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小成本影视对本土文化的表现与传播

2015-02-28 08:13郭勋亚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0期
关键词:影视剧陕西省影视

郭勋亚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省小成本影视对本土文化的表现与传播

郭勋亚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影视艺术是运用声画语言对特定文化环境的书写,是对特定环境下的人与事进行艺术性处理与描述。地域性小成本影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存在,不仅是以较小的投入对本土风土人情的声画影像表达,还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记录,更是一种审美诉求和本土人民审美意识的综合反映。基于此,通过对陕西省小成本影视剧代表作品的艺术分析,从素材、文化、审美三个方面阐述其对本文文化的表现与传播。

小成本影视;本土文化;传播

影视作品作为现代化传媒手段,对公众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通过影视传媒作品来宣传本土文化或者地区文化成为近年来文化产业相当重要的部分[1]。

本土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是一个区域的文化行为、文化传统与文化实力的综合体现。陕西省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地处我国西部黄土高原。三秦大地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先祖,也曾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和坚实的文化基础。近年来,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陕西地域性小成本影视创作领域佳作迭出,影响广泛,充分彰显了陕西城乡区域的人文形象与风貌,代表作有西安市的《羊肉泡馍麻辣烫》,榆林市的《日出日落》,安康市的《郎在对面唱山歌》,渭南市的《孙子从美国来》,宝鸡市《保安刘十八》,汉中的《风过菜花黄》等。这些优秀作品成为推介陕西本土文化、对外形象宣传的重要艺术载体。

1 素材:对地域风土人情的视听书写

影视艺术是运用声画语言对特定文化环境的书写,是对特定环境下的人与事进行艺术性处理与描述,给予受众一定的审美享受和情感熏陶。影视作品凭借对地域环境与人物的展示与建构,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经济发展与文化现状。地域风土人情是小成本影视剧的核心素材,本地的自然风光、服饰饮食、社会结构及长期的历史沉积演习成的区域民众的性格气质、精神品格等都被纳入到镜头之中,展示出本土文化的价值与特色。

《郎在对面唱山歌》改编自李春平的同名小说,是新生代导演章名的得力之作。影片的空间背景设置在陕西省安康市一座名叫紫阳的小县城,通过紫阳颇具特色的民歌串起了整个故事框架。县城的大桥两头分别住着朝气蓬勃的年轻姑娘刘小漾和她心仪的家教老师冯冈,他们与当地县委书记的儿子张学锋三个人在人生变革与转折中产生了爱情纠葛,最终谱写了一曲淡淡的青春挽歌。

《郎在对面唱山歌》将镜头对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小城镇,穿城而过的汉水将紫阳新旧两座城分开,氤氲迷离的雾气使紫阳这片宁谧的水乡小镇独具诗性气质。导演将场景设置在处处弥漫着古朴气息的老城,无论是建筑形态、饮食习惯及服饰装扮,县城的风土人情扑面而来。与人们生活的地理空间一样,小城镇的生活难免要面对更多的世俗人情的纠缠、交织,以及由此诞生的更多的矛盾与挣扎。刘小漾的父亲为了仕途更为通达,选择以女儿的婚姻为砝码,坚持理想的刘小漾在现实的变迁面前无奈选择了妥协。

《孙子从美国来》着眼陕西关中农村生活,将祖孙情感故事与皮影艺术传承双线交织,以陌生化手法讲述中西文化差异下一位农村爷爷和洋孙子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情怀[2]。这些作品将镜头对准作为当代中国基本存在图景的小城镇,既体现文明进程的光鲜亮丽,反映不可忽视的传统烙印和古老文化的熏陶,也呈现保守观念的束缚与现代化洪流中新观念、新思想的冲击,表现城乡互渗的焦虑与困惑。

2 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推介

小成本影视剧创作素材离不开地域风土人情,在影视传播日益兴盛的今天,它也为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优势平台和渠道,促使受众关注、了解、欣赏并反思地域文化的价值和发展。宝鸡市拍摄的《保安刘十八》题材选自凤县,电视台的值班保安刘十八成为电影主角,作品在塑造这个纯朴、耿直、憨厚的人物形象时,带领观众领略了凤县180多米高的音乐喷泉之魅力,同时展现了著名旅游景点——紫柏山的美好风光与特产,电影通过一个巧妙的情节设置,既圆满完成了对配角秀秀的形象提升,也自然推介了当地文化的特色。第一次上镜的秀秀身着本土传统演出服装,落落大方地说出这段台词:“环绕我们村的紫柏山有七十二峰,七十二峰有七十二般景色,七十二般景色有七十二个美丽的传说,七十二个美丽的传说在山峰间留下了数不清的美丽痕迹,我们紫柏山的核桃个大、皮薄、仁香,紫柏山的木耳绿色、肉厚、营养丰富,紫柏山的凤椒更是全国有名。紫柏山有最纯净的水……”伴随着秀秀娓娓的诉说,紫柏山的秀丽山色、潺潺流水在画面上灵动闪回,紫柏山的形象顿时深入人心,观众在对美丽聪慧的秀秀有了重新认识之余,也对紫柏山的旅游文化有了深刻印象。小成本影视剧在本土文化的传承与推介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社会转型时期,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受到冲击,传统文化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人民生活与劳动方式的转型带来了一些艺术的消亡和淘汰。《郎在对面唱山歌》中的紫阳民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在我国文化整合的大趋势面前,民歌处于一个弱势文化的地位,几百种民歌多多少少都面临着传承乏力的问题,正所谓处境维艰。与民歌相比,更为没落的当属流传范围较窄、地域特色鲜明的一些更为简单传统的民间艺术,如说书。滕文骥的电影《日出日落》取材于榆林市的一种典型的民间艺术——说书,故事围绕一个说书班子的不同人物命运变迁展开,谷老大在传统没落与现代化冲击的夹缝中苦苦支撑着他的事业。滕文骥导演的镜头语言传达出他对说书这种民间艺术的态度。影片开始,谷老大和葵花在落日下行走,他们悠扬动听的歌声在田间回荡,两个人默契和谐的神态、动作散发着迷人的艺术气息,暖色调的光线处理让说书艺术被神秘的色彩护佑着,尽管在故事情节推进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这种民间艺术江河日下的发展窘境,但导演在影片的最后为它的未来提供了多种可能,谷老大依然在街头用传统的形式继续着自己神圣的事业,但作为班子中曾经中坚力量的葵花,并没有继续坚守说书这种古老的形式,她摘下眼镜,走入了歌厅,将传统艺术以一种时新的方式重新传播,在观众众多的歌厅里,陕北说书的曲调依然受到追捧。滕文骥导演用这样的方式为民间技艺探索传承的途径,这不是对传统艺术的破坏或者摒弃,而是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凭借现代传播媒介,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技艺。

3 审美:对本土审美意识的集中表达

在当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下,小成本影视剧之所以能占据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在于其通过展现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新奇而又独特的民俗景观既是本土民众对历史文化的自觉亲近与记忆,也让外地观者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郎在对面唱山歌》中,紫阳民歌韵味独具、品质优秀、借喻巧成、幽默风趣,又兼具叙事性、舞蹈性、抒情性于一体,既有北方号子的雄浑高亢,又有江南小调的婉转清丽,在广袤的秦巴山区、汉江流域广为传唱,数量巨大。紫阳民歌反映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代表了汉中、安康、商洛地区民歌文化的特征,对于丰富民歌音乐宝库、延续民族音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紫阳民歌在剧中的巧妙穿插,让两个年轻人的情感发展轨迹涤荡人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土文化作为特定地区人们行为模式的总和,包含审美意识、群体人格等内容。这注定了不同地域的民众日常生活、自然生态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和形态,本土文化的魅力和特点也正基于此而得以形成,生活其中的民众审美认知都遵循这种内在的本土文化心理。《日出日落》中通过说书展示本土文化审美意识的最佳段落是葵花与夏至两情相悦之时,她在月光下剪窗花、唱情歌的情景,柔和清亮的月光之下,满怀喜悦之情的葵花以歌传情,悠扬的乐曲感人心怀,更具审美情态的是年轻美丽的姑娘巧笑嫣然、巧手翻飞,栩栩如生的剪纸跃然眼前。纯美的音乐和至真的感情融合在一起,给受众以美的享受。《日出日落》除过展现最具特色的说书艺术之外,对本土审美意识的表达还体现在求雨、满月宴、婚嫁等民俗上,当地民众对仪式化传统习俗的推崇与看重,崇尚喜庆热闹氛围的审美特点得到侧面反映。当然,陕西省小成本影视剧在表现本土审美意识时,“要把审美表现同地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而不至于轻浮”[3]。

陕西省小成本影视剧多少都带有本土文化的烙印,本土文化是小成本影视剧独具风格的重要元素。如何发挥陕西省小成本影视剧的地域文化优势,促使其与创作者的选题、拍摄、剪辑形成良性互动,同时还能有效渗透外来文化的因子,是未来陕西省小成本影视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价值追求。

[1]赵璞.影视剧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及其精神展示[J].中国报业,2012(10).

[2]赵化勇.西部频道要打造“六大热点”,区域传播理论——西部电视专题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3]孟改正.全球化背景中的本土情怀——陕派小成本电影《孙子从美国来》文化分析[J].新闻知识,2014(12).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陕西省小成本影视创作与本土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4JK1033)。

郭勋亚,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新闻理论与业务。

猜你喜欢
影视剧陕西省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影视风起
影视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