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5-03-18 19:18
河北农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瘟病病株生姜

卢 英

近年来,我市生姜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但据笔者调查,姜瘟病在我市生姜种植区普遍发生,发病地块轻者减产10%—20%,重者可达50%以上,尤其是雨水较多的年份,对生姜危害更加严重,给种姜农户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威胁着我市生姜的生产和发展。

一、症状

姜瘟病即姜腐烂病、姜青枯病,植株受病菌侵染后,叶片最初表现为下垂无光泽,后由下而上变为枯黄色,叶缘卷缩最终枯死;茎部受害,先是基部呈水浸状,然后变黄,待叶片全部凋萎枯死后,从茎基部折断倒伏;根茎发病先出现水浸状,而后逐渐变软腐烂,挤压病部有污白色汁液流出,散发臭味。

二、病原

姜瘟病是一种因细菌侵染而引起的病害,其病原菌为青枯假单孢杆菌。极生鞭毛1—4根。这种病菌不仅侵染生姜,亦侵害番茄、茄子、辣椒、洋芋、烟草等茄科作物。

三、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在根茎和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2年以上。病菌多从茎部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在田间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传播:

1、种姜传播。带菌种姜是主要初浸染源,并可借助姜种调运作远距离传播。用带菌种姜播种,长出的植株很容易发病。

2、土壤传播。发病的姜田因病株残体遗落在地里,致使土壤带菌。如果重茬连作,往往引起发病。所以,带菌土壤是姜瘟病的重要浸染源。有些老姜区,年年病茬地连作,病菌量年年积累增加,以致造成病害逐年加重。

3、肥料传播。若用病株残体或带菌土壤沤制圈肥作为基肥施入姜田,病菌会随之传入,从而引起发病。

4、灌溉水传播。灌溉水和雨水也是病菌传播的媒介,尤其在发病盛期,若水源被污染,带菌的水浇到地里,病菌随水也流,引起病害,严重时导致病菌四处扩散,使病害迅速蔓延。

四、发病规律

姜瘟病为一种细菌性病害,姜瘟病的发生与蔓延受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姜瘟病病原菌存活的温度为5—40℃,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4—31℃,温度达52℃10分钟可使病菌致死。在适宜温度范围内,一般温度越高,潜育期和病程越短,病害蔓延越快,尤其是高温多雨天气,病菌大量繁殖并随水扩散,造成多次再浸染,可在较短时间内引起大量植株发病,造成大面积流行成灾。

病害发生的轻重与雨季的早晚和降雨量多少也有关系,雨季早,中心病株出现早,再浸染机会多,发病早而重,降雨量大,为病菌的繁殖浸染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发病的季节若遇高温多雨,则发病重;若遇气温较低,雨水较少,则发病较轻。

姜瘟病的轻重还与土壤质地有关。一般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田块种植生姜,发病较轻,而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黏质土,田间容易积水,则发病较重。

姜瘟病对环境适应性强,病害流行期长,危害严重。在我市的生姜种植区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9月份发病最盛,10月份病害基本停止发生。

五、防治措施

姜瘟病的发病期长、传播途径多,可多次侵染,防治较为困难,目前尚无理想的杀菌剂,亦没有发现抗病的生姜品种,因而在栽培上应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以切断传播途径,尽可能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及蔓延。根据其发病特点,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1、轮作换茬。轮作换茬是切断土壤传播病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已发病地块,间隔3年以上才可种姜。种植生姜的前茬最好选用新茬或种植粮食作物的地块,菜园地以葱蒜茬较好,种过茄科作物并发生过青枯病的地块不宜种姜。实践证明,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并使用无病姜种,结合精细管理,对控制姜瘟病的发生有显著效果。

2、严格选种。收获前,在无病姜田里严格选种,选长势强,分枝多,无病害症状的健壮植株,单独收获和贮藏;第二年催芽前再选颜色黄白,表皮光滑,无病害表现的肥大姜块做姜种,避免姜种带菌传播病害。

3、选地和整地。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沙壤地块。整地时高垄深沟,注意清沟排渍,姜沟不宜过长,以防排水不畅,姜田还应设排水沟,防止雨季田间积水。

4、合理施肥。姜田所用肥料应保证无病菌,因此,切不可用病株残体或带菌土壤沤肥,要施充分腐熟后的有机肥,提倡增施生物菌肥。

5、合理灌溉。姜田最好用井水灌溉,并注意防止污染,严禁将病株扔入水渠或井内。在发病季节,不可大水灌溉,若在田间发现有病植株,应及时铲除,然后将病株四周0.5米以内的健株一并去除,并挖去带菌土壤。在病穴内及四周撒上消石灰,每穴施消石灰1公斤,然后用无菌土掩埋,并及时改变浇水渠道。这样可有效地防止病害继续蔓延。

6、药剂防治

(1)掰姜前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或闷种6小时或1:1:100的波尔多液浸种 20分钟,或用72%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48小时,或铜大师、可杀得800倍药液浸种6小时,掰姜后用康地雷得(多粘类芽孢杆菌细粒剂)300倍液浸种后将掰口蘸新鲜、清洁的草木灰后播种。

(2)始发病时拔除病株,及时用克菌康、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龙克菌悬浮剂、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86.2%铜大师可湿性粉剂、2%宁南霉素水剂、50%杀菌王可溶性粉剂等药液灌根,每穴0.5—1公斤。

(3)在发病初期用生物制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株灌0.5千克,连续灌3—5次,大雨过后最好补灌1次。此外还可选用20%噻森铜悬浮剂300—5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首次灌药应在发病前10天,以后隔10天一次,共灌4—5次。在灌根的同时,也要进行适量的叶面喷施。

(4)种姜收获后先晒几天,促使伤口愈合,剔除病姜,窑温保持在12—15℃。

猜你喜欢
瘟病病株生姜
姜瘟病有效防治方法
科学家开发出麦瘟病田间快速检测新方法
夏吃生姜益健康
姜瘟病的发生与降雨关系的研究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地龙生姜平喘
生姜拌醋治腿关节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