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扶贫开发的“贵州经验”——访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

2015-02-27 06:38
当代贵州 2015年21期
关键词:小康驻村贵州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 坤

编者按:贵州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扶贫工作关乎全省全面小康大业。在扶贫工作中,贵州进展如何?近期扶贫工作的抓手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扶贫工作清除体制机制障碍?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接受了本刊专访。

深化认识 保持定力

叶 韬: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扶贫开发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国发2号文件创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以同步小康为引领,扶产业、强基础、提素质、优保障、抓改革、促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创建示范区相结合,与小康创建相结合,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减贫摘帽”工作相结合,与重大事项推进行动相结合,与园区建设相结合,深入推进扶贫脱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扶贫开发各项工作推进呈现良好态势。2011年至2014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1149万人减少到623万人;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53元提高到5909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6218元);25个县525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扶贫开发逐步实现了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扶贫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扶贫转变。

叶 韬:贵州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模式,实施精准扶贫、驻村帮扶、贫困县考核等措施,创造了系列“贵州经验”。

新一轮的扶贫开发,虽然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打的是“攻坚战”,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创新理念、持续探索、创新机制、同心同力、总攻贫困,就一定能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贵州省扶贫办供图)

一是贵州扶贫建档立卡、驻村帮扶工作在全国实现了“两个率先”;二是贫困县考核、减贫摘帽和项目资金“三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小额信贷、雨露计划、生态移民“三个品牌”建设为全国作了示范;四是对口帮扶、定点扶贫、集团帮扶“三类帮扶”成效明显;五是创造了毕节试验、晴隆模式、长顺做法、印江经验、威宁实践、迤那路子等成功经验,闯出了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的扶贫开发新路。

2015年5月6日至9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贵州视察扶贫工作时特别指出:“总结贵州经验,让我看到,贵州的扶贫开发实践回答了在全国非常有意义的两个重大问题,第一,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只要认真干,贵州能做到,谁还有理由做不到?第二,贵州怎么做到的,这对全国也很有意义。”

叶 韬:虽然我省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看到,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623万人,占全国8.9%,并且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扶贫产业发育不充分,产业链不长,助农增收基础不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多,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三是农民素质偏低,就业渠道狭窄;四是片区扶贫未落实到位,与基层扶贫攻坚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衔接不到位,跨区域协作不到位,导致各自按传统程序开展工作,农户到村到户得益较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急需解决。特别是受区域贫困、深度贫困与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并存、经济发展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公共服务滞后并存“三重矛盾”的制约,扶贫任务艰巨繁重。现在,离2020年只剩下五年多时间,要实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明确目标 精准发力

叶 韬:为确保全省在“十三五”期间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在3年时间(2015-2017年)内减少贫困人口300万人以上,实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社会保障“六个到村到户”,完成基础设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个小康建设”任务,使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是确保我省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将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扶贫开发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决不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

叶 韬: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国家战略。实施精准扶贫就是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是完成对象精准识别;二是实施分类脱贫管理;三是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四是扶贫对象精准进退。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正确处理好区域发展、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精准扶贫是“点”,片区扶贫是“面”。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将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落实到千家万户,解决“点”的问题,同时将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落实到乡(镇)、到村,解决连片村、连片乡(镇)、连片县等“面”的问题,实现“点”、“面”有机结合,协同推进。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的关系同样也是“点”和“面”的关系。产业扶贫是片区扶贫的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处理好精准扶贫、片区扶贫和产业扶贫之间的关系,通过大产业带动区域发展、小产业帮助农民脱贫的“双轮驱动”,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创新机制 提供保障

叶 韬:按照“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我们坚持用改革方式破解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探索创新考核机制。结合我省实际,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实行国家、省、市、县考核“一把尺子”、“一个体系”,通过考核这根“指挥棒”,优化扶贫资源配置,实现精准扶贫目标,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专项扶贫合力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进一步完善同步小康驻村帮扶机制。驻村帮扶是精准扶贫的“管道”,深入推进驻村帮扶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通过强化机制,着力破解精准扶贫中“管道”不畅问题,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贫工作队,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进一步创新社会扶贫机制。现在社会上关心扶贫事业、关爱困难群众的人越来越多,关键是要通过好的机制和办法,充分发挥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扶贫、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的作用,不断丰富社会扶贫的载体和渠道,创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环境,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扶贫大格局。

叶 韬: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是各级扶贫部门的重大责任,是扶贫工作的生命线。贵州近期出台了《关于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工作意见》、《关于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运行机制的意见》,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做了明确要求,推行了“乡镇申报、县级审批、乡村实施、乡镇初验、县级验收、乡级报账,五公告二公示”的运作体系和项目审批、管理“七流程、十步骤”,强调资金使用“六个必须”、资金管理“四个必须”的基本原则。通过这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保障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总之,新一轮的扶贫开发,虽然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打的是“攻坚战”,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创新理念、持续探索、创新机制、同心同力、总攻贫困,就一定能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郎艳林)

猜你喜欢
小康驻村贵州
我家的小康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从脱贫攻坚转向推进乡村振兴刘志杰在驻村帮扶点说了些啥?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小康之路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