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摄制者的“隐身术”

2015-02-28 08:13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0期
关键词:纪实性隐身术视点

张 军

(作者单位:徐州广播电视台)

谈摄制者的“隐身术”

张 军

(作者单位:徐州广播电视台)

在我们的采访中,摄制者代表的应该是观众的视点,而不应该把自己隐藏在不易察觉的“最佳”位置,以免出现不应出现的失误,破坏作品的整体纪实性。然而,为了能让观众获取最佳的视觉效果,他们在拍摄一些动物时,要想尽方法“隐身”前行,在动物察觉不到时尽量靠前,以获取足够的信息量。摄制者甚至要做到“隐身”于丛林中,使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

隐身术;电视;摄制者

1 “隐身术”的概念

当前,在国内种类繁多的电视节目中,有一类反映动物生存状态的节目,颇受电视观众的喜爱。人们通过电视屏幕,在尽情欣赏着各类动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同时,也在为节目摄制者采制的精彩动人瞬间而叫好。而观众可能并不知道,为了能让观众获取最佳的视觉效果,他们在拍摄一些动物时,要想尽方法“隐身”前行,在动物察觉不到时尽量靠前,以获取足够多的信息量。摄制者甚至要做到“隐身”于丛林中,使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

每当笔者看到这些激动人心的电视画面时,都会为这样“隐身”的摄制者所匠心独运的创作叫好。其实,回想起来,这种摄制者“隐身”创作的过程,是伴随着各类电视节目的出现而出现的。曾几何时,各地荧屏上各种专题片种类繁多,摄制者的表现手法各异。其中,有不少摄制者在采访现场,往往采用一种“隐身术”,其目的是要借鉴和引入一种假定性手法,以求寻找记录表现的最佳方式,从而引导观众在视觉上和摄制者一并进入第一现场。

比如,某电视节目中,表现一个科技工作者忙碌一天下班回家。一组镜头从房内开始,昏黄的灯光,入睡的孩子。房门打开了,工程师从外面进来,他脱去外套,小心地为孩子掩好被角,然后走入厨房。如此主观镜头的表现之下,观众自然会判断出,摄制者是在现场等着主人公出现,他比工程师先进入了室内,工程师进入房间,第一个面对的应该是摄制者。

又如,某节目介绍棚户区改造工程,一位居民喜迁新居。画面开始,一组现场画面,镜头切换很有纪实感。居民正在收拾新家,这时听到有人敲门,居民开门迎客,进来的是手持话筒的电视台记者,他与居民寒暄问候,开始采访。观众可以推断出,摄制者比持话筒的采访记者,先进入了居民的家。是他安排好拍摄场景“隐身”室内,静候采访记者的到来。

像这种最不应该,也最容易避免的穿帮,正是各地节目中经常出现的,而且往往是我们平时最为得意的镜头。笔者在回顾自己的从业经历中,发现自己在采访时,也曾不经意间多次做过“隐身者”。

2 带给笔者的思考

很多年前,笔者所在的城市发生了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接到新闻热线后,笔者和同事赶往医院采访,并于当晚发出第一篇稿件。吃完饭后,大家认为有必要再到其他医院了解情况,再继续追踪报道事态的最新情况。笔者提出最好采用双机拍摄的方法,详实记录记者在突发事件中,是如何采访第一手材料的。得到大家认可后,立即策划出采访方案。由一部机器主要负责采访当事人,另一部机器记录采访过程。应该说整个采访较为成功,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较大反响。然而,事后在开节目总结会的时候,大家却发现了拍摄中的一个败笔。在赶往医院途中,为了表现记者抢新闻的状态,有意安排一位摄制者先下车,选好角度对好焦距,拍摄了一组汽车进入医院,记者下车进行采访的镜头,而解说词中一再强调,这组采访人员,是第一个进入事发地进行采访的。

另一次,在采访警方返还被盗物品时,看似精心选择的拍摄过程,实际上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在现场拍摄了这样一组镜头。失主从大门进来,和公安人员握手寒暄,并送上一面锦旗。当时以为画面内容丰富,既有失主进门,公安人员迎上去的全景交代,也有紧握双手的特写。现在看来,笔者是把自己“隐藏”在最佳拍摄角度,“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

对于纪实性的现场拍摄,几十年前,美国的同行做出了表率。1969年7月20日,美国东方夏令时间下午10时56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形象,通过卫星传遍了全球。他从“阿波罗”11号登月舱走下最后一级横档,在月球上踏出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在这一瞬间,他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粉状的月面,以及代表人类迈出的脚,他是代表阿姆斯特朗的视点,采取俯拍的角度,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3 结语

所以,在我们的采访中,摄制者代表的应该是观众的视点,而不应该把自己隐藏在不易察觉的“最佳”位置,以免出现不应出现的失误,破坏了作品的整体纪实性。拍摄时,摄制者在选择拍摄角度时,首先应该避免拍摄被摄主体进入画面的场景,否则,很有可能把自己置身于所谓的“隐蔽处”,从而让自己成为“隐身者”,主观镜头应该是和被摄主体处于相同的运动方向。广大新闻从业人员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就应时刻提醒自己:我们不能再企图“藏”在观众的眼皮底下,违背拍摄纪实报道的基本准则。

[1]王纪言.电视报道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纪实性隐身术视点
会“隐身术”的墨水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探析
纪实性电视专题节目叙事策略研究
“隐身”
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艺术特色
纪实性电视专题节目叙事策略分析
环境视点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两会视点
寻找新的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