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卷席筒》看豫剧的创作特色及发展现状

2015-02-26 21:24付丹丹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5期
关键词:豫剧戏曲创作

付丹丹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从《卷席筒》看豫剧的创作特色及发展现状

付丹丹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 《卷席筒》创作特色

1.1 题材选择定位准确

《卷席筒》的发行年代比较久远,不同于现代豫剧风格,这部经典作品贴合家庭伦理方面的特点,运用简单的人物矛盾勾勒出不同的鲜明的人物性格,表达了平等待人、渴望家庭和睦以及亲情可贵。作品条理简单、线索清晰,简单的剧情构造,直观地触及到观众的心理,让观众清楚地分辨“善”与“恶”。在二婚家庭中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是由于“财”所生自私自利,这些贪念会逐渐毁坏人类的道德观,逐渐转化为“恶”,最终破坏家庭,害人害己。“善”的可贵是值得观众反思和崇敬的,家庭伦理道德也是迄今为止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主题。

1.2 唱词展现语言艺术

豫剧是由“河南梆子”演变而来的,所以在唱腔上选用的是河南话,豫剧的唱词语言中“口头语言”的引入是最突出的特点。在《卷席筒》中,演员之间的唱词和大众平常说话一样通俗易懂,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叙事做到了言简意赅,将喜怒哀乐都展现在语言里,合情合理地衬托出故事情节。这种最直白、最浅显的语言往往是最亲切的,表现力最强的。在《卷席筒》中我们随处可以听到朴实的生活化语言,如听到一些不拘小节的词汇,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亲切感,甚至会为自己和演员有同样的话语感到窃喜。故事中赵氏的凶蛮也是通过她的语言来表现的,低俗的话语加上眼神就勾勒出了她贪财的一面,而苍娃在狱卒面前小心翼翼的话语,也体现出他孩子气的一面,符合苍娃的人物形象。孩子们找妈妈的执着也通过顽固的语言和焦急的哭声展现给观众,这些朴实无华的真实情感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

1.3 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观众最为赞扬的就是苍娃这一丑角排在了首位,成为全剧的主要人物,这一角色堪称此剧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在这部以家庭纠纷题材展开的“丑”与“美”的较量中,小苍娃虽然年纪不大,扮相丑陋,口齿伶俐,身材不好,但是他的品质是高贵的,作者在创作中通过讲述小苍娃替嫂子入狱鸣冤的故事,让这个刚正不阿、同罪恶势力作斗争的苍娃形象,发扬出丑角的特别之处,也鞭挞了母亲对财的贪恋和封建官吏不正直的丑恶嘴脸。“母亲”本是一个温暖的词汇,但这部作品中的母亲,却是为了自己的贪欲害死丈夫,陷害儿媳的凶残人物,其丑恶形象与苍娃和其善良的家人形成鲜明的“美”与“丑”的对比,而人民百姓的父母官也不能公正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在收取贿赂后,人性的扭曲也揭露了社会中所存在的不公正。此剧运用强烈的人物形象对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回归与反思,在内容的详略得当中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这也是豫剧在人物塑造方面受观众青睐的独特之处。

2 豫剧的创作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创作与发展现状

豫剧在流传200多年的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停留在乡间小戏阶段,表演内容均为传统戏,因为缺少剧本、场地简陋,表演技术也会显得粗糙简单,随着时间和社会文化的转型,豫剧也逐渐步入现代发展的轨道中。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新中戏的本身和内容形式进行了改进,许多文化人和演员结合,使一些原有剧本得到了后续和新编,如《秦雪梅》《西厢记》等。文人的参与使豫剧剧本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主张豫剧要添加雅致色彩,力求保留豫剧通俗易懂的基本特征,使编剧、剧本文学、演员、唱腔都形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豫剧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变革,常香玉的《花木兰》就是用现代戏创作的新理念讲述了经典历史故事,使其更加生动地融入观众。贴合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豫剧经历了全方位、自上而下的改革,这一时期的剧本题材都是来源于生活,避免了剧本与观众疏离的现象,以反映社会现象为主旨,《卷席筒》这部戏得了到观众的认可,形成了特有的豫剧艺术。

2.2 发展中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全民对戏曲的关注度有所下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影和电视基本取代了戏剧戏曲,在现代观众会认为戏曲是过时了的艺术,戏曲所演绎的故事都是比较古老的段子,只要知晓故事主题与情节就不需再对其有深一步的研究,而且对于视觉的冲击感而言,戏曲也远远落后于电视电影,戏曲的研究价值也会受到阻碍。河南卫视推出的《梨园春》节目对豫剧的传播起到了辅助作用,但是豫剧的受众大多是中老年人,在技术与传媒文化接轨的今天,年轻人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观看豫剧,品味其内涵,这也相当不利于豫剧的发展。要挽救这门在大众心中过时的艺术,必须考虑豫剧的转型,在剧本创作中加入当今社会热点,让豫剧和21世纪接轨,与电视电影相互借鉴并融会贯通,使豫剧能够借鉴电视娱乐节目的特性,摆脱专栏的节目议程。在受众审美需求多元化的今天,豫剧也应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分门别类地担任起为受众减轻社会压力的职责,只有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才能使受众接受豫剧、传承豫剧、发展豫剧。

参考文献:

[1]雷红薇.豫剧传播扩散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2]安葵,何玉人.戏曲创作的繁荣与发展[J].戏曲研究,2009(2).

[3]陈国华.豫剧现代戏的成就与发展[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1).

猜你喜欢
豫剧戏曲创作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一墙之隔》创作谈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