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语境下西方文艺理论关键词的译介研究

2015-03-19 17:55唐雨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译介语境

论中国语境下西方文艺理论关键词的译介研究

唐雨

摘要:关键词的译介研究是一种了解文化碰撞和文化协商的学术研究,为在中国语境下研究西方文艺理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当前国内的文艺理论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意义。关键词的译介研究的引介和运用,对于关键词在中国的知识演变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及翻译实质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翻译研究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文艺批评理论;译介研究;研究方法;研究价值

西方文艺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从公元前以柏拉图理论为代表的古代文学理论开始,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文学,如,文艺复兴、古典哲学、启蒙运动等,再到19世纪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而20世纪,西方文论经历了一个质的变化,在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推动下,具有鲜明反传统倾向和20世纪新特点的当代文学理论又应运而生。因此,在中国语境下,研究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对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构有重要价值。

一、研究综述

西方文艺理论自从译介到中国以来,与其相关的著作和文章就层出不穷。有的是引介,如,伍蠡甫的《西方文论选》(1988)、朱立元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2005);有的是译作,如,胡敏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玛丽·伊格尔顿著)(1989)、李银河的 《酷儿理论》(葛尔·罗宾著)(200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应该在中国本土语境下来探讨译介过来的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于是涌现出一系列相关著作,如,陈厚诚的《西方当代批评在中国》、杨莉馨的《异域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等。

国内对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大多是以引介、评论、翻译,以及通过新批评(New Criticism)的方法来解读。直到新世纪,一种新的文艺理论研究方法崭露头角,即西方文艺理论关键词研究。此时,与关键词相关的著作和译作也大量出版,如,南帆的《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2003)、王晓路的《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2003)、张卫东的《文化理论关键词》(丹尼·卡瓦拉罗著)(2006)等。这种研究方法的引介很大程度上源于雷蒙·威廉姆斯的著作《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这本书于2005年由刘建基翻译出版。正如陈平原老师所说,虽然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的中译本迟至2005年方才面世,近年崛起的这股“谈论”,甚至“卖弄”关键词的浪潮,仍以此书为肇端。从陈平原老师的话语中,不难察觉出,他对现有的这种关键词研究并没有持肯定态度。这也许是因为现在大多数的研究都是把关键词当作意义自明的词来对待,或是仅仅追踪关键词源初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过多地探讨每个关键词的文化旅行。但是,当每个关键词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语境下时,必然经历了文化协商和文化对话,这一过程表现为关键词语义的添加、负载、转型等,每个关键词可以算是经历了一个文化改造的过程。因此,关键词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每个关键词在中国语境下的译介研究。然而目前,具体从微观层面探讨文艺理论关键词译介的研究为数不多。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与关键词的译介研究相关的著作比较突出的有刘禾的专著《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赵稀芳的《翻译与新时期话语》、闵冬潮的论文《Gender(社会性别)在中国的旅行片段》、吴新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双重发声 双重语意—译介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吴兴明的“‘理论旅行’与‘变异学’—对一个研究领域的立场或视角的考察”一文。

在跨语际实践中,研究中国语境下西方文艺理论,就必须关注理论的旅行,必须注意在某个特殊时刻,有关文化差异、文化语境、文化可能性、文化选择性的具体问题。然而,当这个方面作为研究重点的时候,每个关键词译名的涵义是什么?其含义是如何构建的?这些问题就是重中之重了。简而言之,关键词的译介研究,对于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实质的理解有重要意义,对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翻译研究有重大影响。

二、研究方法选择

关键词在中国语境中的含义与西方语境中的含义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以以往那种以西方知识传统做基础和背景,来讨论问题的时代应该落下帷幕了,没有什么样的知识问题能够单纯地只在西方语境中被提出和解决的。国内学者应考虑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寻找新的立场和方法,讨论文化交往和知识建构的问题,从而进一步突出比较文学所具有的开阔视野。通过跨语际实践的方法,对关键词的译介进行微观研究,就成为了一种了解文化碰撞和文化协商的新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首先,突破当前文学、文化批评讨论中,大多数学者仅仅把当作意义自明的词来对待的局限,清理出关键词在原初社会历史语境下自身具备的深刻内涵,追根溯源式地考察这些词在生成语境中的含义及其变迁,从而反映中西文化对话与文化碰撞;其次,专门针对重要的关键词,进行细致的清理和精细的考究,梳理它们在被引进、翻译、阐释和改写的过程中,遭遇了哪些本土媒介和文化因子的碰撞,发生了何种变异,当下中国对他们使用的现状和不断的流动与前行、解决的策略发生了何种争议,每种译名背后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事件等问题。此外,不仅要重视对关键词译介问题自身的研究,而且还应该提出国内学界整体应有的反思,关键词的译介研究可否为中西文化对话提供可借鉴的出路,这种译介研究可否为当代中国翻译研究提供新的平台,可否对中国当代的文艺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提供一些质疑和批评。

关键词对于的译介研究,可以采用描述性研究中的定性研究方法,结合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权力话语考寻、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以及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和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在文化碰撞与文化对话的前提下,对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关键词进行译介研究。首先,最初生成的语境与文献是什么?原内涵、外延是什么?第二,每个关键词有哪些译名。谁创造的译名?什么时候翻译的?出现在哪本书上?原文是什么?第三,在梳理对他们的引进、翻译、阐释和改写的过程中,遭遇了哪些本土媒介和文化因子的碰撞?发生了何种变异?第四,当下中国对他们使用的现状如何? 每种译名背后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事件?发生了何种争议?最后,我们如何看待这些译名的改变和其引起的争议?此外,定量研究的方法也不能被忽略,可以采用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根据收集到的文献数据,对每个关键词的译名进行图表示例和相关分析,给读者一种更清晰和直观的呈现方式。

三、研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通过的译介研究,细致地分析出每个关键词的源初阶段、旅行阶段、争议阶段,可以为当下国内文艺批评理论的讨论提供一个客观的话语前提,也为当下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层面,提醒我们翻译起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中介的作用,不同语境中的词语对应是历史地、人为地建构起来的,我们在谈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和东西文化比较时,应该思考这些概念里所涵盖的知识前提。

首先,我们认识到翻译旅行是伴随着文化交流的。文化始终是翻译旅行的中心问题。在频繁的文化碰撞及文化协商中,文化被密切融合起来。文化是不受时空的限制的。换言之,东方和西方都没有一个真正的二分法。文化是一个媒介,在旅行过程中,每一个关键词旅行于不同文化之间,从而得到真正的内涵。由于文化和社会差异,每个关键词逐渐变成了一个既非西方也非东方的新生儿。

关键词其次,每个的译介过程都被看作是文化碰撞和文化协商的场景,包含起点、过程和终点。通过关键词的译介,中国语境作为文化的目的地在翻译实践中占首要地位。译名的选择、译名所产生的反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目的语语境决定的。译名的涵义发生转变是为了能够与社会结合,社会需要得到文化。教育背景、思维方式和主流诗学等因素最终确定他们要选择什么样的译名。另外,由于文化授粉作用被应用于理论辩论的前期,所以每个关键词的译介都包含了文化互动、文化经验交流、旅游经历的阐释和跨文化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类似与每个关键词或每种理论属于任何个人或单一文化的这些观点,将会在频繁的文化碰撞和文化协商中得以改变。

关键词第三,在中国语境下,的涵义并不十分清楚。对这些关键词的译介过程的解读都是在中国文化思维下进行的。译者是根据特定社会需求,或历史条件制约或个人的喜好来翻译关键词,他们会关注中西方文化霸权现象或文化抵抗现象,也会倾向于扫清西方中心意识,有时甚至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不自觉地强调了西方中心主义。翻译是一个解码、组码、编码的文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某种文化语言中的想法会被一个社会团体重新阐释,以适应另一种文化语言。翻译活动总是被某种话语权所操纵和控制。因此,每个关键词的译名是没有一个最终的版本的。

关键词此外,从对的译介研究,在中国语境下我们对西方文艺理论有很多误读。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一些理论在中西方交流中会迎合中国知识分子的需求。因此,西方文艺理论被中国学者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被挪用或滥用以建构中国的文学理论。最严重的误解是,当面临文化碰撞的问题时,许多中国学者认为,中西方之间的关系在文化统治或文化抵抗中是可以忽略的。为了构建和完善我们的文学理论,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样一个趋势。

关键词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许多不同的涵义,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实质的理解,发展关键词在中国的知识演变这个研究是很重要的。这项研究可以证明,关键词的译介过程绝对不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对话的问题,它能对当代重要的文学理论的建设和翻译研究产生重大影响。本论文希望引起学术界对我国文化批评建设的思考。在全球化时代,当进行跨文化对话和交流时,我们华人应该维护我们自己的文化特性,最重要的是要思考我们的文学理论的希望和前途在哪里。

关键词本文通过对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译介研究,帮助大家认识到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中国语境化是个复杂的问题,在挪用西方文艺批评理论话语时必须深思熟虑,切不可张冠李戴,指鹿为马。同时,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期望更多学者意识到关键词的译介研究对于译介整个西方文艺理论的重要性,并投身于这个意义深远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Bressier,C.E.(1994).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 Prentice-Hall.

关键词[2]陈平原.学术史视野中的(上)[J].读书,2005(4):135-13.

[3]费小平.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4]刘坛茹.研究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构中的价值[J].济南大学学报,2004(10):23-27.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苑莉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译介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角下《幻灭》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探析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跟踪导练(三)2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