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历程研究

2015-03-19 17:55陈丽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国外经验发展状况双师型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历程研究

陈丽

摘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对国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和国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历程的研究,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国外经验;发展状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科技、工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这些领域的人才也逐渐出现了多样化的要求,尤其需要应用型技术人才,他们既要有理论基础又要有实践经验,这就为高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重要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因此,国家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根据文献,[1]可将“双师型”教师定义为,具备基本的教育和职业工作素质,精通特定专业工艺原理并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胜任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学习者任务的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者。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其发展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价值。

一、 国外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培养模式

根据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数据可知,现有99个国家和地区已开设具备专科一级教育水平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在发达国家如美国,40%以上的在校生就读于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内核的社区学院,日本有60%以上的学生升入有高等职业教育内核的技术学院,此外,在澳大利亚及中国香港地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国外,虽然没有“双师型”教师这一称谓,但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重点是在专业实践经历、能力及理论知识和执教能力等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有德国、美国。

1.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模式下的教师队伍建设。从1987年德国形成“双元制”[3]高职教育至今,其高职教育体系为德国培养了许多具备高素质、高应用技能的劳动者。德国“双元制”的本质是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分工合作,以企业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为主的应用技术教育模式。其理论部分的学习在高职院校完成,然后由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训,可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德国,对高职学生的培养除了必要的设施、经费以及校企合作外,主要取决于具有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其中比例最大的为实训教师,他们既有实践经验,又具备一线工作技术,还有职业教学理论,其必备的能力和责任与我国的“双师型”教师十分类似。若想成为这样的实训教师,一是要通过相关的专业考试;二是参加实训员培训班。要想在德国成为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这两步程序缺一不可。此外,德国非常注重实训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年限,因此其教师队伍是一支高质量的育人团队。

2.美国社区学院教育模式下的教师队伍建设。美国的社区学院类似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意在通过开设社区学院培养具备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其经费充足,社区学院是全球有名的真刀真枪实训,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具有实践经验,其实验设备等往往与大企业同步,甚至比其更先进,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上岗,受到企业的欢迎。

在美国社区学院执教的教师需要获得硕士学位,具有实际经验,而其中的实训教师,则通常聘请与专业相对应的行业专家来担任,这就使得实训课更加具有实践意义,学生可以向更具备专业技能的教师学习,进而获得相应的操作技能。

从以上两个国家的高职类学校教师结构可以看出,教师的行业经验和在职培训是培养优秀实训教师的重要方法,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历练,才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国外经验还强调了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如果只通过学校单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很难达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才可以真正提高他们的实训技能。国外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的培养模式,为我国“双师型”教师发展提供了成熟经验。

二、 国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历程

我国高职院校较国外起步较晚,在其发展初期已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王义澄先生在文献[4]中提出了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即应该参与学生的实习、承担技术项目、参与科研工作和到工厂实习这四个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主题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分为适应摸索阶段、稳定改革阶段和内涵发展阶段。

1.适应摸索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职院校开始了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摸索。该阶段因我国的特殊情况,师资水平普遍较低。为了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政府有关部门抽调了各行业符合教学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担当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其理论深度和执教能力不一定足够,但仍可满足当时的教学需求。随后,国家于1985年首次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标,1987年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由此,对“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和师资队伍培养的研究逐步展开。

2.稳定改革阶段。1991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了高职教育教师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其中的重点是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了更加稳定健康地发展高职教育,1995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法》为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同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高职院校需有1/3以上的具备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5]

3.内涵发展阶段。1998年,国家提出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教师的职务评定和相应奖励与其参与的教学改革的实际成绩联系起来,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6]1999年,国家首次明文确定了要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策略。[7]

从21世纪开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2005年再次强调了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素质,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8]2006年,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对高职教师的素质培养,把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内涵质量作为发展重点;2008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开始着力于对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基地的评估工作,意在为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构建一个可靠有效的环境,以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培养资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因国外高职教育起步较我国早,因此具有更加成熟的认识,对高职院校所需教师的把握和培养也更贴合社会的需求。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逐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在历经了近30年的发展后,从高职教育的缺乏到今天的逐步完善,最重要的就在于在借鉴了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加强了对高职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在“双师型”教师概念提出后,国家重视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得为社会培养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更高的可行性。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仍存在如培养机制不够完善、教师资源较为缺乏等问题,但相信在国家的不断重视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国际水平。

参考文献:

[1] 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69-73.

[2]葛仲夏. 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3]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4]王义澄. 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J]. 中国教育报,1990—12—5(3).

[5]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Z].1995,12(19).

[6]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Z].1998.

[7]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8]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08-08-19)[2009-08-11].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data/zgjy/2008-08/19/content_16269712.htm.

责任编辑:丁金荣

薛洪宝/蚌埠医学院副教授,博士(安徽蚌埠233030);常华兰/蚌埠医学院助教(安徽蚌埠233030);张晖/蚌埠医学院讲师( 安徽蚌埠233030);梁丽丽,陶兆林/蚌埠医学院副教授( 安徽蚌埠233030)。

猜你喜欢
国外经验发展状况双师型
我国能源行业排污权交易的国内与国外经验研究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模式、问题与对策
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竞争力研究
我国互联网+环境下内容产业发展态势研究
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
新时期湖南对外宣传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