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2015-02-25 07:42喻学林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安全性

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喻学林

(四川省眉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眉山, 620500)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晚期前列腺癌; 安全性

近年来前列腺癌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有所增高[1], 作为男性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前列腺癌在发现后多为晚期。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C-CIK)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64例,均经前列腺穿刺病理检查、PSA抗原检查、CT等确诊为晚期前列腺癌,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6.3±10.9)岁。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2002-TNM分期T3N0M1b者14例,T4N0M0者25例,T4N0M1b者13例, T4N1M1b者12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3例给予DC-CIK治疗,对照组31例给予化疗治疗。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DC-CIK方案治疗,DC细胞培养采用HAEMONETICS血液成分分离机将健康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出来,分离体积占血容量30%~40%,经过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RPMI1640培养液进行2次洗涤后以BTN无血清培养基混悬培养在37 ℃、5%CO2孵化箱中的培养瓶中2 h, 取出后加入IL-4及GM-CSF继续培养, 2 d换液1次, 6 d后加入TNF-α,培养完毕。CIK细胞培养淋巴细胞分离同上,加入重组IFN-ν及100%AB型人血清RPMI 1640, 24 h后换液后加入小鼠抗人CD3单克隆抗体、IL-2、IL-1α, 培养2 d后再行换液,加入IL-2隔日换液维持培养。第7天后将上步骤培养的DC、CIK细胞以1∶5活细胞计数比例混合培养, 3 d后应用,细胞存活率应控制在95%以上,回输采用静脉滴注,每次5×109计数,隔日1次,8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2疗程,最多治疗4疗程。

对照组给予紫杉醇联合泼尼松龙方案治疗,首日给予紫杉醇60 ms/m静脉滴注,第2天起给予泼尼松5 mg口服治疗, 2 d/次, 21 d为1疗程,至少治疗2疗程,最多治疗4疗程。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及药物安全性。疗效判定标准[2]: 完全缓解:肿瘤全部消失,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肿瘤最大直径减少超过50%; 病情稳定:肿瘤最大直径缩小或增大不超过25%,且无新病灶出现;病情进展:肿瘤最大直径增大超过25%, 或者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总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总例数×100%。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卡氏评分(Karnofsky)[2], 记录2组患者发热、恶心呕吐及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45.4%,显著高于对照组16.1%(χ2=6.398,P<0.05); 观察组总控制率为90.9%, 显著高于对照组71.0%(χ2=4.172,P<0.05)。见表2。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Karnofsky评分分别为(72.4±7.8)和(71.9±9.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Karnofsky评分为(91.3±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5±10.2)(P<0.05)。观察组中发生胃肠反应11例,发热4例, Ⅱ度粒细胞减少10例;对照组中发生胃肠反应24例,发热11例,Ⅰ度粒细胞减少22例,Ⅱ度粒细胞减少11例。观察组胃肠反应及发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前列腺癌治疗方法较多,如经尿道前列腺切除(TURP)、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放化疗、冷冻疗法、内分泌疗法及综合性疗法等。目前,临床在发现前列腺癌初期常给予内分泌治疗,一般能获得较高的控制率,有报道[3]表明其前期控制率可高达80%,但是随着前期多次内分泌治疗后,患者可在后期转为难治性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4]。在整个内分泌治疗过程中,随着患者对内分泌治疗的耐受性逐步增加,雄激素依赖性细胞出现大量的凋亡,非依赖性细胞残留,晚期多数患者激素抵抗性会出现迅速下降,生存期一直得不到有效的延长[5-6],因此单纯采用内分泌治疗效果不佳,故目前多采用化疗治疗[7]。对于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化疗治疗中常规采用化疗虽然可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同激素治疗相同,其不良反应较为明显,患者耐受性较差,同时所获得的临床疗效也不十分理想。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ACI)是近年来恶性肿瘤治疗中新的抗肿瘤生物治疗方法,其中较为重要的细胞为树突状细胞(DC)及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8-9],二者联合可将DC的获得性免疫系统激活能力与CIK的肿瘤细胞杀伤能力相结合,同时刻提高免疫治疗的特异性及细胞活性。DC-CIK细胞治疗为ACI生物治疗中较为新兴的一种,目前临床研究较为成熟,其能够通过免疫细胞回输的方法,通过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从而对肿瘤起到抑制和杀伤的效果。CIK有着较高的细胞毒作用能力[10]及细胞因子杀伤肿瘤细胞分泌能力,DC可识别抗原,并激活获得性免疫应答,二者共同培养既可以有效地提高抗原负载DC介导MHC限制性细胞毒作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CIK对非MHC限制性壁报的毒性作用,从而增加其肿瘤细胞杀伤力。另有研究[11-13]表明,其共同培养能够通过DC活性抑制免疫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活性,从而增加CIK细胞的增殖,从而增加有效细胞的数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DC-CIK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细胞活性强,增殖快,对肿瘤转移控制良好,不损伤正常组织,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化疗治疗,不良反应较小。

参考文献

[1]阚秀芳, 赵丽晶, 李倩, 等. 前列腺癌诊断模式与发病率的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23): 6069.

[2]瞿元元, 戴波, 孔蕴毅, 等. 影响多西他赛化疗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总生存期的预后因素分析[J]. 中国癌症杂志, 2012, 22(10): 779.

[3]鲍锋, 盛春华, 杨光.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531例分析[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1, 27(4): 360.

[4]吴浩明, 吕军, 胡卫列, 等. 经直肠穿刺125I 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J].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3, 19(7): 617.

[5]袁佳奇, 徐涛, 张晓威, 等. 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代谢异常及生活质量的评价[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1): 88.

[6]薛蔚, 曹明.晚期前列腺癌的化疗时机[J]. 上海医学, 2011, 34(7): 498.

[7]高琪琪, 金晓东, 任国平, 等.LSD1和AR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实用肿瘤杂志, 2011, 26(1): 21.

[8]王世勇, 杜微丽, 张晖, 等. 重组人纤维连接蛋白诱导的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肺癌细胞株杀伤活性的体外研究[J]. 中国肺癌杂志, 2010, 13(4): 277.

[9]Georgakopoulos J, Zygogianni A, Papadopoulos G, et al. Permanent implantation as brachytherapy technique for prostate carcinoma-review of clinical trials and guidelines[J].Rev Recent Clin Trials, 2012, 7(3): 173.

[10]涂学亮, 朱冲, 王坤, 等.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14): 863.

[11]仲召阳, 刘宏鸣, 王东, 等. Bayes法前列腺癌多肿瘤标志物诊断模式建立及临床意义[J]. 重庆医学, 2010, 39(5): 527.

[12]张俊萍, 毛光华, 史天良, 等. 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1, 18(4): 424.

[13]Gregory J, Metzger, Stephen C, Dankbar, Jonathan, et al. Development of multigene expression signature maps at the protein level from digitized immunohistochemistry slides[J]. PloS One, 2012, 7(3): e33520.

收稿日期:2014-10-11

中图分类号:R 73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03-132-02

DOI:10.7619/jcmp.201503044

猜你喜欢
安全性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既有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性的思考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基于安全性需求的高升力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性的思考
网约车安全性提高研究
注意药酒服用的安全性
基于ASP网站的安全性研究与实现
田间施用灭幼脲在桃中的残留安全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