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现状研究

2015-02-26 21:24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5期
关键词:社会化人格青少年

王 娟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现状研究

王 娟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摘 要: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的社会化已不能满足青少年的社会化需求,以网络为主的新型社会化模式正逐步渗透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中。近些年已有的研究大多数是结合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情况,并集中于从心理学上研究青少年人格发展情况。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行为;社会化;人格

社会化遇上信息数字时代使其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各种问题,特别是对于身心未稳的青少年。在关于青少年社会化的许多研究中虽有学科交叉重复,但主要是在于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人类学的相对较少。大部分研究者对该论题的展开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及其广义影响研究;第二,青少年人格塑造研究;第三,青少年对网络的自我认知理论。由此可见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大部分停留在“被动社会化理论”和“主动社会化”理论上,较少涉及“发展生态学的社会化理论”。

1 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研究现状

大部分研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现状的论文都是建立在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情况之上的。对于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概述。

1.1 在研究的方法上,定量多于定性。近些年关于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的研究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定量研究,其中运用比较多的方法有问卷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少部分使用的是定性研究,如历史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等。2003年,祝建华通过分析24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后得出:运用定量研究是网络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定性研究的5倍[1]。这一研究方法至今未有多大改观。

1.2 研究的内容方面,宏观和微观并进。研究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内容从宏观上包括上网规模、网瘾少年规模及分布、青少年特征等[2]。这类研究一般使用报告的形式出现。而大部分研究者是从网络行为的微观上进行研究和论述,即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基本特征研究,包括青少年网络行为基本类型和行为的性别、教育程度与地域差异。青少年网络行为基本类型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网民上网的时长、地点、上网率、动机、评价及功能使用等方面[3]。如严标宾对广东四所高中和四所大学进行调查,探析当前广东青少年网络社会化情况研究[4]。而王海明、黄少华等认为网络行为取向主要集中在工具性行为与情感性行为上,并从网络对社会生活介入度来分析互联网的社会化影响。

除对青少年网络行为基本特征的研究外,不少学者将注意力放在对青少年网络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上。研究显示,影响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因素多而杂,有身心之需,主客之分,新旧之别。蒋宇和鄢呈玥在探讨青少年网络迷失时强调,网络社会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抽象,用技术手段实现了对真实生活的模仿。然而正是这种近似真实的虚拟,让思辨能力不足的学生沉迷上网聊天,热衷虚拟角色,陷入虚拟的网络交往[5]。

1.3 影响的性质上,消极多于积极。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大部分学者都将目光集中于其不利影响之上,他们从不同角度、层次以及学科领域总结和分析了消极影响。如蒋宇和鄢呈玥从青少年的选择能力——思辨能力上进行思考。曹渊渤则从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总结了其不利影响[6]。李萍结合青少年心理不成熟的特征也提出了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全面而丰富[7]。

相比于消极影响,对积极影响的研究近些年趋于理性化,研究的相对少,但主要研究学科和消极影响一致。如徐雨月认为,不管社会以何种方式夸大网络的不良影响,青少年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已是不争的事实[8]。骆剑琴结合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影响提出积极性——网络改变了青少年传统的学习模式,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空间,丰富了青少年的娱乐空间,拓展了青少年创业与成才的空间[8]。

传统意义上,青少年的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大众传媒等社会背景下,借由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实现人际互动,学习各种社会文化,如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从而让自己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而网络弥补了传统社会化的单一性、枯燥性和片面性,它拓展青少年社会化的空间,促进社会互动,益于发挥青少年主动性,形成自我意识,缓解青少年部分压力,满足情感需求。但因为网络自身缺少“把关人”,及其随意性、无限制性,不利于青少年思维的培养,易造成青少年的社会隔离,导致青少年价值观混乱。

2 互联网与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使得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发展[9]。国内许多关于社会化的研究集中从“人格”这一概念和“社会认知”这一理论来分析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具体影响。

人格发展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化的本质在于完成角色和文化的转换。人格是使人们对环境具有独特适应性的动力组织。国内学者郑杭生认为“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黄希庭指出人格有二个决定因素,即遗传因素和环境基础。国

内关于青少年网络人格的研究比较少,研究的范围也比较窄,而且几乎没有实证研究,研究点主要在于人格特征的差异性及网络时代下网络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社会认知理论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一些研究者通过结合社会认知理论来探析互联网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两面性。黄鹏进和王学梦基于对网络行为的分析中也看到了新的认同危机——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去社会”倾向加强,并由此丧失群体认同感,引起内心的焦虑和失落感[10]。顾斌通过调查发现,在青少年的眼中网络更多被视为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交往、获取信息或娱乐的工具,而非网络成瘾者比网络成瘾者对网上信息污染,有更为理性的认识和处理准备[11]。

3 结语

现有研究的方法上定量研究多,实证研究少,方法描述缺乏。研究对象具有重复性,多样性不足,都是不同地域的城市或农村青年,而针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研究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是在延边地区的青少年。而在研究内容上,大部分从网络行为入手,对网络社会化的深入研究主要是在结合认知理论的人格发展方面,而且是从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来进行研究,研究点不足。简而言之,关于网络对青少年的社会化研究的方法和内容都需要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祝建华,李国珍.近五年来青年网络研究评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3(12).

[2]赵红妍.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3]王海明,任娟娟,黄少华.青少年网络行为特征及其与网络认知的相关性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严标宾.当前广东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3).

[5]蒋宇,鄢呈玥.浅谈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辨能力的迷失与培养——兼论网瘾成因及解决方案[J].教科文汇(上旬刊),2007(6).

[6]曹渊渤.浅谈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问题[J].前沿,2006(12).

[7]周涛.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3).

[8]赵鹏,焦信敏.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消极影响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探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3.

[10]黄鹏进,王学梦.当代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与自我认同感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3).

[11]顾斌.青少年网络认知途径及网络行为分析[J].当代传播,2007(5).

猜你喜欢
社会化人格青少年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青少年发明家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