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招生改革与大学转型策略探索

2015-03-18 23:44□尹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入学考试统一考试

□尹 飞

大学是时代的影子,时代精神决定了大学转型。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时代的转型也意味着大学的转型势在必行。无论是大学的选拔方法、培养模式,还是学科构成,都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学生作为高校培养主体,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的发展基准。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最重要的基本职能之一,招生改革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主体的变化,大学转型的进程与招生制度改革的关联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高考改革的历史

(一)最初的中国高考。提及高校选拔方式,“高考”仍然是当今社会最为熟知的高校招生选拔方式。我国将高考列为定制是在1952年,在建国初期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制度,有效地解决了高校生源不足、学生赴考困难等现实问题;同时,节省了相当可观的一部分人力、财力成本,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上为新中国建设急需的领域培养了一定的有用之才。也正因此,1977年底“文革”结束,社会恢复常态之后,最高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决定立即恢复高考,为的正是弥补十年动乱,对中国社会高等教育领域造成的损失、以及中国高等知识人才的断层。直到1985年,高考及高校采用的是“统考、统分”的方式,这一制度既为人才选拔提供了客观公正标准。同时又利于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也为不同社会成员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这既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产物,也是由于人均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高校只能采用严格统一的选拔制度,而计划经济的体制又为统一分配提供了制度保障。从时代的角度看。这种大一统的筛选拔度使教育系统内部形成了有序结构,促进了社会的有序进化。

(二)大学的扩招。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平均知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民众对教育对知识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采取国家计划招生、单位委托培养和定向招生及招收部分自费生的“双轨”办法。这一举措为解决高校经费不足、为更多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学子上大学提供了新的途径,但不久新问题又凸显出来。在“双轨制”实施的不到10年时间里,部分高校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困难,盲目扩大定向、委培、自费生的招生指标,甚至滋生了少数腐败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招生工作的公平与公正。针对这一情况,1993年国家教委《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高等学校收费改革,逐步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实行两种计划形式“并轨”改革。在这一制度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1999年教育部在高考科目设置、高考内容、考试形式、录取手段等方面全面推进改革。之后十余年继续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中包括:招生规模急剧扩大;虽然名义上仍然是全国统考,但多数省份开始自行命题而不再使用全国统一试卷;高考的形式和内容发生较大变化,一些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尝试、开始探索多元化的选拔方式。同时,出现了名目繁多的高考加分、推荐保送等制度。尽管存在一定的负面舆论,但民众仍在很大程度上继续保持对高考公平性的信仰,对一流大学的崇敬向往有增无减。

(三)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随着国家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普通民众知识水平、受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高度统一的考试结合少数多元化选拔的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下社会对于个性化教育、多元化选拔方式的要求。2001年江苏省率先进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至2015年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的学院已达93 所。自主招生人数不得超过当年招生计划的5%。十多年间,自主招生也经历了高校独立选拔、名校联盟、统一报名,集中时间段考试的变迁。大学自主招生已俨然变成了高等教育招生领域改革的标杆。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对考试形式、内容,招生计划等有了进一步的部署,国家教育改革已经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进入新的时期。

二、发达国家高校选拔制度纵览

(一)统一入学考试的坚持。学者们分析发现:一是入学考试是否统一与经济体制无明确关联,无论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统一入学考试均被各国广泛采用,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统一入学考试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二是与我国一年一次,“一考定终身”的统一入学考试不同的是,一些国家的入学考试强调统一,但不是惟一。“统一”的考试是为不同的中学生相同的衡量标准,统一考试有助于提高高校选拔新生的合理性、公平性。与此同时,入学考试形式并不“唯一”,学生对考试有充分的选择权。美国的统一考试有:SAT、ACT 两种,但是它们由民间机构组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仅作监管和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任一考试即可。考试也非一年一次,而是一年5~7 次,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德、法、英三国中学考试科目则较多,考试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考试,考试科目则因专业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二)分类招生制度。目前,多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均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有的甚至达到了普及化。但是,他们的名校、老牌牛校的入学选拔依然十分严格,且选拔方式上有较大的相似性。此类大学均强调考查学生在学业水平、兴趣爱好、潜在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考查较为全面,并根据各方面表现综合衡量和选拔。但是发达国家的高校,不仅接收高中毕业生,对于未获得高中毕业证书的人也有相应的选拔渠道,其基本思路就是分类招生。在大众化阶段如何保障入学公平,为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普遍面临的挑战。而分类招生制度则主要体现多途径入学、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特点,对保障入学公平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发达国家招生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必须坚持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强化对核心学科的统考。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于纠正偏科、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可以借鉴德、法、日等国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在笔试之外,有选择性地采取面试、设计表达、操作实践、观察陈述等多种考试形式。在保证考试科学性的前提下,将测试成绩按等级计算,同时将对应等级与高校层次相关联。

(二)改革高考组织形式,提高社会化水平考试成绩的比重。多数发达国家的入学考试多由民间考试机构具体组织实施,而中国现行高考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其下属省级考试中心组织实施,面对新的改革要求,可考虑引进社会资源,在主管部门统一协调监管下,进行考试机构的运营,从而节约改革的成本,同时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机构运营的效率,目前浙江、上海两地英语考试已经试点进行一年两考。

(三)自主招生制度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虽然招生规模仅占高校招生规模的5%,但是关注度已成为仅次于高考录取的高校招生行为,政策、形式、内容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成为高校招生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自主招生生源与招生专业、考试时间、考试形式等都有着莫大的关系。目前,自主招生仍然是多途径、个性化招生制度的集中体现。未来自主招生制度应该与高考一同成为学生评价的因素,应将高考成绩与自主招生考试相结合,形成一套较为客观的综合评价机制。

(四)实施高等院校分类招生考试,强调对学生潜能、特长的倾向测试。学生层面,要求学生对自身学业水平、兴趣能力有准确的认知,选择对应的高校及考试形式,以获得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高校层面,国家“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政策指向,要求各层次高校首先要明确学校的定位,优势学科专业、品牌专业的建设要结合高校传统同时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空间。高校大体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等几类,不同类型的高校在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形式上应当有所区别。在采用全国统考成绩为基准的前提下,可考虑通过加试科目来检测学生特长,既有利于高校选拔到合适的生源,也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校和专业提供参照。

在国家倡导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高等院校综合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社会大环境下,高校一方面在学科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努力打造自身的特色,另一方面,招生制度也必然体现高校对于学校生的要求及期待。为充分实现高校转型预期,招生制度改革必然是在坚持统考、综合评价、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等几个维度中寻找贴合自身特点的策略。

[1]王建华.我们时代的大学专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蒋凤英.我国现行高校招生考试体制与模式利弊分析[J].民族论坛,2007

[3]江兰.高校招生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0

[4]谈松华等.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国际比较研究[A].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续)[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曾本友.中国高考制度变革的历史反思与未来走向[J].高招研究,2010

猜你喜欢
入学考试统一考试
出生率下降 日本中学出新招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入学祈祷(环球360°)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入学考试——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四)
日本加强大学入学制度改革 注重学生的可塑性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