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电视配音艺术的“情境化”

2015-02-26 21:24徐俊和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5期
关键词:情境化

徐俊和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我国当代电视配音艺术的“情境化”

徐俊和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摘 要:21世纪以来,我国广播电视得到飞速发展,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当代中国广播电视配音艺术是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探我国当代广播电视配音艺术的“情境化”,有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与把握这方面的内在规律,以指导自身在配音艺术方面的实践。

关键词:电视作品;配音艺术;情境化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配音艺术”和“情境化”。广义上的配音艺术是“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对任何声音要素进行处理加工的艺术创作活动都叫做配音,如音乐的选配,动效的制作,解说、台词的录制,最后的合成等,这都是配音的内容”。狭义的配音艺术则更为具体地指在广播电视作品中,“专为对白、旁白、独白、内心独白、解说以及群声等语言的后期配制而进行的一系列艺术创作活动”。本文所探讨的配音艺术是指狭义上的配音艺术。

广播电视的配音是视听艺术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把声音分为语言、音乐、音响三大类,以电视纪录片解说、广告配音、电视栏目配音等内容为具体研究对象,对“情境化”展开论述,使研究对象清晰明了,研究目的明确。

其次,应该明确什么是“情境化”。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配音艺术的“情境化”指的是通过声音的讲述,在观众主观意识的想象中,描绘出一个场景,使得这个场景富有动感、意境和生命力。

1 我国当代电视配音艺术的基本特点

我们可以把我国当代电视配音的具体类别大体上划分为电视新闻配音、电视专题片解说、电视广告配音和影视人物配音等4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可进一步细分,例如,电视新闻配音可分为时政类新闻配音、民生新闻配音和生活资讯配音等。其中,电视专题片解说是本文重点探讨的电视配音艺术。

1.1 电视新闻配音的特点——真实、简单,注重时效性

电视新闻配音的最大特点概括地讲就是“真实、简单、注重时效性”,这是由新闻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新闻稿件的生命是真实性、特性是新鲜感、竞争力是时效性。新闻播音或配音严谨客观,其审美表现力并不突出,能够把讯息短时高效地传达给受众即可。因此,在电视新闻配音的过程中,所谓“情境化”的表现并不多见。当然,这不排除富有情感色彩的新闻评述。

1.2 电视专题片解说的特点——直观、通俗,注重导向性

电视专题片(纪录片)采用“解说”这个提法,是因为解说即为解释、说明的意思。专题片的解说,就是要将电视画面中需要观众了解、理解,或者观众难以了解、理解,或者画面本身未能清晰地表述信息,通过解说来诠释。而电视播出又是“转瞬即逝”,其解说就要通俗易懂,最直观地向观众传达声画所要说明的内容,引导观众如何理解声画结合的内容。

1.3 电视广告配音和影视人物配音的特点——生动、形象,富有戏剧性

电视广告和影视

人物是构成电视节目的主要内容。观众打开电视,时时都会看到电视广告,时时都要收看电视剧、电影等,电视广告配音和影视人物配音就显得尤为重要。生动形象、富有戏剧性的电视广告和影视剧才能吸引观众,外加配音的气氛营造,可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为电视节目本身增色许多。

2 我国当代电视配音艺术的“情境化”表现特点

配音艺术并非把声音的传统属性“时间性”和“可感性”简单地结合,而是竭力呈现出“情境化”表现的特点。“情境”需要与“情景”相区分,后者是舞台艺术的常用概念,如广播剧、情景剧等。“情境”相对于“情景”能更准确表达配音艺术把物质和精神紧密结合的特点,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和基础的配音“情境”是主体全部感知与心灵体验的综合,具有虚实同构、感知与想象融合的特点,而“情景”概念更多建立在对实体空间的视觉感知及其影响下的空间心理体验。“意境”主要涉及精神层面的审美活动,而“情境”则包含了物质、精神和哲学层面。

2.1 “情境化”的理解性

配音演员和观众的电视配音“情境化”的理解是双向的。一方面,作为配音演员要“依靠自身的知识和艺术经验的积累,凭借良好的领悟能力,去完整深刻地把握配音文稿、理解自身在配音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冷静的讲述,还是一个仿佛切身投入其中的参与者的身份赋予情感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去寻求相应的表达方式”,配音演员对“情境化”的表现是客观的。另一方面,作为观众可以说是“一千位读者有一千位哈姆雷特”。观众的审美心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它不但涉及视觉心理和深层心理,还涉及人的心理的其他诸多方面。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观众的审美心理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知识素养、气质禀赋及兴趣爱好等密切相关。观众在观看电视的同时,对配音内容的理解不尽相同,所感受到的情境自然也就不同。

例如,“太和殿,人们俗称金銮殿,它的确是紫禁城中用金子装饰最多的宫殿,

铺设太和殿地面的砖叫做金砖,但它却与金子无关。从明朝初建时起,这种由特殊工艺制成的金砖一直是紫禁城的专用品,在故宫的重要宫殿中都铺设有这样的砖。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和殿金砖,是清朝康熙年间铺设的。至今,它们依然光亮如新。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砖出产在苏州郊外。几百年来,它的工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当电视画面配以这段解说词时,观众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太和殿、什么是金砖,理解太和殿金砖的工艺,观众通过视听体验感受太和殿雍容华贵的皇家情境。

2.2 “情境化”的艺术性

配音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活动,即艺术的表现力。所谓“情境”亦是一种“境界”。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忘我或无我的境界。对配音艺术的“情境化”来说,配音演员最成功的表演就是与角色的高度融合,观众感到是角色在说话,而不是配音者在说话。同时,观众通过配音者的讲述,能够感受到自己身临其境,与讲述者达成共鸣。

相比较“情境化”的理解性不同的是,“情境化”的理解性与画面内容是相互伴随的关系,而“情境化”的艺术性侧重将已经具象的画面内容升华为抽象的精神理解。

例如,“当我们可以像飞鸟一样俯瞰长江和它怀抱中的神奇山川、广袤大地时,脚下的许多时空密码仍是陌生而未知的。我们为何生活在这里?很久以来,即使是这样的问题也充满层层疑惑”,“这是从一滴水开始的朝圣”,“这是这一滴水,开始了一条大江和我们的生命历程”。这段解说词融入人们对大江巨变的艺术想象,配音者和观众想象置身其中,探源长江的古老故事,犹如身临其境。

3 我国当代电视配音艺术的“情境化”发展特点

3.1 超文本性

电视配音是将现有的文字用语言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鉴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赋予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说艺术创作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文本所描述的场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很难遇到的,所以说配音者和观众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让自己的思想领悟到文字的本质,使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文本反映出来的“情”与“境”,当配音者领会到文字的本质,才更能渲染出文本的感染力。

3.2 情感性

以电视人物纪录片和电视风光片为例,由于人物片的创作形态多样,解说的表达也不尽相同。人物纪录片多以叙述、倾诉为主,它的表达样式为“叙说型”。表达特点是吐字、用声适中,节奏多舒缓或轻快,表达更接近生活语言,极为自然、流畅。有时,第一人称解说还需要个性化。用声以半实为主,有时需要,甚或半虚,用以倾诉个体内心,显得自然、亲切。一般而言,应有很强的交流感,感情色彩较浓,处理较细。

电视风光片往往对某一地域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或风光美景等给予展现,以满足人们猎奇、欣赏与拓展视野的目的,它兼有欣赏性和知识性。风情片以展现景物的画面语言为主,解说大多处于辅助地位。仅就风土人情的背景、风光的妙趣、名胜古迹的历史与特点等,给予一定的说明、点指,或描绘、抒情和烘托。其表达特点是:吐字柔长,用声轻美柔和,节奏多舒缓、轻快。为了与优美、明丽的画面和音乐相融合谐调,配音应特别注重突现解说语言的音乐美,注意字音完满,有时甚或稍有夸张或拖沓,形成音韵美,好似与音乐共同形成蜿蜒的旋律,产生美感。由于风情片的解说词多引名句、诗词,多比喻、对偶、排比等句式,多描绘、抒情,因而,解说语言经常呈现一种韵味感和抒情性。

3.3 技术依赖性

电视配音艺术“是一项有声语言艺术与录音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工具,具有独特的技术依赖性”。

随着现代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声音制作技术也从“模拟”到“数字”进行了一次质的飞跃。其中,拟音技术的应用更是为配音艺术的“情境化”增色许多。例如,《舌尖上的中国》音效的使用:流水声、煲汤时的咕嘟声;音响的选用,配以什么样背景音乐等,当这些伴随配音者的声音一同传入到观众的听觉系统,无疑会使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配音“情境化”更加认可,而观众的“情境化”想象亦更为真实,贴近生活。

4 结语

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研究发现,我们所获得信息,来自视觉渠道的多于来自听觉渠道的,换言之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总量要大于通过听觉所获取的信息总量。“一般说来,视觉已经可以呈现出丰富的内容,但在很多情况下却无法精确地表达信息。例如,故事背景、发生年代、人物身份、人物内心活动、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等,这些都是画面较难精准表达的。”电视配音在给观众送去信息听觉传达的同时,也为观众传递着基于视觉基础上的“情境化”感受。

配音艺术的“情境化”也正如诗歌和音乐的韵律与意境。当好的配音行走在字里行间,声音和角色合二为一,就赋予有形的意向以灵动的声音形象,穿越时空和文化的差异。总之,我国当代电视配音艺术的“情境化”是配音者和观众的双重感受。不论是谁,只有正确地运用配音韵律,抛开表面、教条和僵化,探寻配音艺术的精髓之处,才能达到配音艺术与“情境化”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施玲.影视配音艺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明军,阎亮.影视配音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田园曲.电影电视配音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胡林杰.我国配音艺术的发展现状与特点[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4.

[6]孙武.新闻配音与专题片配音的体会[J].科技创业家,2014(5).

[7]杨涛.论影视配音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今传媒,2014(7).

[8]曾静儒.电视专题片配音技巧的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4(12).

[9]唐敏.浅析当代舞台音乐艺术的“情境化”表现与体验[J].中国音乐,2014(3).

猜你喜欢
情境化
运用快乐体操助推幼儿快乐成长
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情境化教学
构建生活化情境优化数学课堂研究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情境化 生活化 开放化
初中英语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让有效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亮丽风景
快乐的识字教学
哲学课堂“情境化”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