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2015-03-19 14:00袁爱平唐一韬陈为满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实训核心院校

袁爱平 唐一韬 陈为满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袁爱平 唐一韬 陈为满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文中分析了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概念与特征,探讨了专业群建设的思路,提出了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新的行业、工种和岗位群不断涌现,而高职教育十多年的发展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专业概念,造成了专业建设机制的僵化,大大降低了专业自身的发展和再生能力,职业岗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匹配矛盾逐渐加剧,削弱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社会认可度,制约了高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突破困境,国家启动了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明确指出:中央在100所示范院校中,选择500个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形成以500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自此以后,专业群建设的改革与实践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概念与特征

高职院校专业群是指围绕某一行业背景和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按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1]。专业群代表着高职专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群内各专业具有共同的行业背景和服务领域。专业群是围绕某个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而设置的一类专业,群内各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面向的岗位具有共同的行业背景和服务领域。

2、重点建设专业具有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等专业建设特征。

3、群内各专业具有共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条件。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技术基础、行业背景、服务领域相近或相同,群内各专业具有共同的基础课程和平台课程,学生需掌握相同的职业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技术,因此具有共同的课程内容、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等。

二、专业群建设的思路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发挥集群效益;推进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发挥优势核心专业引领作用,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提高高职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从这一目标出发,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思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着眼于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专业群建设不能脱离学校所处的内部和外部实际环境。高职院校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地理位置和自身办学条件,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己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依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与行业特色,本着同一区域院校间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差别化竞争的理念,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

2、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发挥集群效益。专业群建设是以实现人、财、物的统筹为核心,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活动。因此,在专业群建设中,各高职院校可从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出发,依托优势资源,进行校内外资源整合,使资源利用率实现最大化,充分发挥专业群的集群效应。

3、培育与形成特色品牌,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在专业群建设中,各高职院校实行柔性的课程组织和富有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办出学校的特色,形成品牌。专业群建设强调以重点专业为核心进行专业群建设,这些重点专业基本都是各个院校长期发展中办学实力、行业背景、发展潜力等综合优势突出的专业,这些专业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成果,能够辐射带动群内专业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从而促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由于专业群中各专业目标相对一致,实训投入相对集中,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起各个方面优势,形成合力,创出特色和品牌,提升学院的知名度。特色和品牌是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三、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项目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单一的专业改革或专业建设项目,它实际上是一项综合性的发展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的内容包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与社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办学能力的实际情况,确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要尊重学生未来发展的选择。培养的学生既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通过完善校企双赢互动的机制建设、教学管理的配套改革,深化“全程、开放”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探索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与创新举措。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共性与差异性,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全面推进工学结合,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工作[2],统筹规划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资源建设与配置等。

3、重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群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行业背景和服务领域,明确各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其它专业的共性与差异性,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以体现专业群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和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按照由易到难、分级别开发的原则,进行核心课程群的整体设计。通过“底层的专业平台课程共享、中层的专业模块课程分立、高层的拓展课程互选”,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方面的集群优势。

4、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高效团队合作机制

专业群的建设需要有“双师型”教师团队作支撑。为促进“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形成,可尝试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着重从教学水平、技术水平、组织能力和企业背景等方面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选拔。为了强化教师培养工作,确保教师下企业实践取得实效,可以采用轮流选派的方式,专业群教师轮流进入企业进行锻炼,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互动,学习企业新的实用技术,紧跟行业发展的动态,参与校企研发项目,探索行业前沿技术,提升科研水平,反哺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双师素质的持续提高[4]。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注重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才来校授课和开展实训,形成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校企混编团队,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工作。

5、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作为教学资源对专业群建设起着保障作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面向专业群的实训基地是专业群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3]。高职院校应依据专业群建设目标,重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训基地符合专业群各专业的职业功能定位,服务于专业群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整合优化资源,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为此,高职院校要坚持“市场主导、学校为主、企业参与”的原则,坚持走产学结合、突出技能培养和应用的办学路径,依托企业,贴近需求,按照“三中心、一平台”(即实践教学中心、企业职工培训中心、技术研发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平台)的功能定位来共建共享教学实训基地,凸显基地的共享性和生产性。

6、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在现代发达信息网络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成熟的技术,建立专业群教学资源共享库。专业群教学课程资源可由专业群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和讨论、共同研制开发,同时满足师生、员工的网络培训和学习,加快知识的传播、提高和利用率。专业群教学资源共享库为教师知识共享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经济等多方面限制,实现知识共享。

[1]钱红,张庆堂.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15,(1):139-141.

[2]祝士明,吴文婕.五个对接: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4,(27):10-13.

[3]强伟纲.专业群视角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4,(5):149-150.

[4]马梅,王斌.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建设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4,(1):96-97.

G710

A

1671-5136(2015)03-0114-02

2015-09-12

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C0062)。

袁爱平(1975-),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路、知识工程。

猜你喜欢
实训核心院校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