效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DUB是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在妇科门诊患者中可占到10%甚至更高的比例。该病发病率近年来出现增高趋势,且治疗后较易复发,对广大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5]。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临床普遍认为是因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失常导致。现代研究[6]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激素水平对子宫内膜局部微环境的调节也有着密切关系。无论何种说法,最终均表现为子宫内膜出血与止血的异常。关于本病的治疗,药物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其中性激素类药物为一线用药,虽然可用于本病治疗的性激素类药物种类较多,但仍无较为特异的治疗方法,需结合患者病变类型、是否合并排卵、有无生育要求以及贫血程度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治疗方案[7-8]。

药物治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仍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较差患者,子宫切除术曾较为流行。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微创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宫腔镜技术在妇产科也越来越受欢迎,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保留子宫的意愿也逐渐得到了满足[9-10]。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随访6个月时,86例患者中有效79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1.9%。经过上述治疗,患者贫血程度有了明显改善,血红蛋白浓度从术前的(85.5±13.8)g/L增高至术后的(113.4±14.2)g/L(P<0.01), 而手术前后患者血清FSH、LH、E2以及P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上述结果说明,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对DUB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患者贫血状态,同时并未对卵巢功能造成影响,安全可靠。作者还探讨了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病程、宫腔深度均可对治疗效果造成一定影响;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病程、宫腔深度均为宫腔镜治疗DUB疗效的影响因素,且年龄越大、宫腔深度越低、病程越短的患者,治疗效果越好,与国内相关研究取得了较为相似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薛艳华. 小剂量米非司酮与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围绝经期妇女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对照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11): 105.

[2]张以文.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分类及处理[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7, 42(4): 283.

[3]宗秀芬.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15): 9.

[4]张晓蕾.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综述, 2014, 20(4): 735.

[5]张向辉, 廉鹏, 宁延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8, 19(1): 24.

[6]荆信勇, 韩福平. 清醒镇静技术在宫腔镜联合自凝刀治疗围绝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7): 60.

[7]李颖, 张自新, 段辉.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药物治疗[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7): 120.

[8]施帆.不同药物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比较[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22): 3255.

[9]崔丽.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手术治疗进展[J]. 哈尔滨医药, 2010, 30(6): 53.

[10]李丽君, 涂灵.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 2009, 10(5): 130.

收稿日期:2014-09-16

中图分类号:R 71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03-108-02

DOI:10.7619/jcmp.201503033

猜你喜欢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探析优思明与雌孕激素治疗青春期功血的临床治疗效果
补肾疏肝汤配合妈富隆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
妇科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规范治疗体会
复方盐酸普鲁卡因胶囊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