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缺少什么

2015-03-18 15:42姚树洁
商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强国制造业产品

姚树洁

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但是,中国的跨国公司制造出的、能够让全球消费者为之疯狂的品牌,却一个也没有。

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思想,不是否定中国制造业过去所取得的成就,而是认真对待在“新常态”下,强调制造业在中国经济的基础作用前提下,认真思考新的发展路径,认真谋划如何从一个制造大国向一个制造强国的转变。

2007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发达国家纷纷抛出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国家战略。这些国家对制造业的重视,给“中国制造”带来无形压力。

而东盟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南亚的发展和拉丁美洲的再度崛起,也正在不断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被夹在制造业价值链条中间的中国,需要绝地逢生,需要提升其整体技术水平和每单位产品的价值含量,需要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只有创新,才能打造自主品牌,才能抢夺世界市场的价值高地。

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但是,中国的跨国公司制造出的、能够让全球消费者为之疯狂的品牌,却一个也没有。

韩国的现代、三星、LG、KIA,经过50年的努力,现在有的产品已经超过日本品牌。德国制造业的质量和价值创造能力,世界无敌。日本的电子产品,依然不衰,日本的汽车,傲视中高端市场。瑞士的手表、精密仪器、制药、金融服务质量之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之匹敌,这个人口不到900万的欧洲小国,生态环境美丽无比,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

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向一个制造强国转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国家工程。除了国家要有清晰的战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整套体制机制,无数的高端人才,才能成就这项工程。

创新机制的建立,需要国有、私营两大部门的全面开放和竞争。体制上,必须结合国有、私有两个部门的优势,排除体制机制干扰,让市场有序、有效地配置资源。政府如何通过金融和社会服务,帮助企业整合资源,促进科技创新和产权保护,锁定规模大、影响大的战略性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生产,都是亟待解决的宏观决策问题。

企业必须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以最大的能力和耐心去满足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求价格优势,而忽略质量和产品安全的忧患问题。

中国的消费者到日本买马桶盖、品牌服装和鞋帽。他们没有想到,这些马桶盖、服装和鞋帽,大多在浙江等沿海地区制造。

中国的企业,本来就有制造这些产品的能力,而且成本是最终卖价的10%左右。

中国所缺的,不是制造能力,而是品牌设计能力和市场的信誉。

如果自己能够设计,能够树立起质量的保障体系,中国的产品完全可以做到世界一流。政府监管不到位,不得力,往往使少数假冒伪劣企业的产品充斥市场,使那些有能力、守本分的企业不知所措,最后,还是“同流合污”,也制造低质产品,给“中国制造”打下“低俗、靠不住”的深深烙印。

不过,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喜人的发展。例如,高铁、核电、建筑工程、材料和互联网等方面,已经领先世界。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国外开工,或已经签订协议的铁路工程已经有1万公里,投资总额3万亿人民币。

这是非常可观的规模。中国的建筑材料,已经被广泛地利用到国外的建筑中。

例如,我在伦敦看到一个住宅小区,其建筑材料就是从中国进口的,不仅质量高,而且由于标准化生产,可以大大加快建筑速度,这一点已经超过了英国,是了不起的事情。

重庆市在石墨烯的制造方面,也迈开了可喜的一步。2014年生产100万平方米石墨烯,产值50亿人民币。中国首次用石墨烯作为材料生产的3万部手机,就在重庆。每部手机售价不到2500元,其电池的寿命比普通电池寿命高数倍。

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虽然是很艰难的事,但是,中国已经具备了成功的条件。

中国转型的最大障碍就是政府人员的执政能力还有待提高;一些企业的“不守信”和“急功近利”,需要时间和竞争来净化;个人的社会责任也有待提高。

政府、企业、个人的全面升华,是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先决条件,有了这个先决条件,创新将成为必然,中国产品走出去占领世界高端市场,也将是一种必然。

猜你喜欢
强国制造业产品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强国有我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新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