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读者问

2015-03-02 23:47
延河 2015年1期
关键词:延河文学期刊杂志

1、《延河》2014年推出了很多国外的作家和作品,我个人非常喜欢。请问在2015年,贵杂志在翻译方面有没有革新?如果有,请详细说明。

2014年,在著名翻译家董继平先生的引进翻译下,《延河》杂志向读者推出了大量国外优秀作品的译本,很多国外著名作家通过《延河》杂志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例如美国作家约翰·巴勒斯、拉塞尔·艾埃森、罗伯特·勃莱,智利诗人尼卡诺尔·帕拉,罗马尼亚作家马林·索列斯库、丹麦作家亨里克·诺德布朗德,德国诗人约翰内斯·波勃罗斯基,法国作家皮埃尔·勒韦迪,阿根廷作家安东尼奥·波契亚,加拿大作家迈克尔·布洛克等享誉世界文坛的作家的作品在《延河》上首次亮相国内文坛。这些翻译作品不仅为国内的读者带来了一场异域文学的饕餮享受,也为国际间的文学交流作出了更加多元化与立体化的贡献。

这些翻译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很多读者通过微博、博客、电子邮箱与信件等方式表达了对这些国外作家与作品的热爱与推崇,另外还有很多读者关于翻译文学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甚至有学术价值的建议与意见。所有的不同声音的反馈对于《延河》来说都是一种向上向前的力量源头,也是作为重要纯文学期刊的《延河》不断革新与改变的重要契机。一直以来,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翻译作品在国内的文学期刊上始终处于比较冷僻的位置。除了《世界文学》《外国文学》等专业国外翻译文学期刊以及《鲤》《文艺风赏》等新兴MOOK之外,翻译文学在绝大多数的文学期刊上几乎没有发表的可能,这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抑减了文学的交流。与之相应的一个现象是随着现代网络与交通的发达,世界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说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世界上的人面临的现代化困境与文化症候从社会心理学层面来说是相同的。正是由于共同趋近的文化背景和集体内心需求,歌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已经在现当代成为一种跨越地理性概念的文化集合。于是,翻译文学在现当代更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地位:世界文化心理背景的趋同需要更多文化交流的桥梁,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消除心理罅隙,促进各个文化之间平等交流与交融。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与文学翻译现状,结合2014年在翻译文学方面所汲取的经验与读者所提供的建议,《延河》杂志决定在2015年开辟“新翻译”这个栏目,其具体内容如下:

⑴ 此栏目的稿件来源有两个:翻译家的约稿和翻译爱好者的自由来稿。

⑵ 自由来稿的内容不限,小说、诗歌、随笔等形式均可。小说和随笔的字数控制在四万字之内,诗歌控制在三百行之内。

⑶ 投稿时请将原文、翻译文、作家简介与译者简介一同发送到指定邮箱。

⑷ 选稿的唯一标准是翻译作品的艺术价值。

⑸ 翻译作品的唯一指定邮箱:yanhefanyi@163.com

⑹ 作品一经选用便会立即通知译者,之后会收到杂志样刊以及稿费,也有机会参加《延河》杂志举办的各种文学活动。

⑺ 请勿一稿多投。三个月内未刊用,作者可自行处理。

欢迎来稿!

2、我是《延河》的忠实读者,非常热爱诗歌,但一直在阅读层面没有深入,想麻烦编辑老师为像我这样的人推荐一些适合我们阅读的诗集。

衡量一个种族的文化修养,最终要归结于阅读诗歌的人数。也就是说,诗歌是考核一个种族文化修养的指数。一个不热爱读诗的民族,文化修养指数必然是低劣的。很高兴您喜欢诗歌,并热衷于读诗歌。您要我们推荐适合阅读的诗集,现仅推荐2014年国内出版的六部优秀诗集:原创作品有杨键的《哭庙》、西川的《小主意》、阎安的《整理石头》;翻译作品有《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王家新译)、维斯瓦娃·辛波丝卡的《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胡桑译)、罗伯特·哈斯的《亚当的苹果园》(远洋译)。

3、请问《延河》选用小说的标准是什么?

基于当下文学创作理念和文本实践的深度推进,我们刊物选用小说更看重原创性、思想性、先锋性。长期订阅《延河》杂志的老读者会发觉,我们小说榜一栏的榜首作品,一般是具有原创性的实验小说。这样的小说,不仅仅要求作者具有传统的讲故事的能力,更要求作者具有构建新文本、开创新结构的能力。但需要提醒的是,榜首小说的这种新,不是漫无目的的胡言乱语,而是建立在语言之新、叙事之新以及结构之新的三重规则之上。

当然,现实主义、乡村题材等等类型小说我们也会发表,只要作品质量过关,主义与题材都不是限制范围。《延河》的办刊思想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猜你喜欢
延河文学期刊杂志
《延河》:从特定时期迎合政治到倡导真实
“延河儿童关爱行”首捐仪式
杂志收纳碗
文学期刊从未,也不曾离开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延河》中青年作家专号一窥
杂志收纳碗
欢迎到邮局订阅2010年杂志
小说,就是往小里说
文学期刊版权保护工作座谈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