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铸丰碑

2015-02-27 06:38
当代贵州 2015年21期
关键词:贵州基地工业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姚 远

50年前,有一场建设波澜壮阔,奠定基础、助推发展,为当时的贵州带来难得的机遇。50年后,有一种精神依然延续,铸就丰碑、感召后人,为今天的贵州注入强大的动力。

三线建设横空出世

气势磅礴、惊心动魄、豪气峥嵘——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完全当得起这样的形容。

所谓“三线”,是指由我国沿海沿边地区向内地划分的三条线:一线地区是指沿海沿边地区,三线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区,二线地区则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

当时,国际形势趋于紧张。出于备战的考虑,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建设三线的主张,决定把处于一线地区的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及原材料工业,转移到三线地区。

自此,一场持续了15年时间、涵盖13个省区、投入2000多亿元及千万人力的建设拉开了序幕。

1964年7月,中共中央西南局和国家计委在四川西昌召开会议,贵州和四川被确定为西南三线建设的重点。

在短短几个月内,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在安顺设立,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在六枝成立,〇六一(航天工业)、〇一一(航空工业)、〇八三(电子工业)三大国防工业基地分别在遵义、安顺和都匀地区启动建设。到1965年下半年,贵州省的三线建设全面展开并形成高潮。

交通闭塞、工业落后、经济贫困的贵州,进入中央战略布局、成为重点建设地区,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以农业为主体的贵州,拥有高科技产业、迎来工业建设的高潮,这也是第一次。

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的上百个大中型企业、逾十万名职工、12700余台设备迁入贵州。1964年至1976年,全省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98.93亿元,新增固定资产54.24亿元,相当于建国以来至三线建设前新增固定资产的3.49倍。

百亿投资,为贵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使贵州崛起了一大批现代化工业企业,奠定了以国防工业为主体,包括煤炭、冶金、机械、磨料、化工、建材等行业在内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基础。到三线建设基本结束的1978年,贵州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三线建设前增加了一倍,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增加到40%左右,贵州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得到了极大改变。

然而,三线建设对于贵州的影响不仅限于工业、不只限于当时。

通过三线建设,川黔、贵昆、湘黔三条铁路干线,湖林、开阳、水大等支线和100多条厂矿专用线相继建设通车,加上之前建成的黔桂铁路,贵州铁路运输网络基本形成,贵阳在西南交通网中的重要地位一直延续至今。

通过三线建设,贵州的城镇化进程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提升。铁路沿线和工厂、矿山附近的地区,生产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路、电、水、通讯全通,已有了城镇的雏形。六盘水市、贵阳原小河区、清镇市等均兴起于三线建设。贵阳、安顺、遵义、都匀、凯里等三线企业集中迁入的城市也在那段时间里迅速扩大,城市化步伐提速。

通过三线建设,数万名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在贵州扎根。中央各部属研究院所、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院、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科研单位、地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组成的“五路大军”,至今仍是开创贵州经济建设新局面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线企业奠定基础

回顾贵州三线建设的历史,197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贵州生产的第一架飞机——歼6Ⅲ在贵州航空工业基地诞生;〇六一凯山航天基地制造的第一批“卫国神剑”装备成功;我国第一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倾倒炉在第七砂轮厂投入生产;第一列满载洗精煤的货运列车,从水城驶向攀枝花钢铁基地……

事实上,从1964年至1978年,每一年都有不平凡的成绩:不少工厂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目标任务,如1965年,贵州永安电机厂在5个月的时间里建成投产,以60台电机向国庆献礼;许多企业创造了中国的“第一”,如1966年,新天精密光学仪器公司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潜艇潜望镜;有的技术和产品填补了行业空白,如1978年,〇八三基地新云厂研制的12位D/A和8位A/D转换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线企业创造的辉煌成绩,为贵州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贵州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8.64亿元,较1965年增加了2.3倍。

其中,国防工业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基地共建有57个机械电子企业,均是既科研又生产,具有先进技术装备和雄厚技术力量;能源方面,六盘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煤都”,贵州开磷得到壮大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源加工业基础;冶金方面,水城钢铁厂建成投产,贵州铝厂扩大生产规模,遵义钛厂以年产千吨的规模成为全国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民用机械工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共建成骨干企业上百个。其中,磨料磨具生产基地、长征电器生产基地、贵阳仪器仪表生产基地、新天精密光学仪器生产基地均在全国排名前五。与此同时,贵州也开始创建地方电子工业,新建或扩建了贵州半导体厂、贵州电视机厂、永江仪表厂等一大批企业。截至1978年,全省机械电子工业企业将近1000个,年产值达15亿元,比1964年增加了10倍。

此时,贵州已经形成了航空、航天、电子、煤炭、冶金、机械、磨料、化工、建材相互配套的工业体系,建立了以贵阳为中心、沿铁路干线展开的基本工业格局,初步建成了六盘水、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一批新兴工业基地。

时至今日,三线建设构建的产业布局依然在延续,工业依然是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三线企业也依然是贵州经济基础的重要支撑。例如,在2014年贵州企业百强的榜单中,贵州航空工业、贵州盘江、贵州航天工业、七冶建设、贵州水矿等三线企业依然位于前20位。而整个榜单中,工业企业的比例为68%,主要集中在电力、煤炭、化工、冶金、装备制药等领域。

三线精神薪火相传

“常到三线峥嵘地,少到江浙鱼米乡。生身故乡非不爱,更爱三线练人场。”

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三线建设期间写的诗句。直到今天,许多三线人还会念诵这首诗。因为上世纪60年代,他们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告别故土、植根西南,并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1964年,初到贵州时,这里的边远、落后、贫困、闭塞,令三线人震惊。斗志昂扬提高速度,毫无怨言保证生产,他们没有退却,放下行李,穿上胶鞋,铁道部队踏进人迹罕至的重重大山,一凿一斧地开出了隧道;基建工人砍掉荆棘、打下地基,一砖一瓦地建起了厂房……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三线企业开始进行长达20年的调整和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曾一度让他们踟蹰。三线人仍然没有退缩,研制出的歼教7飞机在第37届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震惊世界,实现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关键部件的技术攻关,生产的液压挖掘机、两相交流伺服测速机组等获得国家银质奖。

50年前,出于备战的需要,三线建设者来到西南,谱写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图为水钢创业者在搭建帐篷。(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供图)

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三线企业经过长时期的调整和适应,成为西部大开发最直接、最有条件、基础最好的参与者。改革体制、探索市场、抢抓机遇,在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三线企业没有坍塌,三线人没有认输,咬紧牙关二次创业,保军转民走出大山,贵航、力源、振华、贵飞等企业今天依然走在贵州工业建设的前沿。

50年时光荏苒,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已成历史,“三线精神”却依然在这片热土上传承。

那些大胆转型、坚持改革的企业,正在探索符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创新之路,打造军工用品和机械电子产品的贵州品牌。他们身上带着“三线精神”的力度。

那些逐渐扩大、繁华高效的城市,正在踏上绿色环保、幸福宜居的建设之路,将“三线文化”打造为城市文化名片。他们身上带着“三线精神”的热度。

不畏艰辛、开放创新的贵州人,正走在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幸福之路,他们为“三线精神”写下时代的注解——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线精神”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猜你喜欢
贵州基地工业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贵州古驿道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