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素养教育面面观

2015-03-01 13:02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5期
关键词:大众传媒新媒体

孟 卓

(作者单位: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大兴消防支队)

媒体素养教育面面观

孟 卓

(作者单位: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大兴消防支队)

摘 要:新媒体时代下,大众传媒正处于一种枢纽地位,成为现代社会信息流通畅运转的必要保障。而媒体素养教育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筛选、分析、运用信息,让人们了解媒体如何运作,信息如何产生。媒体素养教育是指有关媒体知识及运用技能和方法的教育,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它的重要参与者。

关键词:大众传媒;媒体素养教育;新媒体

1 广播事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总体发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和作用。然而,也有部分大众传媒产生了某些消极影响,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从国家统计局近5年的广播事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表1)中可以看出,广播、电视、电影类媒体在综合人口覆盖率、播出时间、收入等大部分指标上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虽然我国的传媒业在品种、数量、规模上的发展空前,但是媒体素养的教育却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

2 媒体素养教育的意义

大众传媒具有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监督功能和娱乐功能。人们通过媒体了解和收集信息,彼此交换、扩充自身的信息库,传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引导一定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大众传媒要起到助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及推动发展的作用,及时报道和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揭露社会上的假、恶、丑现象,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媒体素养教育的起源正是对大众媒体所传播的流行文化的抵制,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学者,目的是为了维护传统的价值观念,避免大众文化因为媒体介入而低俗化。西方媒体素养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抗拒媒体到解读、批判媒体,直到运用媒体的过程。最后达成了共识,认为媒体素养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理性地认识媒体,对媒体信息正确地识别、选择、利用,找到媒体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与区别,行使公民信息传播的权利,提高社会文化品质。

表1 2008- 2012年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汇总表

现今社会,大众媒体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远远大过之前任何一个时代,媒体所传播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年青一代的思想道德与精神文化生活。人们对大众传媒的认识不仅来自家庭教育,更应从少儿时代起就接受系统、全面的学校教育。在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学校要通过媒体素养教育给予其正确的、积极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让青少年学会如何善用媒体,如何对媒体发布的信息有科学的判断。

3 媒体素养教育应从多方面入手

早在200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和氛围。大众媒体可谓责任重大。国内的媒体素养教育虽然还没有完全纳入教育体系,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但是已有初步尝试。湖州晚报曾经针对未成年青少年发起了晚报小记者活动,专门为未成年人提供新闻发稿的平台,让每一个小记者参与到传媒中来。后续还开辟了网络发稿平台,增加教师和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平台。通过青少年参与,扩大了校园的发行量,也在学校中实践了媒体素养教育,培养了孩子读报的良好习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湖州晚报的品牌项目。

从国际上看,媒体素养教育发展最快、成效最大的当属加拿大。自1999年起,根据国家教育立法,加拿大各省从小学到大学都进行了课程改革,媒体素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入课堂。英国、澳大利亚、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也先后将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或通过非营利组织的课外讲座、实操等方式,针对媒体如何运作,媒体传达信息的手段,及如何解决媒体所传播的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冲突等问题进行探讨。

需要注意的是,媒体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看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一的灌输某一种价值观。所以,媒体素养教育要培育青少年自觉主动地选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从学校教育入手,还要贯穿社会教育始终。人们面对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处理与媒介关系的问题。所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促进他们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公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大众传媒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成为维护人民公共利益的保障,新闻批评与新闻公开才能得以开展,舆论监督才能起到道德法庭的作用。

国外不乏媒体素养教育的典型案例,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知识型社会,其电影业的电影分级制度和让普通民众参与电影审批决策的举措,对媒体素养教育的普及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新加坡政府在对媒体实施监管的同时,也为国民如何正确地认识媒体和有效地利用媒体提供了指导方向,经历了由媒体决策者从高层转化为普通民众的过程。媒体素养教育从对不良内容的强烈抵制向培养辨别能力转化,有效利用大众传媒。民众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是谁发布了信息;在信息中隐含了何种价值导向;同样的信息我与他人的认知是否存在差异。从而反作用于信息,成为媒体构建的参与者。

从行业内部看,媒体从业人员存在着一个现象,即道德操守冷漠化,职业行为趋利化。易倾向于把谋利作为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易诱发新闻寻租、有偿新闻等问题,损害新闻公信力,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这类现象会造成实际存在的信息与受众接收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事实真相得不到揭露,假新闻层出不穷,民众又因为缺乏辨别判断能力进一步使假新闻扩散,造成恶性循环。

职业精神是媒体素养教育的道德规范,媒体从业人员不应戴着有色眼镜去报道新闻,应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职业操守,成为大众在事发现场的第一观察者,而不是利益的驱使者。《南方周末》在2014年5月刊载的《让<背影>回到教材》一文,误让读者认为《背影》从教材中删除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在5月22日及时做出更正,还原了事件的真相。这种行为是值得认可的,遵照了《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通过的《记者行为原则宣言》:尊重真理及尊重公众获得真实的权利,是一种负责任的媒体态度。媒体行业虽然面临向市场化转型的局面,但是媒体从业人员应是有良知、有专业素养、有责任感的群体,他们是这个社会价值导向的风向标,承担着维护媒体公信力的责任。媒体必须掌握在有道德责任感的人手中,把握好大众需求的共鸣点,不等于一味地博人眼球;照顾大众的审美水平与认知程度,不等于向低级趣味倾斜。

4 总结

媒体素养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对于青少年的学校教育,要积极与国际接轨,把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对于民众的社会教育,以社会参与、舆论监督为主。对于媒体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的自律与他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全社会齐动,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传媒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廷军.对我国媒体素养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与重构[J].江汉学术,2014(2).

[2]杨丹.媒体素养教育与媒体发展[J].青年记者,2004(4).

[3]王国珍.新加坡媒体素养教育的运行机制——兼论对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的借鉴意义[J].新闻记者,2011(8).

作者简介:孟卓(1978-),男,辽宁葫芦岛人,本科学历,从事的工作消防宣传,研究方向:新闻学编辑。

猜你喜欢
大众传媒新媒体
论大众传媒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大众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人素养要求及提升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