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过程模式维度透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

2015-02-28 08:13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0期
关键词:传播者对象价值观

吴 婷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

从传播过程模式维度透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

吴 婷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

从传播学的视域来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传播活动。当前,文化的日益多元化以及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此,借鉴传播过程的模式理论,介绍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教育传播的过程,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对策,希望进一步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优化和完善。

传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效果

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信息传播活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涵、构成要素、运行模式上与传播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可借鉴性。从传播学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性出发,运用传播学的过程模式理论解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问题,可以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教育传播过程

梅尔文·德弗勒强调:“传播是一种工具。任何价值理念唯有借助于一定的传播方式,通过合理的传播过程,并配合适当的传播环境,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1]”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在大学校园里传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深刻领会、全面理解、强化认同,进而普遍遵循、自觉践行。借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过程模式表现为:传播者对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传播信息通过媒介和渠道传递出去,传播对象接收信息,并进行信息反馈。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五要素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效果。

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策略

2.1塑造教育传播者良好的形象,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作为传播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实施者,教育传播者不但需要对传播内容的甄选和取舍进行“把关”,对信息进行加工,而且还决定着传播方法和策略、传播工具和手段的选择。教育传播者是影响其传播效果的首要和主导因素,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取得满意的传播效果,必须塑造传播者良好的形象,强化传播者的“把关人”意识。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在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后,提出“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2]”坚持“可信性”原则,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赢得传播对象的信任和支持,这是改善传播效果的前提。教育传播者的信度是对其品质和德行的基本要求,提高教育传播者的信度,才能保障传播信息内容的真实、客观、公正、全面。

2.2优化教育传播内容,提高内容的说服力

传播内容是教育传播活动的核心,传播效果如何取决于传播内容被教育对象接受的程度,而传播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和可接受性越强,越容易被教育对象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取得较佳的传播效果,必须优化教育传播内容,增强内容的信度和说服力。传播学“睡眠效应”理论揭示了传播内容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效果存在密切的关联。要提高传播内容的信度、说服力,首先要坚持真实性原则,保证传播内容客观真实、公正全面,信息“编码”清晰明了,传播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践,并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同时,传播内容要注意可接受性,内容要契合传播对象的价值选择和心理需求,进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3整合媒介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传播媒介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沟通的中介和桥梁。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育传播媒介,有利于提高教育传播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当前,新的传播技术为我们充分发挥教育传播媒介的教化育人功能提供了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传播阵地,成为高校提高教育传播效果的重要环节。“传播的最高境界是双向、平等的传播,而非政工人员单向的说教,传播要产生最佳效果,是多种媒介、多种方式、多种活动的综合效应。[3]”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活动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台等传统媒体,发挥很好的信息传递、舆论引导等教育传播功能;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把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深入挖掘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作用,使其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重要载体。

2.4尊重教育传播对象,提高传播的针对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作为教育传播内容的接受者,教育对象在核心价值观传播活动中并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可以自主地作用于教育传播者和传播内容。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活动中,把教育对象作为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出发点,尊重教育对象,研究教育对象的属性特点,保证传播活动做到因人施教、有的放矢,选择适合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并满足其利益需求的教育传播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传播方法,增强教育传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传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5掌握娴熟的传播技巧,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艺术

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活动中,教育传播者要熟练掌握并灵活驾驭多种传播技巧,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在性别、年龄、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选择运用符合青年学生实际的教育传播方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传播活动。在传播活动之始,一般采用“诉诸情感”,通过营造热烈气氛或运用热情洋溢的言辞,动之以情,用情感的力量感染教育传播对象,激发情感上的共鸣;随后可以“诉诸理性”,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用理性的力量引发教育对象深刻的思索。“明示结论”和“寓观点于材料之中”,前者观点鲜明,教育对象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传播者的立场和态度,不足在于会使传播活动稍显生硬;后者将观点寓于引导性的材料之中,教育对象自己解读传播者的意图,潜移默化中接受传播者的观点。

[1]Shearon A. Lowery,Melvin L.De Fleur. Mileston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M].Boston:Allyn and Bacon,1994:225.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2.

[3]戴元光.传播学原理与应用[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200.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SJB455)。

吴婷(1985-),女,山东莱芜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实务。

猜你喜欢
传播者对象价值观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我的价值观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