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现状及发展

2015-02-26 21:24王华峰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5期
关键词:现状发展

王华峰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现状及发展

王华峰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谈话节目在我国荧屏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已面临困境。我们需要理性思考,助力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谈话节目;现状;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现场直播的“工业先进生产者和农业合作社主人庆祝五一座谈会”是我国谈话节目的雏形,由于当时受客观因素的限制,这种节目样式并未得到发扬。1992年,我国荧屏出现首档谈话节目《东方直播室》,但并未引起较大反响。直到1996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1 电视谈话节目类型

1.1 对话沟通类

这类谈话节目注重平等交流,重视的不是权威性,而是公众参与度以及通过正常人际沟通所带来的愉悦性、放松感。平民化是它的一大特色,《实话实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对话沟通类谈话节目。

1.2 讯息传播类

就某一热点新闻或专业话题采访嘉宾或共同探讨,是以信息为核心的谈话节目。我国的《东方之子》是名人与记者对话,《对话》是重点围绕热门经济话题与焦点人物对话。

1.3 娱乐话题类

这类节目常常邀请明星参加,话题与明星有关,并伴有明星的表演,主持人幽默风趣,栏目风格轻松愉快,典型代表为《超级访问》。

1.4 文艺访谈类

文艺访谈节目形式多样化,通常分为两人或两人以上访谈以及拥有众多现场嘉宾的多人访谈,代表有中央电视台的《精彩十分》《艺术人生》,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节目样式。《艺术人生》自开播以来,有几百位来自各文艺领域的艺术家和知名艺人做客节目,拥有较高的收视率。

2 电视谈话节目的困境

近十多年来从关注平民生活的《实话实说》到注重精英文化的《对话》,从以情动人的《艺术人生》到爆料明星、娱乐至上的《超级访问》,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谈话节目在我国不断创造高收视率,影响时代风向标和大众行为方式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2.1 谈话节目形成话题危机

中国的谈话节目正在走入无话题的尴尬境地,话题单调,重复堆叠。比如《实话实说》开播后,许多省市电视台纷纷跟风推出类似以百姓生活为话题的谈话节目,泛滥的节目不仅没有提高收视率反而引起观众的反感,不出一两年,这些克隆节目就纷纷散场。

凤凰卫视的名牌栏目《鲁豫有约》开播之初,打造的是一种“寻访”感觉。后来越来越多的明星、新闻人物、普通百姓甚至新闻话题出现在节目中。表面上话题似乎开放了,实质上反映出《鲁豫有约》正在走入无话题的窘境。《鲁豫有约》缺少了原有的节目特色、精确定位,同时“泛话题化”也导致节目质量参差不齐,收视率下降。

2.2 谈话节目观众的参与度、互动性不够

目前,通常的谈话节目观众接受的方式以倾听为主,嘉宾和主持人在台上侃侃而谈,台下的观众只能作为被动的听者,现场提问寥寥无几很难反映大众的心声。录播的节目形式限制了更多电视机前观众的互动程度,谈话现场相对封闭。

2.3 谈话节目做作,缺乏真实性

目前,谈话节目在我国还很少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大多数采用录播。尽管录播方式有很多优势,可以实现对节目的有效控制,但正是这一点,使得节目制作人可以将节目按照自己希望的意图剪接甚至对谈话内容断章取义,从而忽略了节目的真实性。

从谈话人方面来看,谈话者在敞开心扉谈论事件时,他必须考虑社会舆论是否允许他这么讲话。因此,谈话者有时候会有所顾忌,甚至做出违心的选择。真实是谈话节目的灵魂,只有在谈话节目中敞开心扉、平等地交流对话,才能产生思想的交锋、观念的碰撞,从而整个谈话节目才能有悬念,引起受众的关注。

3 电视谈话节目未来发展

3.1 利用双向传播渠道,增强节目互动性

“电视谈话节目与传统的电视节目相比,本身具有双向传播渠道。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嘉宾和主持人以及现场观众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因此,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创新应该充分发挥传播双向性的优势。[1]”设法增强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双向互动性可以尝试多种方法,比如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充分调动现场观众的积极性,增加反馈渠道,增加互动性、参与性、及时反馈等。

3.2 开掘话题潜力,注重栏目个性化

谈话节目的选题应具有鲜明个性和争议性。凤凰中文台推出的《锵锵三人行》是一档相对成功的节目。小巧精致的聊天室,节目采用的是一种3人讨论的形式,

每期选择一到两个话题,主持人和两个嘉宾围绕这一话题各抒己见,大到国际形势、经济危机,小到柴米油盐、个人情感纠葛甚至是八卦娱乐。选择的话题还要有争议性。谈话节目本身就是思想观念的碰撞,因此,话题选择应具有“争议性”,在谈话节目中,只有“争议性”充分体现,才能使节目不拘泥于表面,增进话题的深度和全面性。

3.3 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节目

受众掌中的遥控器代表着一个信息时代的特征,而品牌消费观念日益成为受众日渐清晰,愈加注重的因素,它驱动受众在电视机前进行选择。从电视受众角度看,品牌已成为受众心中无形的资产,在节目中起到固定化和标识化的作用,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同时,它也能带来无限的商机——广告经济效益。谈话节目在我国历经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正朝着成熟的品牌阶段靠拢,因而创造高知名度的品牌栏目,成为节目孜孜追求的目标。

质量是品牌战略的必备前提,同时要重点加强节目的整体策划和包装。现代节目制作需要品牌意识、专业化的运作,最终产生高质量的产品。例如,央视二套《对话》节目的片花是由5支羽毛汇聚而成的金色翅膀,“给思想一片飞翔的天空”作为节目的理念与此息息相关。每当受众看到屏幕上的片花,就会由此产生联想,把它与其他电视谈话节目相区别。长此以往,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以及节目的品牌效应得以凸显。

3.4 从录播转向现场直播方式

谈话节目在我国应逐渐从传统的录播转向现场直播,为受众营造一个真实的“场”。山东电视台的《开讲天下》,就大胆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场外观众的电话互动,更使节目的真实“场”得到增强。

3.5 与互联网的融合与发展

“第四媒体”网络的崛起,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构成挑战。在某种程度上,网络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快捷的全新谈话方式。电视谈话节目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点对点的交互传播技术,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发送E-mail、网上聊天等形式打破谈话的时空限制,为场外观众提供一个更加活跃宽阔的谈话空间,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实话实说》通过央视国际网站招聘策划人,征集现场观众、讨论的话题以及反馈意见,并开通了视频点播,调配多种手段促进栏目与观众间的互动。可以说,网络拓展了电视谈话栏目的话语空间,延续了栏目的播出时间,也扩大了栏目的影响氛围,它的出现对电视谈话栏目有着积极作用。

总之,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观众收视心理的成熟和电视发展的竞争,许多谈话节目面临着危机。面对现状,作为中国电视人,当务之急应该是认真反思谈话节目面临的种种困境。谈话节目在我国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只有看清目前面临的困境,寻求好的解决之道,规划未来发展的趋势,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保章.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李燕临等.电视编导艺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现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