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2015-03-01 14:16山东省莱西市沽河街道刘家岭小学苏学聪
学苑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木块小棒动手

山东省莱西市沽河街道刘家岭小学 苏学聪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在低年级数学课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习主动性,主动探索,在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下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一、动手操作能化难为易,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

低年级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而数学本身是反映符号化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较抽象、概括、枯燥。要解决这一矛盾,可利用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动脑,弄清数学知识的道理和结构,化难学为易学。

例如,在10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中,什么叫不够减,什么叫退位,怎样退位,如何计算,通过动手操作小棒,就能化难为易,弄懂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前先复习不退位减法24-3,学生很快说出24-3,可以直接从个位4里去掉3得1,1与十位的2个十合成21。然后把“24-3”改成“24-6”,引到新授的例题中。问:“现在要拿掉6根,你们发现什么?”学生答:“4-6不够减了。”师问:“怎么办?”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演示,允许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讨论,以便把实际的外部活动通过语言向思维活动转化。通过全班交流,发现都是请十位帮助:拿出1捆小棒打开,退1作10与4合成14,这样个位有14根小棒就可以减去6了;有的学生在打开整捆的小棒后,直接从10根里面拿去6根,余4根,再把这4根与个位上原有的4根合并得8根。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十位的变化,直观地看到计算结果十位少1。这样边操作边思考交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演算退位减法的表象。然后及时地摆脱学具,让学生看算式讲,他们也就会用刚才头脑中建立的表象讲清算理了。

二、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奥秘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人们一旦对某一事物发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甚至可以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起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认识几何图形三角形时,教师从红领巾、小队旗的形状等引入新课后,请学生在本子上任意画出两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通过画一画,引导学生说说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从而得出: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

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好3厘米长的小棒3根,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1根,先请学生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搭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搭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说这根小棒太长了,那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换掉,你们能搭吗?”学生们互相讨论,结果搭成了各种三角形。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教师还请学生观察在钉板上勾三角形,教师事先用橡皮泥表示三个顶点(ABC)问:“这3个点能勾成三角形吗?”学生答:“3个点在同一线上,不能勾成三角形。”“怎么改?”“只要移动其中的一个点,就能用橡皮筋勾成三角形。”教师还规定每一个小组勾成的三角形必须是不同形状的。学生把C点往上移动,勾成了各种形状的三角形。有的学生把C点放在AB点下面,又勾成了一个个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交流,情绪激昂,兴趣盎然,他们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更加热爱数学学科。

这样,让学生们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搭一搭,勾一勾,激发学生对三角形认识的兴趣和想象力,使他们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感知、理解并逐渐加深对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三、动手操作有助于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变“学会”为“会学”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的分与合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操作学习的:

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的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

师:“刚才大家每人只摆了其中的一种,谁有本领能把这本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

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真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动1个到右边,就是(3,1)、(2,2)、(1,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1)。两种分法都要道理,教师及时地予以表扬,同学们得到鼓励,主动探索的精神更足了。

在引导学生讨论3的分与合时,学生进一步发现

这两种分法只是位置反一反,找到规律,我们能摆一种说两种,简约了操作过程。

到学5的分与合时,水到渠成,学生看到5个木块就可以在头脑中利用表象很快说出:

学生掌握了5以内数的分与合,为6~10各数的分与合打下了基础,那时,不用教师教,他们也能主动、清晰、有序地说出各数的组成。

最后,说说在低年级数学课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要求和操作方法,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操作习惯。

(2)把操作活动数学化—如反思活动过程,用数学语言、符号表述活动等。

(3)培养学生在操作中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的心态。

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去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同时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我们有效掌握动手操作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动手操作而显得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木块小棒动手
我也来动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动手画一画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动手演示找错因
小鸭数正方体木块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