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

2015-03-18 09:18匡中芹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评价高校教师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

匡中芹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质量办,辽宁大连116052)

摘要:教育信息化有利于转变高校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注重应用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研究,及信息化教师评价的内容、指标和效果,对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提出了建议等,以期对配套信息化教师考核体系的构建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校教师;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匡中芹,硕士,讲师,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7-0023-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helpful for transforming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ideas,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and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The article focus on the teachers' teaching evalu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discussed the contents and effect of teaching evaluati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一研究背景

“信息化”最早是从产业角度进行阐述和界定的,源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中国自90年代末开始,正式使用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具体来说,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1]

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措施,或在相关的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各种明确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逐步落实,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的项目逐渐落实,带动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以教师为中心、面对面、“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1]但目前来看,信息技术进课堂,更多的是技术手段进课堂,信息化中的“教育”属性还未配套,教育评价体系的更新能促进教育信息化内涵的真正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根据文献搜索,可以看到在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是从教育信息化的意义、现状、建设、发展、应用等宏观层面进行的研究,进入到我国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第五年,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研究要更具体、更细致、更接近应用领域,这样才能加快普及信息化教育。本文以教师教学评价为例探讨,考虑到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技术、资金、人力)不同,教师教学评价指标的侧重也应有所不同。

二教师教学评价内容

教育评价是指根据教育目标及有关标准,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的调查,以确定其价值和优缺点并据此调整有关活动。教育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学校评价等多个方面。[2]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3]

在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下,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教学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内容、态度、能力、手段和效果等,具体来说就是课堂上以教师的语言、教态、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为主。主要考察的是教师上课时语言是否清晰、讲授层次是否分明、教法是否得当、内容是否无误、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如何等;课下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是否布置作业、答疑是否及时、考试效果如何等,都侧重教师自身素养的考察。因为多数教学过程无法实时监控,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又多以结果评价为主,缺少过程性评价。

信息网络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基于网络的教学与传统教学在评价上应增加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评价比重,在课堂授课中教师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角色发生了转变,在“人—机、人—机—人”的交互模式下,对教师的评价也集中在师生交互程度、作业与答疑情况、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材料的提供和学生考试的情况等方面,在评价中可以方便地形成过程性评价,及时反馈并修正教与学的活动,在动态评价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

1.教学资源评价。

(1)使用信息技术的比重。信息化教学资源通常包括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等。目前各高校信息化程度不同,教师授课中教科书、辅导书、教学参考书、教学VCD、录音带、教学软件、网络课程、课件、资源库、题库、案例库等教学资源使用配比也各不相同。虽然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但是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它是衡量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一个显性指标。

(2)使用信息技术的质量。不管使用哪种信息化教学资源,都可以看成是对传统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和处理,它们也需要遵守思想性、教学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教学资源要蕴涵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时更新;要紧扣教学大纲、目的明确、能够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符合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上要符合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科学逻辑,不要存在科学性的错误;针对技术学科包含的教学信息要有必需达到技术要求;最好还要有些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2]信息化背景下知识更新较快,教学资源也要不断更新、补充。

2.教学过程评价。

(1)教学结构是否优化。解放初期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刺激——反应系统”的学习模型只强调学习的外显行为,“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教学结构非常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都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发挥。教育信息化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或指导)作用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完全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忽视教师(甚至教材)的作用,变成极端的建构主义,笔者认为以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混合型模式”非常符合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在信息化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交互性(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便于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要注意启迪诱导,通过情景创设、启发思考、实验仿真、案例分析等,启发、诱导、点拨学生;要注意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来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使其支持“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能够达到“学教并重”,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时机,最终把传统教学与信息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2)评价方法是否更新。传统的教学过程评价主要有测验、调查、观察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如契约评价、量规评价、电子学习档案、绩效评价、评估表、情景式评价等。这些方法都强调以学为主、具有可操作性、过程性、小组性、反思性,准确度高,结合了主观与客观评价,能增强教学过程评价的效度、信度和可用性。

3.教学效果评价。

(1)教学理念是否进步。传统教学模式下对教学效果的考察多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为指标,学生的满意度评价也以获得知识的多少和深浅为标准,外在表现就是纸质试卷得分的高低。但社会日渐复杂,教育要能够支持现代人如何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能力强调德育为基础——“学会共同生活”,重视能力的培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让学生学会认知。其中对于知识的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掌握认知的手段、方法,学会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基于网络资源和手段的信息化教育可以对学生的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合作精神等创造性思维培养提供有力支持。那么在教学效果评价中就要考察教师对学生以上四种能力的培养程度,考察教师是否在授课中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否转变了师生角色,是否通过创造和引导“协作式”“发现式”“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简单地说,即教学理念和行为上是否遵守了教育的最基本原则,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最终目的。

(2)教学方式是否改革。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延伸在不同高校的渗透,通过不同平台的教务、教学软件已经在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教与学的模式、作业和考试改革等各方面给传统教育带来了直接的改变,主流课堂教学的阵地却大多仍然是延续传统方式。随着大规模网络视频公开课、精品课和在线教育、培训的迅猛发展,教育资源的存储和获取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翻转课堂、维基解答、游戏教学等基于互联网思维开发出的学习方式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因为暂时的学历制度、用人制度的樊篱还没有打破,系统的网络课程资源还在构建,各院校开放和购买网络学习资源的气候还未形成,教育信息化在教师教学领域的应用还比较狭隘,多表现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视频资料的播放及授课过程中通过网络的即时搜索等,还未形成教育信息化的课程环境。但是在互联网思维和方法向传统产业发起冲锋和影响,并将获得政策助力的情况下,“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等也被提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也要顺势认真思考,教育工作方式和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都会因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倡导而不同,学校功能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将进一步成为必然。

(3)监控反馈是否及时。教育信息化的技术优势可以缩短评价的周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便于调整教与学的活动,通过借助一定的教学支撑平台、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开放匿名课堂或课后交互渠道,教师、学生、学校管理部门都能够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建议和解释,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结合,从静态向动态转化,从固定向随机转化,不仅能够简化评价周期和环节,还能实行动态调控,借助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客观还原教师的教学状态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并解决学校管理人员的评价滞后问题、节约人力成本。

(4)教学课堂是否开放。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上,还要注意学习者的心态(即情感与动机)变化。教育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养育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4]除了通过在教学资源上追求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还要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教学相长。这就要求教学评价也相应地要开放,不仅要运用分析的方法评价可量化和分解的因素,还要融合情感、个性、文化等人文价值因素,这也是终身教育对现代教学评价的要求。

(5)评价主体是否多元。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已经由单一的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说的算向兼顾学生评教、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的多元主体转变,但是笔者认为主体还可以更加多元,每个主体在实际评价中的比重还有待合理分配。不能忽略教师自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息化教育还可以把用人单位、社会的评价加进来。学生、同行、专家的评价不能只是参考,形式,过场,如果还是学校领导一句话定乾坤,就不能做到真正的多元化主体评价。定量的教学指标信息也可以同步录入评价系统,采用信息化技术分析,尽量数字化、科学化,避免人为干扰。在文化、发展、核心价值观等领域可采用定性评价,客观与主观结合,最终实现教师教学的模糊综合评价。

四教师教学评价的结果运用

通过理性与感性分析出来的教师教学评价结果还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特征、讲授学科的特点、入职长短、讲授科目的多少等因素,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为出发点,以教师的进步为导向,不能仅仅作为刺激薪酬、职称等物质待遇的杠杆。要引导教师把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并与本学科整合作为有趣的内在追求,不做抵触教育信息化的人,也不变成被信息技术工具异化的人,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素养。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降低工作动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就一定要处理好外加报酬与内感报酬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以及同学生、教师内心感受的关系,避免产生德西效应,使教师的教学动机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5]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被重新定位,他们作为导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这不但没有减轻他们的任务,反而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发展,教师要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并不断进步,达到学生和社会的期望,只有把发展和终身学习作为教师的心理诉求,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思维,才会在提升自我的同时,改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教学评价也可以仿照学生的电子学习档案进行记录,借助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档案管理,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跟踪和记录,借助计算机的智能性实现教师反馈的自适应,给教师以个性化的指导,让教师形成自我评价与反思的行为习惯,通过校方和社会不断提供教育信息化培训、学习,通过科学研究形成理论高度并指导实践应用。教师教学评价要注意保密性,注意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在教学评价的改革推广上可以先建试点,在尝试中不断修改,最终以点带线、由线及面扩大。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评价考核也要像信息技术中的协议、契约、合同一样逐渐制度化,使教师具有民主的申诉权利,可以与评价者在考核过程中平等对话,重塑教师对教学评价的信心和期望,维护教师教学评价考核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对优秀及良好的教师进行评优、晋级和薪资奖励,可以提供更高平台的经验交流和学习机会;对合格与不合格的教师可以提供继续学习的方向指导与反思,不断整改,充分发挥差异化评价的激励、导向、教育和发展功能,激发不同层次教师的潜能和创新能力。[6]

总之,教育信息化从提倡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对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到要求信息技术逐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已经进入到第二发展阶段,通过教育信息化来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正逐渐成为其追求的根本目标。教师教学评价的研究有利于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并促进教育改革。但是教无定法、学无定章,教学评价也不能单一化、模式化,要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调整与修正,走现代教学评价之路,共铸学习型、信息化、现代化社会。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EB/OL].http://baike.baidu.com.2015-05-07.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323,326.

[3]教学评价[EB/OL].http://baike.baidu.com.2015-05-07

[4]开放式教学. [EB/OL].http://zhidao.baidu.com.2015-05-11.

[5]德西效应. [EB/OL].http://baike.sogou.com.2015-05-11.

[6]段小磊.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7(2).

Teaching Evalu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Kuang Zhongqi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52, China)

Key words: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college teachers;teaching evaluation

Class No.:G645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教学评价高校教师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