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2015-03-02 16:35陈仲强李洪艳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中学天津301709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4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师生历史

陈仲强 李洪艳(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中学 天津 301709)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陈仲强 李洪艳
(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中学 天津 301709)

本文,以我区高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从课堂知识、学习动机等侧面,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析表明:在现今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行为仍占主导地位,但教师的观念已开始转变,新的行为方式正在走进课堂。但在教学的许多环节中仍然反映出教师的矛盾心理,体现出中学教师在传统与现代、求稳与求变中痛苦的抉择。文中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实际和新课程理念提出了一些操作性很强的建议和做法,求得同伴互助,共同发展。

行为 分析 改革

目前,我区的课堂教学还是以接受式学习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复习提问→引出课题→讲解概念→巩固练习→归纳总结”,复习课;“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例题→练习→测试”。教师耐心细致地分析和讲解,学生则忙于紧跟教师的思路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受到越来越多的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但应当承认,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固有的生存空间,就目前的教育环境以及学生而言,接受学习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1]

一、课堂教学分析

1.课堂知识归类

在课堂中,课程的知识大体包括三类:A型: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B型:教师个人的知识;C型: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在课堂中,A型知识占了绝大部分,如概念的定义,例题、习题的求解及答案。其次是B型,如易混概念的辨析、题目解题思路的归纳、解题方法的介绍等。B型知识是当前中学教师最重要的,越是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越重视学科知识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的知识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的学术权威也植根于此。C型知识是即时生成的。可惜的是由于师生互动很少,很难发现,而这种知识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就目前来看,中学课堂师生如何互动,如何挖掘C型知识,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探索过程。

2.学习动机思考

心理学家从传统意义上把动机的概念用来解释行为的主动、方向、强度和坚持性。教师的职能就是要利用教育技巧达成这一目的。如:以激发动机开始的教学活动其效果要好得多,特别是从情感、态度方面激发学习动机会使学习动机更有持久性。在我们看到的复习课上,老师强调要重视某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唯一的原因就是高考,这对激发学生的短期学习动机是有效的。殊不知,即使是应试中的很多能力也是学生成就事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社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高强度的持久的学习动力。[2]

3.教师关注的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首先过分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终生学习的愿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都是不利的。

其次,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及发展中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关注不够。在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也注意到了,但没有充分关注。整节课都是教师的方法、思路,学生没有展示的空间。在讲解每道习题前,给学生一两分钟的思考时间是对的,但讲解完毕就立即进入下一道题,显然没有留给学生深入研究的时间和发现、提出新问题的余地。没能把学生流露出的这种需求充分挖掘出来。

二、课堂教法分析

1.教学情境和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堂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应当设计和安排一定的环节和学生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下通过分析、综合、归纳、讨论、探究去建构知识。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在课后提出问题:“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可以设计一道开放性试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要求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类似例子有许多,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显然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除了能力问题,主要还是观念问题。

2.师生互动流于形式

课堂提问多以群问群答方式居多,教师对全体学生发问,学生齐声回答或附和,这种提问是教师讲授过程中调动学生思维的常用手段,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多种渠道之一,通过应答学生的数量、声音的大小、语气来了解学生对所讲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是,这种反馈有时是失真的,许多学生,包括优秀学生,大声回答只是为了表示跟老师配合(特别是有人听课时),或是掩盖自己开小差的行为,因为教师的发问大部分是 “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很少有思考性、探索性、发散性的问题。因此通过群答获取的反馈信息,倒不如以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获得的信息更可信。许多老师将群答视为师生互动的重要标志,就更具有片面性了,这种问答很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交流。[3]

3.激励性评价不足

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表现经常给予恰当的激励性评价,以激励学生满腔热情地思考后面的问题。这种评价是过程性的,仅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突出表现给出质性评价,不涉及量化的成绩或分数,这种评价方式是课堂中所缺少的,也是我们广大教师应充分关注的。

历史课堂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改进措施还未成形,望广大共勉。

[1].赵亚夫,《历史课堂教学实录分析的价值与操作》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5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 教学科学出版社 ,2008

[3].李松林,《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导论》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陈仲强 男 1976年3月 籍贯 天津武清 汉族 大本学历 中学一级教师 现为高三年级组长.

李洪艳 女1978 年6月 籍贯 天津武清 汉族 大本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 现为小学二年级班主任.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师生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新历史
麻辣师生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