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

2015-03-18 11:43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1743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体育

□贺 刚(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43)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

□贺 刚(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43)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渗透越来越凸显出深刻的作用。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行为和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高的关联。利用心理健康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品味、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同时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 高校体育 互动模式

前言

自本世纪初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心理健康的探讨,也从专业知识学科领域研究逐渐渗透到大中小学普通教育单学科运用上来,使得心理健康与其他课程多视角、多层次的互动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高校体育课程是以“健康第一”为教学的指导思想的教育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品位,激发大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引导大学生个性化体育发展,培养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思想品质良好、道德高尚、身体健康有益于社会的人才。目前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教育者逐渐开始重视大学生自身潜在资源的开发,在实施体育教学目标课程的时候,也把教育目标放在了大学生自身积极因素调动方面。强调以人自身固有良好的积极心态,充分认识学生自身的潜在积极性,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内在的积极力量和潜在的优秀品质,最终实现体育教学和谐发展的目的。将心理健康与高校体育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研究两者相互的关系,能有效的推动高校体育课改革的持续发展。

1、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1.1、学科化、概念化、成人化问题依然存在

高校体育课程目前存在 “学科化”、“概念化”、“成人化”的问题。高校体育由于只是围绕的基本体育教学目标而实施,老师体育授课内容也只是常规体育项目之间的切换。即使开展一些蕴意较深的体育活动项目,也对项目发展历史、发展意义不做探究和探讨,使得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理解只是在形式上的释义。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谈及体育活动所延伸的社会实践意义,不例举体育活动对社会的功用,忽视生活关切、情感体验,封闭了学生内心原本具有的积极心态和自主创新思维。造成了学生知行脱节、知情分离现象,使得有健康缺文明、有身体缺教养、有理论缺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

1.2、体育课程实践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难、评价难

体育课是对高校学生实施体育教育的主渠道,不仅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品位、激发自觉锻炼的兴趣、引导其个性化体育发展、培养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手段,也是学生了解世界、认知世界、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要的窗口;随着当今世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新经济形式、异域文化色彩、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观念、国内外局势等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高校学生不再满足于体育课堂上单纯的项目教学和随意活动,而是朝着自我意识发展、个性的张扬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方向发展;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在体育课程上,也进行了形式多样、途径多种的探索和实务教学手段,查找出很多差异和问题,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和经验;但是总体而言,体育课教育的效果还不尽人意,突出就体现在体育的实效性上还缺乏统一的认识。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很难以把这些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测量的,以传统考试的形式只是评估了学生在考场特定场景中身体的素质,无法考察在现实生活中其他实践的能力。

2、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探讨

2.1、心理健康效益与高校体育课程的关系

心理健康相关领域的研究涉及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与认知、学习与情绪、学习与个体差异提出系统的主张。以往的教育理论都是在主客体之间形成的“主仆关系”框架中来诠释教育目的和意义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体育课程总是与实践观密切相连紧密相关的。从认识论和教育的实质上说,学生不是教师改造的客体对象,是一个单独的主体,主体只能靠自己通过实践的能动性去发展。由此利用心理健康可以将有效教学相关理论贯彻于体育课程当中,使得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实施,以保证主体性的彻底发挥,这样才能满足体育的意义。同时借助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研究在统计图表、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抽样原理等诸多方面提出系统主张,对高校体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证性。

2.2、心理健康效益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影响

心理学上认为,人格是指个人生活旨趣、认知方式和能力、情绪特征、态度倾向等心理特征所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在正确的环境因素下,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而对其健康的人格起着促进推动作用。体育课程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心理健康与课堂教学的互动研究等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都为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的互动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路径上的参考。借助心理健康与高校体育课程核心价值以及培养目标之间相互的能动作用,我们可以有效的将心理健康和高校体育课程相互融合和彼此渗透,把具有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的内容设定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中,利用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于体育课内容的理解,从而达成体育课教学的目标,完成教学的任务。同时也应当采取心理健康当中所涉及的测评方式和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效果进行测评和统计,改变传统仅仅依靠考分来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使得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

2.3、心理健康效益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指导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发展时期,不免有很多负面思想的潮流侵蚀着学生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一方面需要“正能量”来维持正常的发展。由此在教育学生时不仅要将文化知识传授给他们,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状况。在面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时,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引导,要以积极和感化的方式获取学生思想的转变。在实际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用真实生动丰富的内容来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的思维,用积极情绪、积极人格、自我效能方式引导学生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参与,以此来提升体育教学的目的和质量以及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可采取调动积极性较强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方式进行,基于心理健康的平台,加大体育教育对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知识渗透。利用心理健康积极效益引导学生对正确健康观、人生观、追求观、金钱观,能够通过正常行为、合理途经表达自己内心的诉求,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关系,维护其积极人格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实际教学中,借助有着积极性、激励性的体育比赛以及体育竞技中的拼搏精神、顽强精神、坚持精神等激发学生人固有的积极潜力,将其最大限度地调动。

3、结语

激发大学生的内在积极力量和潜在优秀品质,是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互动的主要主张;达到最终实现大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的。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当中,将心理健康渗透到课堂教学理论阐述和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能够有效实现学生适应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增强社会的能力、对生活热爱的感受、对美的追求和对创造性的渴望,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苏小波.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姚安全.大学生体育锻炼、乐观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体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