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

2015-03-14 09:36麻彩云
人间 2015年29期
关键词:个体幼儿研究

麻彩云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望都镇城内幼儿园,河北 保定 072450)

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

麻彩云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望都镇城内幼儿园,河北 保定 072450)

“好奇心”是人们追求未知事物的动因,从理论上说,它是作为内在动机的主要内容和创造性人才的早期特征,是一种宝贵的心理情感财富。教育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好奇心在幼儿时期最为旺盛,又具有情感性在内,因此是进行教育促进工作的最佳时机。本文以下从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采取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系统探讨幼儿好奇心结构、发展的特点、影响幼儿好奇心发展的因素以及教育促进的问题。

好奇心;教育促进;幼儿教育;科学活动

心理学家把好奇心视为既具有认知性,又有情感性的内在动机。迄今为止,对于幼儿好奇心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幼儿好奇心的基本结构、发展特点、幼儿好奇心结构测量工具的开发、影响幼儿好奇心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以及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促进幼儿好奇心发展的策略等问题缺乏系统研究。

一、幼儿好奇心发展研究

(一)研究目的。

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幼儿好奇心结构的理论构想,通过初步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探索我国3岁-5岁幼儿好奇心的构成成份,以验证和修正幼儿好奇心结构的理论构想,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幼儿好奇心结构教师问卷》(城市版),为幼儿好奇心的发展研究提供测量工具。

(二)理论构想。

情景好奇是由刺激物本身的一些特征,如新奇性、陌生性、不协调性、神秘性、变化性所引起,它既可以随刺激物的出现而出现,也可以随刺激物的消失而消失,既可以是情景性的,也可以由于该行为不断受到强化与鼓励而逐渐转化为个体的好奇特征,其行为特征有敏感、观察、兴趣、探索;认知好奇是个体对知识的渴求,主要表现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它在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产生与巩固,逐渐成为个体的好奇特征。

二、家长教育观念与行为对幼儿好奇心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中发生,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动机与教育内容,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具体表现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既体现情感的因素,也表现与客观世界的联系,还有亲子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多角度多方面的综合体。即使在同一类型的教育方式中,还有一定的交叉性.反应在家长的心境不同,可能采取的方式也有不同,可能还有两种不同,甚至对立的教育方式,这为家长教育的方式的研究带来了难度。

家长的教育行为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消极干预,即面对幼儿的好奇心采取的简单粗暴的态度,他们过于看待权威与规则,把孩子的好奇心视为破坏行为。二是忽视,没有能够抓注这样一个教育契机,只是简单从行为习惯提出要求或者顺其自然。第三,积极支持,他们对孩子的好奇行为表现出理解与宽容,抓注这一教育契机,与儿童一起探索与讨论。我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家长不同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幼儿好奇心发展的水平。

三、促进幼儿好奇心发展的理论思考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有两种“矛盾”的趋势,其一为保守的趋势,由自我保护、自我积累等本能组成。这种趋势需要外界少量的鼓励或支持就可以维持和发展。其二是扩张的趋势,由好奇、探索和冒险的本能组成。也就是说,好奇、探索是人与生俱有的品质,这种品质也是个体的原生素质。婴儿一生下来就表现出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比如探究反射。虽然探究反射作为无条件反射是本能性的。但随着婴儿的身心不断发展,探究反射本身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好奇心在很大程度上都可视为探究反射在个体知识经验和心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和深化。

原生素质作为素质的一种,它表现为潜在素质或者潜能。这种潜在素质,一方面是个体内部蕴藏的有亿万年生命演化形成的极为丰富的肉体与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包括了人类千百万年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的历史积淀和结晶,它既是自然进化的结晶,也是社会文化的积淀。马克思称为“人自身在自然中的沉睡的潜能”。这种潜能如果不能在发展的最初时期得到开发就会逐渐萎缩乃至泯灭。

四、几种主要的教育策略

(一)好奇陷阱策略。

好奇陷阱是通过设置悬念,如不和诣性、矛盾性、新奇性、惊奇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使之超出幼儿预期,引发幼儿惊奇,由于能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幼儿保持一种对刺激物的注意与探索,使惊奇转化为兴趣情绪。如面对大镜子(平面镜与凹凸镜)、不锈钢汤勺、硬纸片、腊光纸等,提问幼儿:“哪些东西可以看到自己”“为什么照出的自己不一样”,幼儿产生惊叹,从而引发幼儿对镜像变化的兴趣,这主要从情绪角度出发,犹如“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意境”。

(二)心理匹配策略。

心理匹配策略主要指当前刺激(教学内容)与幼儿的认知结构(水平)相一致,从而使幼儿心理上感到满足其需要,由此激发幼儿求知的需要。罗杰斯在谈到意义学习时强调学习内容与儿童的个人需要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当学习内容与儿童个体的需要有关时,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即学习心向就能很好调动起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不一定符合儿童的学习需要,如你让幼儿到野外寻找自己喜欢的石头,可是许多孩子却发现石头底下的小虫更有意思,于是,关于石头采集活动难以开展下去了,你想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传导的,可是幼儿却对桌上小人感兴趣,你正在兴致勃勃讲述磁性火车的原理,小孩却拿着磁铁互相敲打。

教学内容与幼儿认知需要不匹配,从而导致教师向幼儿传递信息的单向性,没有引起幼儿的认知与情感共鸣。

(三)开启问题箱策略。

开启问题箱是通过创设问题氛围,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实验或头脑风暴等主动探索问题。我们知道,好问是幼儿的特点,也是幼儿好奇心的主要表现。一般来讲,幼儿提出的问题有年龄差异和水平差异,有的是为了了解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属性,如:“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有的幼儿在认识表面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为什么““怎么办?”“怎么会?”还有的幼儿会持续一段时间了解一类事物的特征与功能,提出一系列问题。

[1]杨丽珠,金芳,孙岩. 终身发展理念下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构建及教育促进实验[J]. 学前教育研究,2014,08:3-16.

[2]陈素园,王小丽. 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观察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02:46-50.

[3]刘云艳. 好奇心的实质与教师的支持性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2006,02:14-16.

[4]王娥蕊,杨丽珠. 促进幼儿自信心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研究[J]. 教育科学,2006,02:86-89.

[5]王英春. 幼儿教育“做中学”活动的发展适宜性目标——以“光”的活动为例[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57-59.

[6]杨丽珠,辛晓莲,胡金生. 促进幼儿同情心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05,05:20-22.

G612

:A

:1671-864X(2015)10-0052-02

猜你喜欢
个体幼儿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