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镜记者应该为观众“看说想”

2015-02-28 04:30贺丽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7期

作者简介:贺丽,湖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责任编辑。

摘 要:笔者2004年进入新闻行业,一直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现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帮女郎帮你忙》栏目责任编辑,对电视出镜记者工作有一些亲身体验,同时对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常见的问题也有所关注。本文从新闻出镜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这一环节,谈点粗浅认识,以求共飨。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7-0131-01

一、记者出镜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 [1]这一职业形式,首先出现在西方和境外媒体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出镜记者才开始活跃于中国电视媒体的屏幕上。从中央电视台到省级媒体再到地方媒体,越来越多的出镜记者活跃在荧屏上,并得到了观众普遍认可,这是因为记者出镜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抢夺新闻的时效性

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对媒体的主导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 [2]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要想“突围”,首先就要在时效上下功夫,与新闻直播相结合的记者出镜报道,是提高传播效率、吸引受众最有效的手段。

(二)增加新闻的真实性

出镜记者是一座桥梁,拉进了观众与事件的距离。通过出镜记者的描述,观众能有一种强烈的目击感,从而加强了新闻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三)加强受众的参与感

普通新闻稿件一般是“配音+同期”,这是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记者出镜的稿件大多是“口播+实况”,有着第一人称的亲切感。在人物访谈、群众活动中,记者出镜对烘托气氛,增加人情味、拉进观众心理距离具有奇特的效果。

正因为记者出镜在新闻报道中占有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出镜记者在现场怎么说、应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闻出镜记者常见的几个问题

(一)看到什么说什么,缺乏要点

一些出镜记者到了新闻现场,为了抢发稿件,仓促了解情况,张嘴就来。例如,2015年6月15日,长沙岳麓区一辆路虎车从10米高的平台坠下,当晚有出镜记者在报道中这样说:“记者现在来到了车祸现场,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辆路虎越野车,牌照为XXXXX,因为从高空坠落,现在已经四脚朝天、汽车碎片散落一地……”这样的出镜,粗略一看没有问题,实际上每一句话都是画面上能够看见的。路虎车坠落时,当时有4位市民正在地面上乘凉,却幸运地逃过了这一劫。记者如果在出镜前多采访一些市民、多了解一些情况,口播里多一些细节,不仅仅只是描述车祸现场,会更加有内容有重点。

(二)想到什么说什么,用词不准

有的出镜记者业务功底不扎实,语言重复啰唆,一个新闻事实反复阐述,让人云里雾里、昏昏欲睡;还有的出镜记者为了追求“惊人效果”,用词夸张。例如,消防栓被人打开水流向马路,这样描述:“现在这个消防栓的水,就像瀑布一样喷涌而出,已经汇聚成了一条小河,给附近居民的出行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这样夸张的语言,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反感,感觉记者在说大话、假话,从而产生不信任感。

(三)不顾外界有什么,自说自话

有的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噼里啪啦、眉飞色舞,把现场情况介绍完毕立刻“收工”,缺乏与当事人的沟通。曾经有记者在维权现场出镜时,被曝光方一直在旁边要求正面解释,记者视而不见,“顽强”地出完了一段无关痛痒的口播,关机后,再重新开机采访被曝光方。原本一条有亮点的新闻,就被记者十分自我的出镜给扼杀了。新闻事件的发展,有时候是瞬息万变的,而这种变化,常常是一条新闻报道的亮点所在。“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央视新闻直播,共有20余名出镜记者在现场播报救援进展,然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记者谢宝军的一个电话连线。谢宝军正在介绍沉船破拆救人进展,突然话题一转:“等一下,我们看到,救援人员似乎救上了一个人,是吗?(语气激动,与摄像师对话,得到肯定回答)一位老人是吗?(继续与摄像师对话,摄像师回答‘是’),我从摄像机的监视器里看到了,这位老人生命体征还不错,一直在流泪张望,潜水员正在跟她对话。好,这名老人现在通过缆绳一直在往上浮……”这段现场报道虽然没有画面,但是能将观众的心紧紧抓住。面对突发状况,出镜记者能否敏锐判断、快速处理,对稿件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新闻出镜记者对观众应该“说什么”

(一)说“观众想看到的”

到达新闻现场以后,出镜记者首先应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最想看到的是什么?一般来说,新闻受众想看的有三块内容。一是可以满足好奇心的内容。对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人、事感兴趣这是人之常情。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要抓住最新鲜、最奇特的新闻点进行解说,更好的引起观众的注意。二是能让自己受益的内容。一些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内容,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应该成为出镜记者口播的重点。例如,2015年1月29日,长沙市雨花区一高档小区,三楼到六楼被盗,A频道出镜记者说:“小偷先去了哪个房间再去了那个房间,某房主的手机被盗了”;B频道出镜记者说:“因为某房主没有锁好门窗,小偷爬窗进来从大门出去,手机放在客厅充电被偷走,但金饰收在带锁的屉子里没有被盗。”显然,后者的口播内容更有新闻价值,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三是激发同情心的内容。在地震、海啸等重大灾难面前,比起建筑物倒塌,观众更关心当地人民的安危和后续生活。出镜记者的口播里多一份柔软,多一份人性关怀,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说“观众看不到的”

摄像机里记录下来的内容,观众一眼就能看见的画面,出镜时不用再介绍,应该多说一些观众“看”不到的,如触觉、嗅(味)觉和背景。以2015年7月山东日照某厂区火灾为例,出镜时可以这样说:“记者站在离火场一公里外,就感到热浪扑面而来,无法再靠近”(触觉);“随着烟雾的弥漫,记者能闻到一股很浓的臭鸡蛋味”(嗅觉);(下转第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