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2015-03-19 17:55邵春燕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邵春燕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明的结晶,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将影响其一生。本文阐述了大学生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传习中应重视家庭的教化功能。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传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维系着社会根基,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发展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速,不仅推进了传统生产、消费模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而且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产生了影响,一方面,西方文化对国内大学生的思想冲击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高考中的重理轻文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考查力度不足,导致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熟识程度不高。这就需要我们对当今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在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接受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高校不仅要培养能胜任社会工作的人才,也要培养心智健全的人才,他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能量,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提高思想境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奋发学习和建设祖国的热情与自信。二是有助于培养优良品德,加强道德修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者。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观,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改变“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团队意识缺乏”的现象。三是有助于增强审美、明辨是非能力,使价值取向不偏离“正轨”。在当代大学生中尤其应加强义利观教育,在义利关系上以取义为上,这是传统道德传播的重要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

二、当代大学生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

在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历史条件下,东西方文化交融带来的现实冲突,使得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日趋复杂,其人格特性表现出许多与传统文化不和谐的现象。一是价值取向扭曲,急功近利,重结果,轻过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刻意逢迎讨好,如大学生争取入党时,有的为了追求高的群众满意度,出现与党员要求相悖的行为。二是亲情意识淡薄。经常顶撞长辈,不主动打电话给家长,偶尔打电话也是为索要生活费,亲情建立在金钱基础上,感恩意识淡薄。三是创新意识不够。在学术研究与校园活动中,缺乏创新意识,一味模仿,照抄照搬。片面认为只要学好课本知识、考试拿高分、能顺利毕业就好,创新是高水平的人的事情。四是缺乏信仰。受“西化”思想侵袭,理想信念不足,追求个人享乐为先,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只在意个人得失。五是勤俭意识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普遍存在,同学间攀比心理严重,部分学生仗着家里有钱,追求奢侈品消费,一旦家长财力接不上,往往会陷入歧途。六是自我意识膨胀。现今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娇子”,在家长的宠溺中养成“唯我独尊”意识,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没有全局观,团队意识差。七是诚信意识不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与人交往“言而无信”,人际关系紧张。八是抗挫能力较差。遇到挫折往往一蹶不振,心理素质低下。

三、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不力之家庭教育原因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对学生性格、品质、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不力究其原因往往与家庭教育有关。家庭教育缺失会导致学生生活品位低下、道德观念扭曲、性格脾气异常等,一些在学校各种表现欠佳的学生,其家庭原因,一是家长文化素质低,家庭不和睦,家长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没有很好地起言传身教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家长往往只注重学生成绩,以分数衡量一切,经常对孩子“碎碎念”,导致其叛逆心理严重,对家长电话不理不睬,家长与学生间的沟通障碍越来越严重,陷入“恶性循环”。三是家里有人当权,目无王法。“我爸是李刚”“官二代替考”等事件,反映了当今部分家庭在对子女教育方面的错误或缺失,这部分家庭的孩子知行不一、道德失范、目中无人,其中缘由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四、当代大学生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精神风貌、理想信念、生活习惯、待人接物、言行举止以及对待子女的态度等,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和世界观的建立,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在大学生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高尚人格过程中,需重视家庭的教化作用。

1.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中有关文化传承的传统认识,拓展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时间观和空间观。部分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认知一般只停留在学前教育阶段,孩子进入学校或社会后,便认为应减少对他们的教育;另一部分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全程的,认为教育就应当是面对面的教育,如果家长与孩子不在一起,家庭教育就不能起到作用;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上大学后已经成人,家长不应过多地干预,从而淡化了家庭教育。

2.转变家庭—学校间的关系,变家庭在家校联系中的被动为主动。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大学以后,已经进入“保险箱”的学校,他们的教育任务已经完成,只要给足物质资助就可以了。有些孩子大学所在地远离家乡,家长与孩子一年难得见几次,平时以电话联系为主,家长认为孩子在校表现都很好,疏于管理。殊不知,学生进入大学后,尤其需要加强监管,学生有钱、有闲,会不经意间出各种“状况”。

3.家长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需要适时放手。注重其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不能因孩子自理能力差,而不愿意放手。笔者曾看到一个家长每周都到孩子宿舍帮助整理床铺、收拾换洗衣服,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4.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承活动。家长可以让学生参加家庭举办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体会传统节日的魅力,突出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学校也可以围绕传统节庆日开展相关活动,着重培养学生文化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增强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国家和社会应加大对家庭教育文化传承的扶持,建立传统文化传承相关组织机构,出台相关文件以明确家庭教育文化传承具体内容。近日,教育部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将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在新颁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加大语文的分值等等系列举措的实施,无不体现国家对学生学好母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期望。国家和社会可开设公益机构,举办亲子阅读讲座,指导家庭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力争传统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

总之,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使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继承、发展、创新中不断超越升华,并通过扬弃与整合,适应社会发展及现代文明建设的需要。家庭应充分发挥教化功能,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南通大学2012年度学生工作专项研究课题“家庭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传习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批准文号12xgzx15

参考文献:

[1]王洪军,刘兆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家庭工作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2]陈元久.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J].怀化学院学报,2009,6.

[3]容中逵.家庭教育:你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都做了些什么?—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

[4]丁燕红.教育学视域中的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象探讨[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庄薇.试论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3.

[6]汤耀平.“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广东10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6.

[7]迟成勇.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

责任编辑:贺正

邹晓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公开学院教师(广东广州510400)。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庭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