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本土化研究——以百色高校译介活动为例

2015-03-19 17:55黄燚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本土化翻译高校

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本土化研究——以百色高校译介活动为例

黄燚

摘要:翻译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播的基础,翻译人才的本土化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百色高校译介活动为例,从百色学院民族文化翻译研究中心、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西民族语言文化与译介研究基地、百色学院壮英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三个民族典籍翻译中心的现状出发,探讨壮族文化翻译人才培养本土化的重要性,为广西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校;翻译;本土化;百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立项项目“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的百色高校译介活动研究”(项目编号:LX2014429)阶段性成果

广西百色市地处广西西部,壮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是我国壮族人口最为密集的地级市。这里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更有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目前,全市有1703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2个项目进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列入自治区保护名录的60个,居全区之首。为了传承、发展、创新民族文化,百色学院努力建设科研团队,在壮汉英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民族典籍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洛陀》、《壮族嘹歌》等民族典籍翻译研究上取得了系列性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英文版的《壮族嘹歌》(该书已经被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收藏)、壮汉英对照版的《布洛陀》,发表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学术论文近20篇。百色学院外语系教师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教育、文化交流与活动和百色市及各县区大型涉外活动中担任翻译,并承担了学校所有的翻译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为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土翻译人才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民族文化的继承人,是发展新时代民族文化的领路人。在翻译民族典籍过程中,本土翻译人才熟知当地文化、习俗以及方言,能够做到精确翻译,充分体现翻译的准确性、简洁性、历史性,因此,本土化翻译人才培养刻不容缓。而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在双语语言能力颇为扎实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1]这就需要更多的外语人才参与到民族典籍的翻译实践中来。人才是民族文化传承基础,本土人才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中的基础,本土化翻译人才更是民族文化传播的媒介与文化传承的引路人。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必须依赖本土翻译人才。本土翻译人才沟通民族文化与译文的困难要小很多,在收集材料以及了解民族文化地理分布情况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也会节省很多时间精力。无论是经济成本还是时间成本,翻译人才本土化的作用和优势都是非常明显的。本文主要是以百色高校译介活动为例,深入探讨壮族文化翻译人才培养本土化的重要性,为广西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一、百色高校译介活动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百色学院民族文化翻译研究中心

百色学院升本以来,外语系努力营造科研氛围,建设科研团队,整合优势人才。在壮汉英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民族典籍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使下一阶段翻译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百色学院成立了民族文化翻译研究中心。这个平台致力于通过翻译工作将民族文化向全世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研究优秀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百色学院民族文化翻译研究中心建设期为三年(2013—2015年),在未来的日子里,该中心将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社会服务四大方面共同发展。

在百色学院民族文化翻译研究中心的努力下,《<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的解读及英译原则》[2]《思维视角下的壮族典籍英译探讨——以布洛陀史诗为例》[3]《壮族嘹歌韵律英译策略研究》[4]等系列壮族典籍研究文献得以发表。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经历的时间越长,历经的时代越多,其文化在其本民族人民的心中就扎根越深,因而从历史文化典籍着手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研究的重中之重。而民族的语言始终只有少数人看得懂,要想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将民族文化从沉睡中唤醒,即将民族文化翻译成一般通用语言。因此,百色学院民族文化翻译研究中心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民族典籍的翻译中。

(二)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西民族语言文化与译介研究基地

作为百色高校译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桂西民族语言文化与译介研究基地为了将桂西文化向全国及全世界传播,让更多的人在了解和研究桂西民族语言文化以及当地的人文风俗,百色学院成立了民族文化翻译研究中心,致力于打造一个民族文化翻译研究团队,将翻译人才培养本土化,出版一系列本土化的标志性研究成果,积极挖掘、保护、传承桂西民族语言文化。

此外,百色学院还与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跨校合作,组建了建设期为五年的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地主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服务社会这四大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研究方向,建设一支稳定的、方向明确的、特色鲜明的学术队伍;在科学研究方面,明确将桂西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对民族方言以及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通过翻译让桂西文化走向全国及全世界;在学科建设方面,加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在服务社会方面,开展各类翻译实践活动,为地方提供各种翻译服务并通过翻译将桂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推介,为桂西文化走向世界做出努力。

(三)百色学院壮英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为了更好地推动百色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百色学院牵头,协同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百色市民语委与平果县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基地,建立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要工作是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西南少数民族典籍5—6部进行英译研究,建设一支壮英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团队。通过与其他高校以及一些组织的合作,建立合作翻译实践平台来保护、传承壮民族文化,服务于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传承。针对在收集少数民族典籍以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的建立将会对文化传承发挥重要作用,让更多愿意为民族文化贡献的人发挥作用。与外国语学院合作,以后在翻译以及课程研究中将会获得更多的借鉴,少走弯路。

二、百色地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本土化发展趋势

(一)翻译人才本土化的培养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家,各民族都有丰富、灿烂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以不同的方式世代流传。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许多文化正在流失。失去的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损失,更是国家的损失。而要想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必须通过语言。而能读懂民族语言的人有限,这就使得民族文化难以发展和传承,因此,需要通过翻译来传播民族文化。没有经历过本土文化洗礼的翻译,势必会对一些文化理解不透,解释不清。百色地区的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各种民族典籍也非常多,本土翻译人才从小经历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熟悉当地的语言、风俗,所以,翻译人才本土化培养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要求广西各大高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对广西地区本土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5]

(二)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本土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在国际交流日益紧密的时代,几乎所有行业都有大量的翻译需求,翻译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在专业化和产业化的今天,任何一位翻译人才都不可能精通各行业知识,[6]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本土化势在必行。百色少数民族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不同时期的精神财富,保留着少数民族的特色,是百色历史的传承。百色当地人灵魂里蕴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当地翻译人才将民族文化向世界传播,促使民族文化流传下去。

新时代必然会产生新旧文化的冲突,会使民族文化受到打击,要想民族文化继续流传,就必须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来自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又从本民族文化中来,要依因此靠本土人传承本民族文化。而本土高校的学生是民族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接受着良好教育,有新的思想,只有保持着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朝着正确的方向、道路发展。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本民族的文化熏陶,有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成为本民族的翻译人才、对外传播人才,

才,是将民族文化传向世界的最好途径。只有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使全国及世界人民接受本民族的文化。这使得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本土化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翻译的语用学研究是用语用学来研究翻译,换言之,也就是将翻译的研究与语用学的研究结合起来。[7]百色高校译介活动在完善译学理论的同时,传承和发展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百色高校通过与其他学校联合办学,在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翻译人才。百色高校这一系列的译介活动不仅将百色文化推向地区,而且壮族文化开始走向全国、世界。民族文化在各类实践活动中不断传播,深入人心,使本民族的人民对当地文化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将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民族典籍的翻译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刘君栓,李占辉.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英语教育探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1(5):153-157.

[2]黄中习.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51-154.

[3]陆莲枝.思维视角下的壮族典籍英译探讨——以布洛陀史诗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1(2):94-97.

[4]周艳鲜.壮族嘹歌韵律英译策略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2(2):65-69.

[5]吴俊.论民族地区高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以广西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6]赖君睿.从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的角度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

[7]韩家权.翻译的语用学研究刍议[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2(17):1.

责任编辑:苑莉

郑海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河南郑州450045)。

宋秋艳/山东协和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山东济南250109)。

猜你喜欢
本土化翻译高校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