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根主线

2015-03-02 16:35陈月尧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学校

胡 容 陈月尧(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地方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根主线

胡 容 陈月尧
(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地方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滞后,有许多方面的原因:经费不足,导致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开展起来有瓶颈;师生参与度不高,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发挥出促进师生发展的作用,更削弱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性和动力。教育部倡导学生要“走出宿舍,走向操场”,需要我们大力建设我们的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个性、身心、人格的发展;促进学校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内涵的提升。

地方本科高校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的概念源于文化学之父泰勒,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文化都有一定的物质载体作为自己的呈现方式,但是它首先包括了一定的精神的内容,因此文化是纯精神的内容和带有精神劳动的物质的总和。我们习惯于认为,文化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什么是校园文化?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笔者比较倾向于吴国民关于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校园文化指的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1](p15)校园文化是体现在校园内但是其影响又能超出校园,并且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校园人或物的影响,同时受到所处区域、自身历史文化积淀影响的一种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的总称。李宁分将文化或者文化资源为三个层次,形象层,行为层和精神层。依照这个分类,校园文化也可分为形象层、行为层和精神层,形象层包括学校硬件、软件和地域文化等;行为层指校规校风校纪、学风、教风、考风和教师管理以及绩效评价等;精神层由价值取向、信仰、态度等组成。

二、为什么地方本科高校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国内许多研究都谈到地方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的是从主体角度[2](16-18)谈的,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彰显学校特色,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校园文明程度等作用;有的是从功能性角度[3](2-3)谈的,认为校园文化具有导向目标的功能,启迪智慧的功能,塑造人格的功能,规范行为的功能等;还有的是从文化构建的角度[4](153-154)来谈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构建是大学的本质属性、重要职能、社会使命等。这些观点或看法从方方面面总结和概括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本文则倾向于认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具有以下作用: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打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首先,从高校自身发展来看,校园文化促进校园的环境美化、制度优化、硬件领先化;塑造高素质的师生队伍人才;提升学校实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与地位等。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落后、国家经费对口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师生对文化的多样化的需求,而这会影响师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现在有一些985高校,学生们都喜欢将自己称为“XX人”,如“复旦人”等,他们良好的校园文化塑造了学生以校为荣的精神,更是校园文化在他们身上打下烙印的直接体现和最好的明证。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凝聚力、驱动力、向心力、亲和力等是非常强大的,她的导向与规范作用、识别与熏陶作用、继承与创新作用、激励与约束作用、团结和认同等是非常明显的,这些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所欠缺的。其次,从学生的参与上来看,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学生反复沉溺于网络游戏、淘宝购物、校外兼职等,对学校的事不关心、不参与、不支持等,。所以地方本科高校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个性张扬,也能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人生的理想信念,形成志趣高雅的“三观”与行为品质等。

2.校园文化建设的外部性。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的大学培养的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虽然这样的评价未免有失偏颇,但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我们的校园文化没有做一个好的导向,使一些不良的亚文化、社会文化混入当中。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方面的问题也很突出:学生之间“争名夺利”;部分学生不重视学业,一心“向钱看”,拜金主义盛行;盲目消费、攀比之风让学生陷入了利己主义的牢笼。校园文化的正确引导对于学生挣脱出这样的思想牢笼有很大的作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p43)学生在不同的环境里受到不同的陶冶,不同的氛围给学生不一样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人格操守。校园文化能对校园产生强大的外部性:学校地位和社会声誉等的提升;校园不良事件的减少;影响学校未来发展的决策与方向;让学校始终散发出正能量等。

3.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来塑造“自我文化”。“自我文化”是主体对自我的认同与接受、传承与发展,并且进行不断地创新的文化。自我文化体现学校尊重历史、尊重特色。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入乡随俗”,前者说明的事在小的单位也有自己长期的文化习惯、传统观念与处事方式,后者说明的事相对于学校主体而言,每个人都只是“客”的身份,因此“客”要随于“俗”。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高校“自我生长”的校园文化不足,严重依赖“引进”,自我文化适应自我主体,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而这种选择必须要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来进行。

三、地方本科高校建设校园文化的三根主线

师生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受益者和传承人;地方或者社区是高校是校园文化互相影响的两级,受校园文化的“溢出效应”的影响,同时社区文化也能辐射校园文化;地方是学校的后援,在学校建设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重视与地方的相容。这些可以称之为“共建”。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对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高校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当前及今后的校园文化都会产生强大的惯性作用。这些我们称之为“延续”。面对新时代、新问题,地方本科高校在制度设计等方面还要加大创新力度;从细微处出发,发展和弘扬校园文化,注重培养自己的特色文化,优势文化,我们称之为“创新”。因此共建、延续、创新便成为地方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根主线。

1.共建

地方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要由学校与师生共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的领域”。师生本来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尤其是学生,更是实践者和传承人,我们的校园文化就是用来育人的,贴近学生,能使学生自愿的接受、自觉地贯彻、自主的施行。脱离师生建设校园文化,也是负外部性产生的根源,表现为拒绝、排斥、攻击等,最后只能是一堆文件。必须要重视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作用。

学校与地方共建。地方本科高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重视与地方的关系。我国地方本科高校都是在地方的大力建设和资金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地方的支持,也就没有地方性高校,更何谈建设这样一种文化。学校专业和学科建设要不断适应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节奏和规律,培育出与地方相容的校园文化,更好地对接地方发展、满足地方需求、服务地方建设。与地方共建还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吸收地方现有的资源“为我所用”,地方资源丰富,而我们又占有“先得”的优势,地方本科高校与地方的良性文化互动,吸取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注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中,对于学校、地方、社会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定区域的文化总是要为人所了解、吸收、利用,如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念、企业风气、核心追求和美好愿景等,那么校园文化则是全体师生所倡导和形成的氛围与环境。校园文化的建设关系到单位全体成员,不是某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就能规定,就能操作的。应该要发挥校园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建设为校园人所共同拥护和遵守的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发挥出自己对于每个成员的亲和力,让每个成员自觉地归属、认同并形成强烈的自豪感与昂扬向上的斗志。

2.延续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以儒家为首的历史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延续。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我们无法选择和规避的,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走向社会、面临择业和进行创业等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国许多高校都将《周易》、《论语》、《大学》等典故中的内容作为自己的校训;墨家讲究“兼爱”的思想,对于创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等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中国革命时期形成的爱国主义传统,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爱国爱校的现实要求也是相吻合的。

对地方本科高校所处地方的地方文化(包括社区文化)的延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所处的地方经济并不发达,但是却并不代表着没有优秀的地方文化,以笔者就读学校所在地——南充为例,南充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但是南充历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地方经济的强弱有受时间、区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但文化却是一脉相承、持久稳定、生生不息的。这些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吸取这些文化的精髓能够更好的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也能够培养一个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所以,对于每一个地方在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传统,我们应该尊重,更应该拿来学习。

对校园传统文化的延续。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积聚了长久的势能,实际上在历史的长河中所积淀下来的东西并不比那些所谓一流的学校少,只不过我们未曾有机会重视和挖掘,更源于中国高校行政化下学校领导的频繁更迭和国家、社会力量对高校办学的“非平衡支持”(非平衡支持或称差异化支持是作者的一点愚见:一方面国家层面上对成员数更多的地方高校在资金和政策扶持上支持的少;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的资金等也少,因而造成一种不平衡的现象。另外我们在文化巡展、科技巡展上也是存在地域等的差别)。数据表明,我国所谓985、211高校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发展的经费支持占据了我国高校投入经费的70%,而这些高校加起来也就100多所,其他700余所本科高校却是嗷嗷待哺。学校历史和传统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稳定性、继承性、延展性,相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和老师都具有流动性,但是学校的历史传统却在惯性的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不容忽视校园文化的延续,尤其要继承学校的优秀传统。

3.创新

校园文化的创新要从细微处着手。微小处可见创新,学校建筑,各类道路,标志古树,路灯,学校VI,学校主色调等都是有讲究的。道路的命名,植物栽种的地点,学校整体色调的选择等都是极为反映这所学校文化的标志性的产物,是蕴含思想色彩和文化内涵的。例如,香港理工大学的建筑物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雕塑上也有捐赠者的名字。理工人将捐赠者的名字刻在叶片上,表明吃水不忘挖井人,表明他们将会铭记那些对学校发展支持关注的人。珞珈山上讲的是武汉大学,莫名胡畔描述的事北京大学,而清华园中则代表的是清华大学,这些标志性的名称是校园文化塑造的结果。校园文化建设最为首要的事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景点。再如校风、校训等的制定,则是更为重要的事情,影响着学校决策,有时甚至左右学校的发展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还要立足于实际,开展一些前瞻性的活动。近年来,一些学校创新形式、手段、方法,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和学生互动,传播优秀文化,发布最新信息。这些平台是今年来涌现出来的新教育阵地,是价值观塑造的最前沿,把握住这块阵地,对于学校育人、治校具有强大的作用。近年来我们的校园各类事件频发,如宿舍火灾、学生安全事件等。一些学校极为重视,防患于未然,在校期间则开展火灾、地震等疏散演练;教授一些个人安全防范措施和练习一些实用技能等,形成一种人人防微杜渐的习惯。此外,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突破一些表层化的文化形式,创新性的向精神文化高地、愿景高地等迈进,同时代、国家、个体的梦想相衔接。同时,由此而塑造的优秀的“自我文化”是学校的一张名片,是学校独特性、魅力性的集中展示。

要将其他学校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拿来,实行“拿来主义”。“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但是,对于有些校园文化,虽然经过了实践的总结,但是毕竟“一校一事”,不同的学校各方面的情况都不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此,要善于取舍,更要大力创新,使之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总体情况,决不可照搬照抄。

四、结论

荀子曾经说过:蓬生精神,不抉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这句话强调精神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发挥校园文化对精神的引领作用,创造积极向上,饱满热情的校园文化。环顾我们国内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向国外“求经“的论文,说明我们办学越来越追求国际化。地方本科高校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一环,解决它们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谈吸取国外的经验是不理智的,而是应该立足于自身情况,一方面它们的圈子比较小,和名牌大学有差距。另一方面,长久的坐落于“地方”必然要与地方更好地协同而不是与所谓的国际接轨。校园文化对凝聚校园全体师生、凝聚当地社会有重要的作用,更是一种感召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凝结意志办事,办学校的事,促进学校发展;办地方的事,形成地方和谐一致的社会局面和良好的校企、校政共同发展格局。

[1]吴国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4).

[2]李倩.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

[3]江玉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

[4]翁细金.合并型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学校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