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归属感看中职生爱校教育

2015-03-13 06:14徐倩影
中小学德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归属感母校心理

徐倩影

爱校教育,即利用学校有形和无形资源,通过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达到让学生了解学校、认识学校、热爱学校、维护学校的教育目的。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开展爱校教育,能帮助中职生树立集体认同感,提高学校归属感,构建自我概念,形成自信、自尊等积极心理品质,最终获得健康发展。其中,构建学校归属感与爱校教育联系最直接。

一、爱有所归:爱校教育与学校归属感

(一)学校归属感的概念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感是人类基本心理需要之一。学校归属感是学生通过接触校园社会环境,逐步获得被所属学校接受、尊重等心理体验,进而产生成为学校一部分的身份认同,且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的稳定情感。学生产生学校归属感,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还有利于构建积极自我概念和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长效作用。

(二)爱校教育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

学校归属感具有社会性、互动性、过程性与稳定性。根据这四个特性,可以形成“知校、爱校、荣校、兴校”层层递进的爱校教育模式。

1.学校归属感的社会性与“知校活动”

学校归属感体现了在校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心理需要。为满足此需要,个体乐于交友,融入群体,参与集体活动等。中职学校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尤其是新生提供社会交往平台,实际上满足了他们对学校这一特殊社会组织的归属需要。学生通过参与学校活动,更快了解学校情况,体验学校文化氛围,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学校生活,从而形成学校归属感。另外,同学和老师作为学校群体一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群体。学生与学校成员相互交流,获得心灵支持,也属于知校活动,是寻求学校归属感的表现。

2.学校归属感的互动性与“爱校互动”

学校归属感建立在学生与学校的积极互动上,包含了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的相互应答。学生参与学校活动时,如能获得积极认知反馈和情感体验,就容易建立良好的学校归属感,进而产生良性循环;反之,如学生的情感投入换来校方零反馈,他们对学校的心理印象便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就会脱离学校,归属感也无法建立。因此,爱校教育不仅在于轰轰烈烈的活动,还要注重细水长流的互动。这些互动往往以“学校代表”(如班主任、部门领导等)为对象而产生,学生是否满意某些老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其学校归属感的形成。

3.学校归属感的过程性与“荣校自觉”

学校归属感的形成是学生与学校互动的复杂过程。学生在校外提及或相互比较母校时,常常会伴以强烈的感情。但中职学校社会地位不高,且学校管理严格,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压力大,对学校很容易产生排斥感。因此,中职生学校归属感建立更需时间打磨。学生在不断与学校接触的过程中,获得学校的尊重、接纳和支持,随着这些积极心理体验的增加,学校归属感才会日益稳定,真正自觉地“以学校为荣”,达到爱校教育目的。

4.学校归属感的稳定性与“兴校延续”

一旦学校归属感稳定形成,其影响力便会从在校延续到毕业后,这正是爱校教育成功的标志。毕业生重返母校,参与校庆、校友聚会等时,乐于“反哺”母校,关心母校发展,就是学校归属感稳定性的体现,也是爱校教育成果的延续。

可见,爱校教育是提高学生学校归属感的重要载体,而这种归属感的培育是爱校教育的出发点。

二、爱必有因: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两个层面: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

从个人因素来看,提高学生的自我概念、自尊水平、责任意识等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校归属感。

从学校因素来看,高支持感的集体氛围,良好同伴、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融入班级,增加学校心理认同感,继而提高学校归属感。相反,不良人际关系会让学生产生孤独感,可能引发厌学、逃学等现象,阻碍学校归属感形成,甚至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师生依恋是影响学校归属感的主要和直接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学校硬件设施等环境因素越来越看重,但校园人文环境因素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更为重要。通过爱校教育提高中职生学校归属感,需重点从学生心理层面入手,提高个体自我认识水平和心理素质,营造良好校园心理氛围。

三、爱校如家:提高学校归属感的途径

(一)“知校活动”建立爱校基础

爱校活动要有现实针对性。首先,应开展新生适应心理辅导。以中山中专学校为例,每学年开学初,学校都会主动出击,在心理老师和学生心理朋辈辅导员的带领下,开展新生适应教育,让学生更快熟悉校园、了解专业和融入群体,有效缓解新生适应不良,使学生顺利度过适应阶段,开始中职新生活。这是知校活动的起点,也为学生建立学校归属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是以校园文化熏陶人。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学校文化,通过以老生带新生成长,让新生促老生进步,以活动激发感悟,让认知萌发情感的方式进行。学生在知校活动中耳濡目染,不断体验感受,学校归属感就会不断提升,爱校意识也会自然而生。

(二)“爱校互动”培养爱校习惯

爱校教育要持之以恒。针对中职生发展空间大的特点,学校应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不同平台,在互动中深化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培养学生的爱校习惯。如营建学校社团文化,以拓宽专业知识、深化专业技能、提高文化基础、提升艺术修养、培养兴趣爱好。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增进师生感情,获得合作支持,形成团队意识,获得成就感,提高自尊自信。当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校方积极回应时,其学校归属感也会大大加深,爱校互动会越来越多。另外,建立良好的同伴、师生关系是提升学校归属感最直接的途径。利用朋辈心理辅导,能让具有相同年龄特点的学生相互帮助,解决常见人际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学校归属感,增加爱校情感。老师的尊重、关心和鼓励,让学生体现自我价值,是学生爱校习惯形成的关键。如校长开通微博与学生互动、开座谈会聆听学生心声等,都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校习惯,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爱校意识。

(三)“荣校自觉”促进爱校

当学校荣誉受损,学生的荣校自觉性便显得尤为重要。如某造谣事件中,多名中职生利用网络传递爱校正能量,数以百计学生随即呼应转发爱校宣言:“我们都在母校长大。我们都应该怀有感恩的心,感恩社会给了我们这么优美的学习环境,感恩老师的辛勤栽培,感恩学校让我们拥有难以割舍的友谊。我们都应热爱母校,保护母校,为母校的发展付出自己的力量!”可见,学校归属感一旦形成,学生便自觉承担荣校责任。重视爱校教育的过程,让“爱校积极分子”带动全校,形成“校我一体”的格局,有助于爱校荣校成为学生的自觉。

(四)“兴校延续”维系爱校情感

爱校教育的成功,更体现在毕业生的“念念不忘”上。母校情结,不仅是毕业生学校归属感的体现,他们的兴校行为更会成为学弟学妹的榜样。在爱校教育中开展校庆活动、校友访谈交流等,让优秀校友直接与在校学生面对面,分享自身的学习工作经验,以相似的成长经历引发学生共鸣,让他们真实体会到母校过来人的心路历程,能激发其进取心,巩固其学校归属感,点燃他们努力奋进、报答母校的爱校兴校热情。

(作者单位: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

广东中山 52845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归属感母校心理
告别母校
心理小测试
致母校的一封信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心理感受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母校情结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