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师解读课文的创新方法

2015-03-02 16:35哈拉海镇高级中学吉林农安130200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4期
关键词:阅读课文篇文章文本

李 波(哈拉海镇高级中学 吉林农安 130200)

浅析语文教师解读课文的创新方法

李 波
(哈拉海镇高级中学 吉林农安 130200)

阅读理解课文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但基本未必意味着容易做到位。比如,语文教师阅读课文与一般读者阅读文章有何区别,语文教师阅读一篇课文大约有哪几个阶段,语文教师阅读课文该读出一些什么,个性化解读文本需要注意些什么等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和长期实践。本文想就这几个问题做些探讨。

语文 课文 讲解

一、语文教师阅读课文与普通读者阅读文章的区别

首先,是阅读目的不同。一般说来,在自然阅读中人们只要能读出“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或者“我从这篇文章中悟出点什么”即可——也就是文章内容层面的东西,最多想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写作目的与写作意图层面,阅读活动也就基本结束了。很少有人读完一篇文章会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这一段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一种这样的感受”——关于文章表达技巧与表达特点这一层面的问题。

当然,一个语文教师,平素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位普通读者,但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就与普通读者不一样了,他至少要考虑这几个层面的问题——不仅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以及“这些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就很难站到讲台上去。

其次,对阅读结果的期待不同。普通读者对自己的阅读结果比较随意,或者说对阅读结果的要求比较低。如,对一次阅读活动能否善始善终地完成并不太在乎,对是否能完整地深刻理解文章意图、得出恰当的结论并没有一定追求,他曲解、误解甚至歪解文章的原意,也没有谁来评判和约束。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容的主要是普通读者在自然状态下的阅读。但语文教师阅读一篇课文,态度就不能太随意,结论就不能太离谱,他必须读懂、读准、读透才行,一旦出现错读、误读或者浅读等情况,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会有误人子弟之虞。

语文教师阅读课文与普通读者阅读文章的区别之三是阅读方式的不同。普通读者的阅读大多时候是浏览,有些读者虽然会反复读诵一些古典名篇、名著,但大多数人不会选择精读的方式。一位普通读者阅读一篇文章时,很少会传情达意地朗读,或者运用圈划批注等手段进行精读。而普通语文教师阅读一篇课文,恐怕都会反复读、精读、细读,并且运用多种手段强化阅读效果。

总之,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要达到什么目的呢?一言以蔽之,它应该在课文的词句、段落等各表意元素之间、整体意思与材料之间建立联系,而不是只看见单个的词语,应该使文章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蕴建立联系,而不应该只看到故事,还应该把课文的意义与自己的语言文学、教育学等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即将一篇囫囵的文章化为有整体有零件、可组合的教学材料。

二、语文教师阅读一篇课文应该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普通读者的自然阅读,读出个人的感受与理解。

第二阶段:语文教师的“定位”阅读,读出课文的语文教学价值——“可以教一些什么”

第三阶段:为自己学生学习语文的“定点”阅读,读出课文的课程价值——“应该教一些什么”

以上是语文教师阅读一篇教材一般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当然,在具体实践中,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掌握阅读课文的步骤,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地做。

三、语文教师阅读课文应该读出一些什么

语文教师阅读课文既要读出文章的“意”,还要读出文章的“言”,更要读出学生的“学”。具体说来,阅读一篇课文,语文教师大概需要读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能了解、复述、概括课文的内容。

2.能归纳课文的内涵主旨。

3.能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以及语言风格。

4.能发现学生阅读课文时的障碍,包括字词障碍与阅读方法等障碍。

5.能发现通过该文要教给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绝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几百个故事,知道若干个类似于“文化”、“使命感”等抽象的概念。研读一篇课文,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发现其表达上的特点,不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好文章,为什么是好文章,而只是朗读、想象、感悟、拓展,这种指望学生自己悟出文章奥妙的做法,起不到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教学效果也是很低的。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面对着许多学科知识,早已经不是过去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了,仅靠多读、多写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恐怕是与时代要求不符的。

可喜的是,不少教师在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上已经作出过有益的尝试。教学生阅读的技巧,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这些要求看上去并不复杂,也没有涉及学术概念,但教学重点却是指向阅读策略。

四、警惕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误区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个性化阅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个性化阅读不是无原则生发,不能曲解、歪解教材,任意改变教材的核心价值。教材多元解读中的误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意识的误读、错读;二是无依据的任意解读;三是无原则的曲读和歪读。第一种主要是知识和能力问题,第二种主要是方法问题,第三种则主要是观念和态度问题。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的确,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身份和专业职责,针对课文,他固然要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却不能毫无顾忌地讲自己对课文的某种理解,甚至不能像学术讨论那样将自己的价值观简单、直接强加给听众;教学固然要创新,但不能为了创新而走极端,故作惊人之语;语文阅读教学固然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学生的个性,但是一定要在学理允许的范围内。从理论上说,一份文本固然可以无限解读,但是,多元解读应该是有边界的。如果一种解读远离公众原来的认识,教师一定要慎重,尤其是翻案性质的解读。

以上所谈的只是语文教师阅读一篇课文的一些基本要求,至于怎样阅读一篇课文,应该注意的当然不止以上几点。另外,了解文本的类型,知道不同类型的文章阅读方法是不一样的,阅读一篇课文的策略,如发现“紧要语”(朱熹),寻找文本叙述的起点与推进点等,要靠教师自己慢慢学习和积累,并根据学段教学需要和具体课文解读需要灵活运用。

猜你喜欢
阅读课文篇文章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充分重视独立阅读课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高中英语阅读课文理解题的设计分析
自主阅读课文教学设计及其效能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