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责任的内部创业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

2015-02-27 11:11陈向军教授鲜于静子湖北经济学院武汉430502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33期
关键词:相关者导向利益

■ 陈向军 教授 鲜于静子(湖北经济学院 武汉 430502)

内部创业是企业鼓励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创业的行为,是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财务绩效的重要方式(Schollamer,1987),这种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而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企业对待社会责任的态度作为企业形象与信誉的评判标准也越来越被社会所广泛关注。虽然已有不少学者研究了内部创业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但都是从单一的维度进行分析的,很少有学者将社会责任与内部创业两者放在一起研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两者有机融合将会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本文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文献回顾

(一)内部创业研究

内部创业最早由西方学者Miller(1983)提出的,他认为内部创业指如何在企业内部培育创业精神,此后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Pinchot(1985)认为内部创业就是企业内部的创业精神这一观点最具有代表性。Guth(1990)也从创业精神的角度切入,认为内部创业是研究企业层面的创业活动,关注的焦点是在公司战略中注入创业精神。Antonicic等(2001)从企业活动的视角进行研究,认为内部创业是指在已成立的公司内部进行创新的行为,包括开发新项目、新事业的冒险行为以及其他改革创新的行为等,如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管理技能、新战略和新的竞争方式。陈忠卫(2005)综合各因素,将企业活动看作资源交换的过程,并认为企业内部创业概念宽泛,包括企业新事业的开发等各项活动,整体过程注重与外部资源的交换,提出创新就是在内外部资源交互重组的过程中实现的。任伟荣(2006)从结果论出发,认为内部创业是创业团队在得到公司授权和提供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创新行为。都建华(2009)则从个人与集体的角度指出内部创业是企业通过内部发展进行创新和战略更新,以达成多元化发展的方式,是把个人构想转化成集体行动的组织过程。冯立新(2011)则从持续发展观点出发,企业为了保持自己的创新活力,在保障各环节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鼓励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改革创新。结合已有的内部创业研究,本文对内部创业定义为在现存组织内的创业,由员工在公司的资源支持下,进行开发新业务及从事各种创新的活动,在活动中公司与创业员工可共享内部创业成果,这些创新活动离不开与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影响。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研究始于20世纪 70 年代,随后有不少学者用不同的研究指标和样本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有的认为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Preston & O′Bannon等),有的认为呈负相关关系(Hillman & Keim等),有的认为是U型关系(Bowman & Haire等),还有的认为无相关关系(David & Markus等)。自从Knight(1997)提出市场战略可以对内部创业企业发挥促进企业绩效的作用后,此后20 年间涌现出大量关于内部创业对绩效影响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大多数是以实证研究为主,主要以市场导向、社会网络、顾客等为中间变量,分析内部创业对财务绩效的影响。通过总结和分析这些研究变量,发现这些变量都与企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本文根据不同时期学者研究的中介因素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将它们分成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

综上所述,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过理论研究或实证分析的方式来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和内部创业对财务绩效影响,但既考虑内部创业又考虑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不多,因此本文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分析企业内部创业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研究模型设计及假设的提出

为保持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企业会不断地进行创新创业行为,特别会在企业原定的目标和事业上进行新的创业。Miller对冒险性、超前行动性、创新性三个维度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创业导向对企业的成长具有正相关关系。创新性作为创业导向最为核心的内涵之一,是众多学者最为关注的维度之一,虽然学者们对创新性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大都表达了企业对产品、服务或者新项目的拓展与研发等方面进行的描述,比如企业是否进行了科技研发、对新产品的推出频率等等。超前行动性表达了企业积极行动用于尝试和寻找新的创业契机的行为,其表现就是企业通过市场调查以寻求机会成为Christensen(1997)所说的“先占者”,如是否经常在对手采取行动前先行动,是否经常在对手前面开拓市场、改变管理方式等。冒险性是指一个企业对风险的承担性,也是体现一个企业是否敢于大胆行动的评判标准。Cantillon(1755)最早将冒险性与创业导向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任何创业企业都要为其行为承担不确定性与风险性。Lumpkin和 Dess(1966)也指出企业为了扩展市场以得到更多的报酬往往会不惜承担高风险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或者借贷。基于以上分析与总结,本研究提出如图1所示研究路径与假设H1:

图1 假设H1研究路径

图2 假设H2与H3研究路径

图3 假设H4与H5研究路径

图4 实证研究模型

H1:内部创业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内部创业在社会环境中找寻、识别、选择和制造机会,并在企业内部发展新的产业、部门或者团队,以实现保证企业竞争优势,为企业创造价值,整个过程资源的获取离不开利益相关者,同时企业的行为和结果要为利益相关者负责任,因此内部创业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履行社会责任的。Cone/Roper(2006)曾经进行了一项消费者驱动性的研究,研究发现54%消费者在选取产品时更倾向于他们认可的企业生产的,即使支付比同类产品更高的价格他们也愿意购买,因此,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可以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Homsby(1998)等以美国企业的管理者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可支配时间、工作自主权和奖励报酬等福利变量对管理者的影响,结果显示扶持者的扶持和对管理者的奖励报酬对内部创业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效果。Yiu与Lau(2008)收集了450多家中国企业对社会关系重视程度的数据,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维护好社会关系十分必要,随着经济的转型,企业的声誉与形象,政治与社会资本是促进企业内部创业的重要资源。社会为企业提供了资源和技能,企业将这些从社会购买的资源和技能运用到企业内部发现的创新机会中,并将这些转化为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价值,给社会创造税收和财富,还会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因此结合以上研究和观点,本研究提出如图2所示研究路径和假设H2、H3:

H2:内部创业与直接利益相关者呈正相关关系;H3:内部创业与间接利益相关者呈正相关关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是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提出的,他指出公司社会责任的最大支持者和收益者是利益相关者,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研究社会责任最重要的因素。本文也将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内部创业的社会责任,并将利益相关者分为直接和间接利益相关者,直接利益相关者是那些与企业经营活动联系密切的关联者,间接利益相关者是与内部创业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但会间接影响的相关者。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创业扶持者、债权人、内部创业团队、内部创业家,而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市场、环境、政府与媒体等都属于间接利益相关者。不少学者用不同的研究指标和样本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有的认为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Preston & O′Bannon等),有的认为呈负相关关系(Hillman & Keim等),有的认为是U型关系(Bowman & Haire等),还有的认为无相关关系(David & Markus等)。不同的学者选取不同角度去研究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虽然学术界至今没有得出统一的观点,但本文倾向于内部创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内部创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使得企业的社会责任能够统一于企业长远的利润目标。内部创业以不同的方式履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会对财务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综合所有的影响因素得出内部创业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因此,提出如图3所示研究路径和假设H4、H5:

H4:直接利益相关者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H5:间接利益相关者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以上的分析、研究路径以及假设,本文对内部创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建立如图4所示模型。

实证分析

(一)指标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文对创业导向的维度采用的是Covin和Slevin(1989)确定的经典维度,即包含创新性、超前行动性与冒险性三个维度,对社会责任的维度分成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两个维度,对财务选择了市场指标与会计指标结合衡量方式,但是由于在实际调查中大部分企业都拒绝透露准确的财务绩效信息,最后综合考虑,设计一份以内部创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的维度为基础设置可分级式选择的问卷调查表以收集数据。本研究共发放184分问卷,回收128份,有效问卷121份,有效回收率为65.76%,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与效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收集的数据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适合进行实证研究。

(二)相关性分析

本文对所有的因素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是分析客观事物之间关系数量的方法。通过对创业导向、直接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益相关者各维度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创业导向与直接利益相关者和财务绩效呈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假设H1创业导向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得到部分验证,假设H2创业导向与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也得到部分验证,但是创业导向与间接利益相关者不具有显著性关系,因此假设H3创业导向与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不成立;直接利益相关者与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假设H4直接利益相关者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得到部分验证;间接利益相关者与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假设H5间接利益相关者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得到部分验证。

(三)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的验证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本文选择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验证。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将创业导向作为自变量,财务绩效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得到Adj.R2的值为0.230,即表明创业导向的变化可以解释财务绩效23%的变化,F值38.419(P<0.01)。因此,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创业导向对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效果(β=0.612,P<0.01),故假设H1“创业导向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成立。

将创业导向作为自变量,直接利益相关者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Adj.R2的值为0.197,即表明创业导向可以解释直接利益相关者19.7%的变化,F值48.754(P<0.01)。因此,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创业导向对直接利益相关者具有显著的影响效果(β=0.503,P<0.01),故假设H2“创业导向与直接利益相关者呈正相关关系”成立。

将创业导向作为自变量,间接利益相关者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Adj.R2的值为0.183,即表明创业导向可以解释间接利益相关者18.3%的变化,F值29.137(P<0.01)。因此,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创业导向对间接利益相关者具有显著的影响效果(β=0.511,P<0.01),故假设H3“创业导向与间接利益相关者呈正相关关系”成立。

将直接利益相关者作为自变量,财务绩效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Adj.R2的值为0.304,即表明直接利益相关者可以解释财务绩效30.4%的变化,F值37.591(P<0.01)。因此,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直接利益相关者对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效果(β=0.612,P<0.01),故假设H4“直接利益相关者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成立。

将间接利益相关者作为自变量,财务绩效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Adj.R2的值为0.216,即表明创业导向可以解释财务绩效21.6%的变化,F值28.448(P<0.01)。因此,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创业导向对直接利益相关者具有显著的影响效果(β=0.582,P<0.01),故假设H5“间接利益相关者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成立。

(四)结果分析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我们发现,企业内部创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本文共提出5个假设,并分别通过相关性与回归分析得到验证,验证假设H1内部创业与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影响效果,说明企业内部创业是提高财务绩效的重要途径,验证假设H2内部创业对直接利益相关者具有显著正影响效果和H3内部创业对直接利益相关者具有显著正影响效果,说明企业内部创业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了产品和服务,创造了更多财富。验证了假设H4直接利益相关者对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与H5间接利益相关者对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说明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具有促进作用,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履行社会责任对内部创业的品牌提升、形象树立以及长期发展都有推动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各类创业主体要不断加深和提高内部创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意识。通过加强对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披露以及完善法律体系合法纳税等措施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

1.陈忠卫,李晶.内部创业型文化的构建问题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

2.胡望斌,张玉利.新企业创业导向转化为绩效的新企业能力理论模型与中国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1(8)

3.李卫宁,邹俐爱.天生国际企业创业导向与国际绩效的关系研究.管理学报,2010(6)

4.李先江.公司创业导向、顾客价值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管理评论,2013(7)

5.刘凤军,李辉.社会责任背景下企业联想对品牌态度的内化机制研究.企业管理,2014(3)

6.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交互跨期影响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13(8)

7.陈向军,木娇.创新文化的标杆学习与内部创业关系研究.理论月刊,2014(12)

8.Mauriel J ,Schroeder R &Detert. A framework for linking culture and improvement initiatives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4)

猜你喜欢
相关者导向利益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利益链与新垄断
国有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