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介词用法看《太平经》的句读问题

2015-03-02 06:00王用源
关键词:句读介词

王用源

(天津大学 文法学院,天津 300072)



从介词用法看《太平经》的句读问题

王用源

(天津大学 文法学院,天津 300072)

摘要:《太平经》是我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其语料价值日益受到汉语学界的重视。有关《太平经》的注本、译本相继面世,但对某些语句的句读尚存在一些分歧。文章从介词用法的角度,运用中古时期介词的相关用法对三家《太平经》注本中数例存在句读分歧的语句进行辨析,认为研究并掌握中古汉语介词的使用情况,对正确句读大有裨益。

关键词:《太平经》;介词;句读

《太平经》是我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原书170卷,流传至今仅存57卷,现存的只有明朝《道藏》的一个本子。《太平经》采用对话体的形式成书,能较好地反映东汉时期语言的真实面貌,其语料价值逐渐受到学界关注,有关《太平经》的注本、译本相继面世,并呈现出后出转精之势。在对《太平经》进行相关研究时,离不开对其文本的正确解读,因原书语言晦涩且无句读,不同注本在句读上存在很多分歧。不少学者对《太平经》的句读问题做过深入研究,如王珂著有系列论文专门辨析了《太平经合校》的标点错误达几百处。笔者在考察《太平经》介词使用情况时,注意到不同点校本在句读上的分歧有些与介词的用法有关。本文拟从介词用法的角度略举数例来辨析《太平经》残卷中某些语句的句读问题。笔者主要参照王明的《太平经合校》[1](以下简称《合校》)、杨寄林的《太平经今注今译》[2](以下简称《今译》)和俞理明的《〈太平经〉正读》[3](以下简称《正读》),运用中古汉语介词的使用特点来辨析相关语句句读的正确性。文中例句后面括号中依次标出注本的简称和页码。

一、从介词“於”看《太平经》的句读

据学界研究,甲骨文里只有“于”而没有“於”,春秋金文中出现了假借字“於”,以后“於”逐渐替代了“于”,成为通行的介词。在《太平经》残存的57卷中,“於”共出现976例,而“于”仅18例,符合“於/于”的发展趋势。《太平经》中介词“於”共有四种功能,可引进处所、时间、对象和方法条件,也能与其他词语连用而形成一些相对固定的句法结构,如“到於”“於是”等。对介词“於”的功能的不同认识将导致句读上的分歧。

1.见……於……

今吾乃见遣於天下,为大道德之君解其承负,天地开辟以来,流灾委毒之谪。(《合校》,85)

今吾乃见遣於天,下为大道德之君解其承负,天地开辟以来,流灾委毒之谪。(《今译》,195)

今吾乃见遣於天,下为大道德之君解其承负、天地开辟以来流灾委毒之谪。(《正读》,82)

此“见……於……”句式应理解为表被动语义的句式,“於”为对象介词,引进的介词宾语应为“天”,指“上天”,而非“天下”。若“天下”两字中间不点断,“天下”则成了介词“於”的处所宾语,与表被动的句式不符,也与文意不符,“天下”之间应点断。

另外,对“解”的宾语理解不同,后半句的句读也将不同。“承负”一词在《太平经》可用作动词,例如:“天大怒不悦喜,故病灾万端,后在位者复承负之,是不究乎哉?”(《合校》,55)也可用作名词,例如:“今帝王人民有承负,凡事亦皆自有承负耶?”(《合校》,57)表示“后人承受或背负先人的善恶果”[4]。若用作名词,“承负”就与“天地开辟以来流灾委毒之谪”为并列宾语,中间缺少连词,颇费解。此例“承负”应为动词,“承负天地开辟以来流灾委毒之谪”之间不应点断,“解”的宾语应为“谪”,“其

承负天地开辟以来流灾委毒”作“谪”的定语,此句可译为“如今我是被上天派遣下来为道德广大的君主解除他所承负天地开辟以来流灾积毒的惩罚”。三家注均欠妥。

再如:

善物畏见,伤於地形而不生,至为下极贫;无珍宝物,万物半伤,为大困贫也。(《合校》,30)

善物畏见伤於地形,而不生至,为下极贫;无珍宝物,万物半伤,为大困贫也;(《今译》,78)

善物畏见伤於地形,而不生,至为下极贫;无珍宝物,万物半伤,为大困贫也。(《正读》,42)

此例与上例同,应为“见……於……”表被动语义的句式。此句的句读还与介词宾语有关。王珂曾指出此例的句读错误,并认为“地”后逗断[5]。那“形”为何义,王珂文章没有解释。《今译》和《正读》均认为“形,通刑”,指刑杀之气。就此例来说,不妥。该书多处出现“地形”一词,如“上犯天文,下犯地形。此句“上犯天文”与“下犯地形”对举。再根据《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礼记·乐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可把“地形”可解为“地理结构、地貌”。例句中引进善物被伤的“施事”应为“地形”,而不是“地”,因为“地”是养万物的。“不生至”费解,“至”应为连词,为“以致”义,“至”应下读,“无珍宝物”是“下极贫”的结果,分号应在“无珍宝物”后;“而不生”上读,“而”为上句的连词。因此,此例句读宜为:“善物畏见伤於地形而不生,至为下极贫,无珍宝物;万物半伤,为大困贫也。”

2.於……下

行,戒真人一事,为已校书文殊方也。卷投一善方,始善养性之术,於书卷下,使众贤诵读,此当为洞极之经竟者。(《合校》,337)

行戒真人一事:为已校书文殊方也,卷投一善方,始善养性之术於书卷,下使众贤诵读,此当为洞极之经竟者。(《今译》,785)

行,戒真人一事,为已校书文殊方也。卷投一善方、始善养性之术於书卷下,使众贤诵读,此当为洞极之经竟者。(《正读》,280)

此例的主要分歧在于“卷下”之间是否点断,这涉及如何理解“书卷下”。刘祖国曾辨析过此例的句读,他认为“始善养性之术”为“於书卷下”的主体,不能分开;“书卷下”不应读断,并认为“书卷下”之内部联系相对于“下使”更为密切[6]。《太平经注译》认为“下”,即书卷尾端,打开先见处。《正读》认为“卷下”即“卷末”,若是,“书”字多余。倘若“下”与“於”组合构成“於……下(方位词)”结构,似乎也讲得通。“於……下”格式在《左传》中就已出现,在文献中用例颇多。上文第一例“下为大道德之君承负天地开辟以来流灾委毒之谪”的“下”也与此例同。因此,笔者认为“於”前不能点断,且“下”宜下读,“下”为“授付下去”之意,与“於”“卷”无涉。

3.“於”字介宾短语的前置与后置

天雨雪造将为之时,呼吸但气耳,阴阳交相得乃施,可睹於此之时,天气下,地气上,合其施。故雨雪有形而可见也。(《合校》,679)

天雨雪,造将为之时,呼吸但气耳,阴阳交相得,乃施可睹。於此之时,天气下,地气上合其施,故雨雪有形而可见也。(《今译》,1559)

天雨雪造将为之时,呼吸但气耳,阴阳交相得乃施,可睹。於此之时,天气下,地气上合其施,故雨雪有形而可见也。(《正读》,498)

首先,“天雨雪造将为之时”意为“天快要下雨或下雪的时候”,不应点断;其次,“乃施”应上读。此例的分歧主要在于“於”字介宾短语属前还是属后。据我们统计,《太平经》中“於”用作时间介词共53例,仅占所有介词“於”的5.57%,其中时间介词“於”位于谓语动词之前10例,位于谓语动词之后42例(暂不含此例)。“於此之时”共4例,其他3例均位于谓语动词前,此例“於此之时”也应是谓语动词前的时间状语,“睹”后应点断。另,“合其施”后应为逗号,与下句相连。

再如:

自详记吾言於吾教,子上而息。(《合校》,654;《正读》,481)

自详记吾言。於吾教,子上而息。(《今译》,1506)

此例“於”字费解,“上而息”也晦涩难懂。《正读》:“於,当作与。”前半句尚可通,但《正读》注“上而息”为:“上而息,龙译作尚能思,上,同尚;而通能;息,当作思。”更为晦涩。《今译》“於”前点断,“於”译为“对于”,注“上而息”为:“上,崇尚,推尊。息,指得长生。阳进阴退曰息。”并将后句译为“对于我的教导,你们能推尊就获得长生了”。“於”前是否点断,我们可从介词“於”的使用情况来辨析。《太平经》中“於”用作对象介词共508例,占所有介词“於”的53.42%,这是介词“於”的主要功能。对象介词“於”位于谓语动词之后486例,位于谓语动词之前22例。位于谓语动词前的对象介词“於”可译为“对于、就……来说、在……方面”等。此例中的“於”用作对象介词,《今译》注本的句读可通。

下面我们来看与固定结构“於是”有关的句读问题。

故天地常有剧病,而不悉除,复欲生圣人,会复如斯,天久悒悒。於是故遣吾下,具为其语,以告真人。(《合校》,350)

故天地常有剧病而不悉除。复欲生圣人,会复如斯,天久悒悒,於是故遣吾下,具为其语,以告真人。(《今译》,822)

故天地常有剧病,而不悉除,复欲生圣人,会复如斯,天久悒悒於是。故遣吾下,具为其语,以告真人。(《正读》,289)

此例句读分歧在于“於是”属上读还是下读。《太平经》中“於是”共26例,其中25例为介宾结构,只有1例可用作连词,即“教而不听,忿其不以时用其言,故废而置之,不复重教示之也。於是灾变怪便止,不复示敕人也”(《合校》,100)。在历代文献中,鲜有“於是故+动词”的用例。笔者认为,若“於是”与“故”连用,语义重复,“於是”应属上读,不作连词用。另,“病而”之间不宜逗断。

又如:

子知惧骇,於是可谓已得入真道矣。(《合校》,440)

子知惧骇於是,可谓已得入真道矣。(《今译》,1031;《正读》,360)

此句有“可”字,“於是”也应上读。“於是”这一固定格式在先秦时就已产生,它是由介词“於”和代词“是”组成的介宾短语,根据语义,“於是”有时位于谓词性成分之前,有时位于谓词性成分之后。位于谓词性成分前的“於是”后来虚化为连词,表示前后两件事情的承接关系,先秦已有用例。判定东汉时期《太平经》中的“於是”是介宾短语还是连词,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具体分析。从以上几例来看,《合校》全处理为下读,《今译》和《正读》各有一例处理为下读,我们认为这几例“於是”都不是连词,而是上句的介宾成分,应上读。可见,考察“於是”在《太平经》中的整体使用情况,有助于正确句读。

二、从其他介词看《太平经》的句读

上文主要从介词“於”的用法对《太平经》的句读进行辨析,下面再从其他介词的用法辨析数例。

1.从

今乃火气最盛,上皇气至,乃凡陪。古者火行,太平之气後,天地开辟以来,未尝有也。(《合校》,377)

今乃火气最盛,上皇气至,乃凡陪古者火行太平之气後①,天地开辟以来未尝有也。(《今译》,881)

今乃火气最盛,上皇气至,乃凡陪。古者火行太平之气後、天地开辟以来,未尝有也。(《正读》,308)

按三家注本的句读,“未尝有”前有两个时间状语,主语何在?在《太平经》中“天地开辟以来”共出现35例,其中有1例为“自天地开辟以来”、4例为“从天地开辟以来”,因此,“天地开辟以来”应是省略介词“从”或“自”而来的。《太平经》中“自……以来”只有1例,而“从……以来”则有10例。根据《太平经》中“从”和“以来”的用法,我们认为“後(后)”乃“從(从)”之形误,并应下读,“太平之气”后逗断。据本句文意,似应这样标点:“今乃火气最盛,上皇气至,乃凡陪古者火行太平之气,從(从)天地开辟以来未尝有也。”这种推断是否可行,请看下例《太平经》类似的语句。

故天地後开辟以来,未尝有上皇之气来助帝王治也。(《合校》,355;《今译》,825;《正读》,293)

此例在句读上并无分歧,“後”费解。《正读》注“後,疑衍”,我们认为,“後”并非衍文,也是“從(从)”之形误。就此例来说,其后文是“今天欲都开出之,故拘校文书也……天地病之,故使人亦病之,人无病,即天无病也;人半病之,即天半病之,人悉大小有病,即天悉病之矣”。据此推知,“天地”是全句主语。

今天师言,乃都合古今河洛神书善文之属,及贤明口中诀事,以为洞极之经,乃後天地开辟以来,灾悉可除也,帝王长游乐,垂拱无忧也。(《合校》,332;《今译》,779)

今天师言,乃都合古今河洛神书善文之属,及贤明口中诀事,以为洞极之经,乃後天地开辟以来灾悉可除也,帝王长游乐、垂拱无忧也。(《正读》,276)

三家注本均认作“後(后)”,语义不通。此例“後”也为“從(从)”之形误。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自

诸神使白,各且相谓曰,此有功效德,人自於中和中,念当报天大恩;积行为善日久,欲因诸神,自道功德,各怀狐疑,不敢进白天君……(《合校》,611)

诸神使白,各且相谓曰,此有功效德人,自於中和中,念当报天大恩,积行为善日久,欲因诸神,自道功德,各怀狐疑,不敢进白。(《今译》,1396)

诸神使白,各且相谓曰:“此有功效德人,自於中和中,念当报天大恩,积行为善日久,欲因诸神,自道功德。各怀狐疑,不敢进白。”(《正读》,451)

此例句读分歧主要在于“自”的词性判定。“自”可作代词,也可作介词,用作介词时,还可与“於”组成固定格式“自於”。我们通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语料库检索了“自於……中”的用例,鲜有固定格式“自於”用作介词并与“中”搭配使用的,基本属于跨层结构。“此有功效德”充当什么句法成分,甚是费解。“念当报天大恩……”的主语应为“此有功效德人”,“人”字应上读,“自”应视为代词。

子德吾书诵读之,而心有疑者,常以此书一卷,自近旦夕常案视之,以为明戒证效,乃且得天心意也。(《合校》,110;《今译》,245)

此例句读分歧主要在于如何理解“自近”。《正读》和《今译》均注“德,通得”,甚是。“自近”之“自”是什么词性?判定其词性需要结合上下文来考察。首先,“常以此书一卷”之“以”为何义?《今译》译为“依据”,不妥。按《今译》的句读,介词短语“常以此书一卷”后无谓词性成分,下句又接介词短语“自近旦夕”,《今译》将“自近旦夕常案视之”译为“由近处从早到晚经常查照审视”,其中“由近处”费解,于文意不通。《正读》“自近”上读,并注“旦夕”为“早晚,随时”,甚是。“常以此书一卷自近,旦夕常案视之”可译为“经常把这卷书带在自己身边,早晚经常查阅它”。因此,此例的“自”并非时间介词或处所介词,而是代词。据我们考察,在《太平经》中,“自”字共1 487例,绝大多数用作代词和副词,介词用法仅35例,只占所有“自”字用例的2.35%,其主要功能为介引时间,有34例,且常与其他词语组成固定格式。

3.在

轻贱诸谷,用食犬猪,田夫便去。在有德之国,其处种者少收,树木枯落,民无余粮。更相残贼,争胜而已。(《合校》,575)

轻贱诸谷,用食犬猪,田夫便去在有德之国。其处种者少收,树木枯落,民无余粮,更相残贼,争胜而已。(《今译》,1300)

轻贱诸谷,用食犬猪,田夫便去在有德之国。其处种者少收,树木枯落,民无余粮,更相残贼,争胜而已。(《正读》,425)

据统计,在《太平经》中“在”共366例,绝大多数用作动词,介词用法29例,仅占全部“在”的7.92%。《太平经》一书的方所介词“在”可介引动作行为的所在处和终到处,但表示所在处的“在”字介词短语不用于句首,表示终到处的“在”字短语也全部位于句末。因此,我们认为此例中的“在有德之国”应属上读,“在”介引终到处,“去”为“逃”义。《今译》和《正读》标点正确。若将“在有德之国”下读,不仅不符合“在”的介词用法,而且语义不通。“有德之国”不可能是“种者少收,树木枯落,民无余粮,更相残贼,争胜而已”这样的状况。“其处”是指“田夫”离开的地方。因误判“在”的词性,《合校》出现多处标点失误,例如:

天上之事,音声遥相闻,安得有隐也。此在自然之中相检,何有脱时乎?(《合校》,544)

此例的“在”不是介词,而是动词,应标点为:“天上之事,音声遥相闻,安得有隐也。此在自然之中,相检何有脱时乎?”

三、余论

以往一般从校勘学、训诂学视角对古代文献的句读进行校对、辨误,笔者此文尝试从介词用法的角度,运用中古时期介词的相关用法对三家《太平经》注本中数例存在句读分歧的语句进行了辨析,为古代文献的句读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就介词来说,功能单一的介词,一般不会导致句读的分歧;功能越多的介词,在理解上就越容易产生分歧,从而导致句读的分歧,“於”就是其中之一。就动词的虚化来说,对处于动介虚化过程中的词性判定不同,也会导致句读分歧,如“在”就属于这类词。当我们对《太平经》进行句读时,正确把握东汉时期介词的发展演变情况,可提高句读的正确率,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意。

注释:

①《太平经今注今译》为简体字,“後”已简化为“后”,为了便于比较,统一为“後”。

参考文献:

[1]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杨寄林.太平经今注今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3]俞理明.《太平经》正读[M].成都:巴蜀书社,2001.

[4]刘祖国.《太平经》与汉代社会文化[J].兰州学刊,2010,(6):201-204.

[5]王珂.《太平经合校》标点拾误(一)[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3):71-76.

[6]刘祖国.《太平经》校注笺疑[J].汉字文化,2010,(3):64-67.

(责任编辑:韩大强)

·语言学研究·

作者简介:王用源(1980-),男,四川资阳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史、道书语言。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 (13YJC740104);天津大学自主创新 (60306035)

收稿日期:2015-03-20

中图分类号:B951;H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5)04-0107-04

猜你喜欢
句读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二)
介词和介词短语
《荀子》《史记》衍误、句读辨析两例
短句(主语+谓语)
英汉逗号断句功能比较研究
介词不能这样用
“咬文嚼字”三篇
介词填空专练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