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新闻成因及其治理策略——从“男童被锁宝马车内,年轻妈妈拒砸玻璃”事件说起

2015-02-26 21:24肖罗娜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5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网络环境

肖罗娜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逆转新闻成因及其治理策略——从“男童被锁宝马车内,年轻妈妈拒砸玻璃”事件说起

肖罗娜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逆转新闻,又称新闻乌龙事件,是指最初报道的新闻向相反方向转变,随着报道不断深入,事件真相被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导致读者立场急剧逆转,并表现出与之前截然相反的态度的新闻现象。逆转新闻是媒体内外环境恶化、从业者职业素养下滑和公众媒介素养异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失实新闻”。近年来,这种新闻现象在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通过近日“男童被锁宝马车内,年轻妈妈拒砸玻璃”的案例,从政府、新闻媒体和从业者、受众等方面探讨逆转新闻发生的原因及治理策略。

关键词:逆转新闻;网络环境;媒介素养

1 事件经过

2015年7月12日上午,义乌网友“家有三美女vivi清贤”在当地论坛爆料,称义乌诚信二区五街一位开宝马轿车的年轻妈妈,不小心把两三岁的儿子锁在车里,结果舍不得砸窗,让孩子在车里哭了半天。最终,一个过路男子砸破车窗玻璃,才将孩子救了出来[1]。随后该贴引起网友关注并纷纷跟帖。

7月13日上午,包括腾讯新闻、新浪新闻、凤凰新闻、中国青年网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了来自都市快报-杭州网的消息,以“男童被锁宝马车内1小时,妈妈不愿砸玻璃”“男童被父母锁车内1小时”等为题报道了此事件,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该话题一度占据新浪实时热搜榜,点击和转发率不断刷新,全国网友纷纷声讨事件中的妈妈,在舆论上形成围攻,“人肉”呼声高涨,而关于孩子被遗忘车内的陈年事件也被拿出来进行比较。

7月15日下午,《钱江晚报》在“浙中城事·热线”版刊载了《孩子母亲觉得太冤枉:我从来没有说过不要砸窗》一文,详细还原了事件经过。据记者采访,孩子在玩车钥匙时不慎将车反锁,事发后这位妈妈非常焦急,第一时间通知了在外地出差的孩子父亲。并且从头到尾她都没有说过不要砸车窗,甚至她本人和围观路人都动手砸过,只是不仅没有砸开,反而让孩子受到了惊吓,不得已打了110。参与救援的消防队员也表示,孩子母亲没反对砸窗,只是有顾虑会吓到孩子,最后在开锁无果的情况下,救援人员砸了三下才砸开。

7月16日,《新京报》在专栏发表评论《“逆转”新闻中,如何清醒地围观》。新华网、网易新闻中心、新浪网等对此全文转载,微博、论坛等网络媒体的话题热度迅速降温。

此次“男童被锁宝马车内,年轻妈妈拒砸玻璃”事件只是近年来新闻失实现象中的沧海一粟,联想到此前“济南市民哄抢菊花”“北京老外撞人”等类似事件,其中出现的狂热舆论风暴和后来的大逆转引发人们的反思——是什么原因使这样的新闻乌龙事件频频发生?

2 逆转新闻的成因

2.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论坛、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日益崛起,并在关注度和引导力方面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许多热点事件和公众议题发源和发酵的场所。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站和传统媒体常常会在新媒体这一庞杂的信息平台中寻找新闻热点和新闻线索,后者的热点话题往往会成为前二者的报道对象,这实际上体现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2]。但新媒体信息鱼龙混杂,在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失实新闻”和“假新闻”出现。例如,“男童被锁宝马车内妈妈不愿砸窗”事件就是首先发源于义乌本地论坛上的网友爆料,继而引起众网友围观和跟帖,导致杭州网的首发报道和其他网站的跟风报道。

2.2 新闻专业精神缺失

新闻专业精神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全方位挖掘事实的真相,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媒体之间“求快、求新、求独家”的竞争十分激烈。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抢占新闻的“第一次发声权”。许多媒体片面注重时效性而忽略真实性,为赢得新闻报道的先机,常常对来源不明和信息不实的新闻不经核实和审查就发布,随意透支自己的公信力。在此次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各媒体一开始面对单一且不确实的信息源时,没有像之后《钱江晚报》记者一样进行实地调查,多方采访,而是选择了“集体式失明”,这才导致了谣言短时间内的大面积传播。

2.3 “刻板印象”引发道德批判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息或新事物,是因为人脑中存在“认知基模”[3]。“基模”是一种先入为主、自上而下的认识过程,这种惯性思维容易产生“刻板印象”和极端判断。粗心父母将孩子遗留车中酿成悲剧的事件屡屡发生,此次网友们集体式舆论狂热的触发点更多的在于“宝马车”这一新闻要素。在中国社会,名车代表着“有钱”和“特权”,很容易调动起公众的“仇富情绪”。加上新闻中描述的“不愿砸窗救子”的非典型举动,受众根据之前对“富二代”“特权阶层”等群体的“刻板印象”,塑造出了一

个“有钱无脑无情”的“守财奴妈妈”形象,这与“父慈母爱”“虎毒不食子”的中华传统美德背道而驰。受众们占据道德高地,对该事件中的年轻妈妈进行批判,形成了狂热的舆论风暴,制造了价值判断上的巨大从众压力,也让受到委屈的妈妈发声无门。

2.4 公众媒介素养不足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能力”[4]。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甚至制造者;然而公众的媒介素养却没有跟上传播技术发展、传播形态改变的形势,甚至出现了异化。第一,不正确的新闻预期。海量信息使受众每天处于“信息轰炸”的疲劳状态,常规新闻已经不足以吸引眼球,调动参与。许多观众希望看到更多具有戏剧性的新闻,这影响着新闻记者在选择报道方向和素材方面的动作[5]。有些记者为了迎合受众心理,常常断章取义、按图索骥地片面报道新闻或隐匿事实。第二,不负责任的传播行为。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便捷性、公开性使其成为个人表达诉求、释放情绪的最佳途径,但也引发了不实爆料、流言传播、舆论狂欢等现象。在该事件中,爆料的义乌网友将与事实严重不符的所谓“爆料”发布在论坛上,众网友跟帖以讹传讹,以及各网络媒体不经核实便跟风报道的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传播行为。第三,缺乏理性的接受行为。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信息环境下,许多受众缺乏理性判断,对所有信息不加分析和辨别就“照单全收”。在围观这位“没脑子”的母亲的过程中,大部分受众轻信了来源并不确实的报道,也忽略了这则新闻中常识的“硬伤”。

3 逆转新闻的治理策略

逆转新闻是媒体内外环境恶化、从业者职业素养下滑和公众媒介素养异化共同作用的产物。近年来,逆转新闻的泛滥对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秩序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特别是对势单力薄的新闻当事人来说,失实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男童被锁车内”事件中的母亲在经受了不实报道所带来的全民声讨之后,选择走法律途径维权,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要减少和避免类似新闻事件的出现,需要政府、新闻媒体和从业者、受众的共同努力。

3.1 政府

完善法律监管体系,净化网络传播环境。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但其广泛、匿名、实时的传播特点使得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各种有意无意的网络谣言大行其道。因此政府必须在出台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和监管体系,通过法律将网络传播的责任明确到具体机构和个人,有效地净化网络环境,减少不实消息的产生。

有关部门要完善舆论引导机制。一旦逆转新闻流出,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形成舆论,需要相关权威部门和机构站出来,及时介入调查,发布准确信息,进行官方辟谣,合理引导舆论[2]。在“男童被锁车内”事件中,调派消防队员参与救援的义乌市消防支队可以在“母亲拒绝砸窗救子”的不实消息流出并造成更大范围内的影响之前,通过官方渠道发声,达到辟谣和引导舆论的目的。

3.2 新闻媒体和从业者

3.2.1 加强新闻专业精神。新闻专业精神要求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要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新闻,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担负起独特的社会责任,遵守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6]。具体来说,媒体应始终把责任意识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努力提供给受众完整准确的信息。从业者应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在报道每篇新闻时都力求做到真实、客观、全面;对待新闻线索,多方核实,实地采访。另外,媒体和从业者都要注意与时俱进,根据传播环境的新变化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以求更好地贯彻新闻专业精神的内涵。

3.2.2 完善新闻报道机制。失实新闻,乃至假新闻的频频出现,究其根源在于当前缺少完善的新闻报道机制。新闻产品作为一种精神食粮,要建立一个简单易操作的评价体系确有难度。但就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和新闻产品的质量标准而言,新闻报道至少应满足真实性这一基本要求[7]。这就要求建立健全涵盖新闻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发布等整套流程的管理规范,从源头上杜绝逆转新闻的产生。

3.2.3 提升媒体公信力,重塑媒体形象。“新闻反转剧”的频频上演,使公众对媒体和报道的信任度降低,要改变这一现状,新闻媒体及从业者必须坚守底线,加强自律,在制作和传播信息时做好把关工作;为受众制作精品新闻,提升受众的信赖度;把握受众的差异性心理,与时俱进满足受众的需求。只有这样,媒体才能平稳完成从传统媒体向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塑造品牌形象。

3.3 受众

受众要提高媒介素养,做到客观、负责、理性参与。媒介素养是受众参与传播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在网络时代,传者与受众的界限日益模糊,这对受众参与传播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培养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摒弃低俗猎奇的低级趣味;其次,在对媒体的信息持开放态度的同时,要能够质疑、反思和批判,不盲目相信所有的新闻渠道和新闻报道;最后,在发表事实或观点时,始终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在涉及道德评判的事件中,要在掌握全面事实和进行换位思考的前提下,合理运用自己的表达权,不能放任自己的简单情绪,将媒介平台作为自己泄愤的工具[4]。

参考文献:

[1]龚望平.孩子母亲觉得太冤枉:我从来没有说过不要砸窗[N].钱江晚报,2015-07-15(J3).

[2]元开放.逆转新闻产生的原因探析及规避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4(16).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于园园,刘冲.逆转新闻传播成因及应对策略分析[J].赤子,2014(16).

[5]刘宏.逆转新闻频繁出现说明了什么?媒介素养亟待提高[DB/ OL]中国记协网,(2015-07-29).http:// 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7/29/ c_134457574.htm.

[6]王晓红,殷莉,任馨.以新闻专业主义分析《南方周末》报道[J].青年记者:2014(5).

[7]石焱,刘冲.逆转新闻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青年记者,2014(12).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网络环境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