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路径

2015-02-26 04:12韩梦倩
现代金融 2015年7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客户融合

□韩梦倩

浅议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路径

□韩梦倩

本文从“+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差异出发,认为当前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要从“+互联网”逐步过渡为“互联网+”,分析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融合的优势和不足,提出相关建议。

从主体上看,“+互联网”主要强调传统行业的主导作用,是传统行业在原有产品、服务等基础上融合互联网元素的表现方式;“互联网+”则更加强调发挥互联网的主导作用,更多地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从方式上看,“+互联网”是传统行业以既有业务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拓展服务方式、增加服务效率;“互联网+”需要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等技术,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市场及客户需求,正确认识企业自身价值和资源,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一、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互联网+”

(一)现状:“商业银行+互联网”。即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运用,是传统业务的互联网呈现形式,从而让一部分客户足不出户完成特定业务的办理。

1.专业性较强,对用户群体要求较高。当前的互联网运用体现出了较强的专业性。以农业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为例,当客户要完成一笔转账业务,首先要在电脑上安装操作环境,进入网上银行,然后进入“转账汇款”的“收款方管理”,将收款人的姓名、账号、开户行等基本信息一一输入,再进入“单笔转账”,假如限额不够,还需要重新进入“客户服务”中的“电子银行限额管理”部分将限额进行调高,而这些操作,每一步都需要通过K宝、K令等介质进行身份的确认,以此代替柜面上的身份认证环节,整个操作环节相对专业化,缺乏友好性和推广性。

2.操作流程较为复杂。以网上购物的支付为例,如果在互联网购物的时候选择银行网上银行支付,需要在身份进行认证后,再次操作介质进行确认,而假如选择支付宝进行支付,客户要做的只是输入一个密码,或者再增加一个验证码,直接就完成支付了,带给客户更为便捷的服务体验。

3.大数据利用不足,面向所有客户提供相同服务。无论是网上银行、掌上银行、微信银行还是商业银行的其他互联网渠道,目前都存在大数据使用不足的问题。商业银行作为客户基本信息、资金去向的“集散地”,在获取客户信息方面拥有更多的资源,能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就目前而言,商业银行模块化地为客户提供服务,鲜有差异性,造成一些功能的浪费,同时存在另外一些功能的不足问题。

(二)发展:“互联网+商业银行”。即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客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利用商业银行自身资源,更有针对性地实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1.以互联网为主导。一是互联网平台的主导性。原有的“商业银行+互联网”更侧重商业银行的主导性,是传统业务通过技术实现与互联网的结合,而“互联网+商业银行”,则更加强调互联网的主导作用,需要商业银行立足于互联网这一平台,综合分析互联网用户群体的特点、需求,提供契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互联网思维的主导性。互联网思维主要体现为用户思维、极致思维、流量思维等,需要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客户体验,不断研发新业务、新产品、新服务,满足客户对金融工具使用的期待,吸引更多的有效用户。

2.大数据运用。以大数据作为工具,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各项资源,根据客户的年龄、性别、金融资产、区域等因素,进行客户细分,不断提高洞察力、决策力,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3.真正的融合变革。如果说“商业银行+互联网”是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产生的一种“物理反应”的话,那么,“互联网+商业银行”则是平台、技术、思维、流程等的综合性“化学反应”,实现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互联网与商业银行的深入融合发展。

(三)方向:“互联网-”。“互联网+”的目的实则可以概括为“互联网-”。从行业边界看,通过“互联网+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和互联网的边界将逐步去除,商业银行能够更有效地深植于互联网平台,而互联网也将更多地实现商业银行信息的传递,实现两者的重构与融合;从银行服务来看,“互联网+商业银行”将通过多元化的服务渠道实现网点客户分流、减少现金流动,降低了物理网点运营成本;从思维看,“互联网+”让互联网减去了传统管理思维,组织更灵巧,运营更智慧,营销更个性。

二、商业银行与“互联网+”融合的优势与不足

(一)商业银行与“互联网+”融合的优势分析。

1.客户基础优势。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存、贷、汇”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凭借着业务优势、营销拓展,积累了大量的个人和对公客户,同时,由于业务的绑定、先入为主的观念等,很多客户对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与商业银行长期的客户拓展,形成了商业银行强大的客户基础优势,为“互联网+商业银行”的构建形成良好的客户基础。

2.信用优势。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覆盖操作流程各阶段、各岗位人员的比较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各项业务、各类人员、每一笔操作都有严密的监管和制约措施,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管控成为“互联网+商业银行”有效发展的保障。同时,商业银行长期在客户心中形成的信用“口碑”更有助于营造“互联网+商业银行”发展的有利氛围。

3.渠道优势。“商业银行+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为“互联网+商业银行”形成了良好的渠道优势,商业银行在PC终端、移动终端等产品的研发,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创新奠定了良好的技术、业务基础。

(二)商业银行与“互联网+”融合的不足之处。

1.传统思维局限。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业务操作中形成了较为固化的流程,这种流程是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对业务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性,却未必适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开展“互联网+商业银行”的融合,需要突破原有思维,建构互联网思维,并以此为引导开展进一步的创新。

2.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在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创新,然而,金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与金融的跨界融合更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争夺,在这样的情势下,只有不断创新、加大研发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三、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的相关建议

(一)开展“互联网+商业银行+产品”研发。一是以提升客户体验为中心,完善PC终端、移动终端银行产品,在风险防控的基础上,可从产品的简单易上手、满足个性化需求、有一定惊喜感等角度去研发,以此提升客户对商业银行互联网产品的使用率,进而成为产品的忠诚使用者和有力推广者。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一方面让大数据成为客户征信的一个参考,另一方面使大数据成为研究客户需求的资源,从而以客户为立场研发满足其需求的产品。三是集全员智慧开展“互联网+”产品创意大赛,从比赛中发现人才、发现创意。

(二)开展“互联网+商业银行+服务”创新。一是流程优化和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结合客户最常见的金融需求,如支付、转账、理财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优化操作流程,从日常习惯的角度进行流程创新,从而更加适应客户的金融习惯。二是平台多元化。将“互联网+商业银行”的平台进行延伸,充分发掘各大社区、论坛、购物网站的潜力,开展全方位的服务,让“互联网+商业银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三)开展“互联网+商业银行+营销”传播。可以用媒体思维开展营销工作,让营销吸引客户眼球,为客户提供实在的信息或切实的帮助,避免盲目营销,造成资源浪费。同时,重视人在营销中的关键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体现人文情怀的营销活动,以营销促进“口碑”建立。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昆山分行)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客户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融合》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