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

2015-03-18 11:43刘同政普晓燕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重塑武术

□ 刘同政 普晓燕(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

□ 刘同政 普晓燕(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在体育全球化的影响下,学校武术教学主要是以竞技武术作为教学内容。然而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对武术的传播和继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在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被弱化,使武术的传承面临严重的危机。为了重塑好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就必须树立好把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理念,传统武术作为教学内容,同时把身体感悟作为教学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教育学和文化学两方面对武术教学文化教育性缺失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重塑。

武术教学 文化教育性 缺失

引言

学校武术教学为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武术向体育化、普及化和大众化方向发展。近年来,武术一直被当成是一个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具备运动和健身的价值,被充分挖掘出来。但是武术的文化传承越来越被忽视了。与西方竞技相比,中华武术处于劣势,所以目前的武术教学主要任务是把发扬并传承武术文化技艺。文化教育性缺失和“人”的缺席成为武术教学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在武术教学中使“人”回归,让其体验武术文化以及学习武术技能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精神,进而让教育者实现自身价值以及人生的意义,有利于人全面发展,对彰显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校武术教学在体育课程下的生存境况

武术教育持续时间将近一个世纪,为武术的发展与继承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武术向体育化、普及化与大众化方向发展。然而,近年来我们一直把武术教学当作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仅仅只是发掘武术健身、运动方面的体育价值,却忽视了武术文化技艺传承的特点,导致武术与球类、田径等体育运动项目中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目前武术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武术文化技艺传承。

1.1、教学与教育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极大的关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然而,近年来却似乎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最主要原因是对教育的概念模糊,不知道教育是什么,以及教育的目的,什么是好的教育。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影响着教育的全局,同时也是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的现代教育建立起来,其核心是什么,科学教育,就是要求学生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和综合技术,然后在实践和动手能力上进行培训。从根本上说,中国现代化教育实质上就是不断学习西方文化,从而取代东方文化的过程,也就是向西方学习。因此,现代教育发展中,都是强调发展自然科学教育,忽视人文科学教育以及社会科学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及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尤为薄弱。教育的迷失最终还是归回“原点”,从教育的原点出发,推动我国教育改革。

1.2、武术教学在体育课程下的境况

诞生在这片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华武术,一直体现中国文化的教育性。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的教育思想,习武之人一直把人的品德放在首要位置。然而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对教育认识不断深入 ,人们在体育思想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健康第一”。然而武术作为教育的其中之一,虽然具有健身价值,起着强身健体的作用。但是,中国武术的理念始终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武术的理论基础。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目前已很难得到学生认同。中国武术是一门需要缓慢的、用身体去感悟的过程,与西方快捷简单的体育运动项目比较,显得格格不入。有着丰富文化思想的武术,在体育范畴下武术成为追求健康的运动项目,武术不得不被迫适应体育运动的要求。武术的文化价值已经被娱乐价值、表演价值以及健身价值所取代,并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不断地改变原有的面貌,逐步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重要特征;观念上开始向娱乐化、表演化等方向发展,逐步与西方教育思想接轨,这就使武术在体育教学中处于尴尬的境地。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程下的武术使武术变得简单,使武术原来传统、远离文化,使武术异化。学校武术教学偏离了武术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导致武术教学的文化教育性面临严重的缺失问题。

2、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2.1、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被西方体育思想侵蚀

1915年武术被引入学校教育后,主要采用兵式体操的方法进行武术教学,且军事化兵操教学痕迹十分明显。随着人们思想意识不断提高,对体育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人们开始反对兵操武术教学方式。在这种趋势下,西方体育教育思想开始融入到国内的学校体育中,如西方的球类和田径等体育教学内容,武术作为体育其中之一,也是随之被引入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等机械教学模式中。在教学内容,武术教学被分成侧重套路和散打两方面,由于套路失去了武术传统文化的技击价值,已被视为“武术体操”;而散打实质上就是学习西方拳击,强调身体的碰撞,完全没有体现出武术的传统文化。被严重弱化的文化教育性使原本具有文化内涵的中华武术仅仅只剩下娱乐表演、强化健体的功能,成为一项简单的肢体体育运动。

2.2、西方教育理念异化了武术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性

中国武术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及不断完善,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然而在西方教育理念冲击下,学校的武术体育课都是在西方体育思想指导下,采用西方体育教学方式,对武术进行教学。由于西方教育基础都是建立在解剖学和运动学上,中国武术受次影响,对武术的教学局限在力量和动作上,完全没有把武术“意”“神”等内外兼修传统融入其中,目前,武术教学在思想上被西方教育理念异化得越来越严重。

3、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重塑

通过对武术教学的文化教育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东西方在思想和文化上的差距,导致国内外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发生转变,为了发扬和继承传统武术文化,就必须重塑武术教学的文化教育性。

3.1、把传承武术文化作为武术教学理念

重塑武术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好武术教学的理念,即传承武术文化。将传统武术理论引入到武术教学内容中,同时开设关于武术礼仪及武术文化内涵等课程,让学生体验“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等传统武术文化思想,便于扭转学生对中华武术错误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实现武术塑造高尚的人格及道德化教育的功能。

3.2、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武术

与其他国家武器相比,武术最大的特征就是多样性,不仅拥有多种多样的流派及武术拳种,而且这些流派和拳种成为传统武术的载体。然而各校目前进行武术教学都是采用专业体校的教学模式,即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套路,把竞技作为武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有效的传统武术资源得不到利用,进而失去武术教育的文化内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各校采取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身拳种作为教学内容,从而使武术变得丰富多彩以及多样化。

3.3、把身体感悟作为武术教学途径

传统武术文化注重的是对自身的感悟,相对而言,掌握外在和简单的是武术的动作,而内在和复杂的缺失对身体的感悟,它是培养武术内在精神的重要途径,决定着武术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当前浮躁的社会中,很多人没有足够的耐心,采用身体感悟方式来学习武术,而学校武术教学对身体感悟重视程度非常低,基本上在学校中看不到把身体感悟作为武术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为了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使武术从“武术体操”和竞技运动中回归,发挥武术自身的作用,就必须注重身体的感悟,只有让学生切身领悟武术动作、对内在进行修炼以及学习武术礼仪等,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的境界。才会体会到武术的博大精深。

4、结束语

21世纪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国内外的重视,在当今社会中武术所蕴含的文化教育性散发耀眼的光芒。因此,学校武术教育成为发扬、继承武术的阵地。一些专家认为,目前的学校武术教育应该与体育学脱离,从文化传承上,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武术,从而拯救将要失去的文化遗产。重视武术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性,把传统武术作为教学内容,传承传统文化作为武术教学理念,将武术礼仪贯穿其中,是避免学校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缺失的主要措施。

[1]李文厚.浅析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J].体育时空,2014,(19).

[2]冯尚贵.浅论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0).

[3]窦毅,王建军.鞍山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及对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6).

[4]王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3).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重塑武术
重塑未来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李沧:再造与重塑
武术
重塑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