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亡学者在英国的困境

2015-03-02 16:35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4期
关键词:曼海姆英国大学难民

杨 搏(河北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亡学者在英国的困境

杨 搏
(河北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场来自德国的犹太难民潮扩散到世界各地。其中,英国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难民接收国家。这场难民潮不同以往,因为其包含了众多文化知识精英,是一批高素质智力移民的文化迁移运动。这场文化迁移运动远远不只为智力移民提供避难所那么简单,其更多的是这批文化精英和迥异的英国文化之间的适应性。

流亡学者 排外情绪 高等教育体制 冷遇

从1933年到1945年,一场源自德国的难民潮涌向了世界各地,这时期的难民总量达到50万人之多,其中有55000多人到了英国。[1]这批流亡英国的难民中有众多知识界学者,而这些学者在英国的处境却并不理想。这批高素质的文化精英向英国的逃亡是一件身心俱疲的事,他们既要面临生存上的种种困难,又要忍受心灵上的孤独彷徨。

一、高校岗位有限,生存空间狭小

德国的智力移民在英国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英国的高等教育无法为其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一方面,英国的大学教师饱和,缺乏能够为流亡学者提供的岗位;另一方面,英国的研究生规模狭小,也无法为擅长科研的德国教授提供用武之地。

首先,这时期英国高等教育停滞不前,大学中的教师岗位趋于饱和,能够为智力移民创造的附加性岗位有限。英国的保守主义政策使高等教育改革也只能缓慢渐进性地进行,20世纪中叶以前英国高等教育都没有获得大规模发展。据统计,1929 年至1930 年英国有45603 名大学生,1938 年至1939 年增至50002 名;1935年至1936年英国大学有3504 名学者和教师,到1938年至1939 年仅增至3994名。[2]英国大学生数量增长微小,导致大学教师的职位也处于饱和,因此,德国智力难民很难在英国大学找到合适的岗位。

其次,英国大学与德国大学的理念和结构也不相同。智力难民潮暴发时,英国高等教育奉行的是精英主义教育理念,对科学研究的关注不足,英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很小。截至1938年英国的研究生总数也只有3000人,至1939年研究生教育科研经费也不足1000英镑。[3]而此时的德国大学则更加注重科研,“在德国的大学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科学工作的研究者”[4]。对于德国的大学教授来说,追求科学真理是最高的人生目标,他们在德国大学的生活是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因此,显然当时英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是不能够让他们发挥所长、追求理想的。

二、在反犹情绪和排外政策下步履维艰

反犹情绪和排外政策也是德国智力移民在英国遇到的最重要阻碍之一。在英国反犹情绪和排外政策下,德国文化精英既受到英国公众的敌对,也遭到英国政府的拘押和遣送。

首先,流亡英国的德国专家要面对英国人的敌对情绪。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直英国经济低糜时期,失业率高涨。在1932年,英国的失业人数达到最高点,将近300万人失去生活保障。[5]虽然之后失业率有所回落,但是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面临严峻的失业压力。因此,此时对大批涌入英国的、抢自己饭碗的德国专家,英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厌恶、敌对的情绪。

其次,英国人对这批难民的排斥不仅仅表现在公众情绪上。1940年5月27日,英国政府也开始实施对外国人的逮捕和遣送政策。据统计,从逮捕和遣送政策开始到结束,总共有3万多人被送往监狱(其中包括300多名科学家),最后15000多名被拘押者获得释放。[6]这项政策令很多智力移民对英国失望,而在获释后选择了离开英国。截至1939年9月3日,被安排在英国各部门的流亡科学家达429名,但是,最终留在了英国的却只有250名。[7]

三、遭冷遇,重要贡献受忽视

德国智力难民不只受到英国公众的排斥,他们也曾受到英国民间组织的援助,并且他们也为英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是不能否定的是,很大一部分流亡学者的重要成就在当时的英国是备受忽视的。

德国知识难民在英国受到忽视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人往往作出了重要的成就却得不到英国学术界的普遍认同。比如,著名的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就是一个对英国有着重要贡献却英国“被边缘化的人”。曼海姆于1933年流亡到了英国,于1938年加入了由英国著名的“穆特圈子”。在穆特圈子,曼海姆引导了几乎所有的重要讨论,并开创了著名的知识社会学;但是,这位世界级的知名学者却不曾在伦敦经济学院拥有长期的固定岗位,而只是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当上了一名临时聘用的编外讲师。[8]在英国的社会学领域,曼海姆的贡献一直到他去世多年之后才被承认。

曼海姆的经历绝不是唯一的,德国智力难民在英国受到冷遇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文化领域。对于流亡于英国的艺术家,他们在英国的那些年是默默无闻的,甚至还要因为不被认可而倍感压抑,而他们那些不被认可的成就却在晚年或者去世后获得了英国的崇高荣誉。

四、结语

简言之,德国智力难民向英国的流亡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相作用的过程。德国和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都是在长久发展中通过各个方面协调进化而达到平衡的,而德意志知识难民群体和英国文化群体的碰撞,无疑会动摇各自的平衡,并在相互吸收与排斥中建立起新的平衡。这个过程是复杂而痛苦的,只有承受住考验的人才能在英国这个新社会取得瞩目的成就。

[1] 李工真. 纳粹德国知识难民在英国的流亡[J]. 学海,2009(1):158.

[2] 余欢. 英国的德国知识难民(1933-1945)[J]. 文史博览(理论),2010(7):18.

[3] 刘冰. 英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10:14.

[4] 李工真. 大学现代化之路[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51.

[5] 齐可. 论英国国民政府时期的失业对策(1931-1940)[D]. 辽宁大学,2013:13.

[6] 余欢. 英国的德国知识难民(1933-1945)[J]. 文史博览(理论),2010(7):17.

[7] 李工真. 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4-147.

[8] 李工真. 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51.

猜你喜欢
曼海姆英国大学难民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世界难民日
——聚焦各国难民儿童生存实录
英国第二阶段脱欧谈判将对其高校产生重要影响
为让小难民开心 他冒险送去上万个玩具
英国大学法学院招生“开放日”研究及启示
英国大学获准提高学费
调查显示“脱欧”将降低英国大学吸引力
读《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一点思考
在列车上
硫酸钾供给受限明显行业景气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