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设置高职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例

2015-03-19 17:55王彦苏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生本理念大学语文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设置高职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例

王彦苏

摘要: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要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学习和发展的空间。高职教育应该摒弃传统精英教育分数至上的原则,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改革的方向,坚持以生为本。为此,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应该从其定位及改革取向上明确通识教育的意义,树立科学的课程理念,并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实际来构建完善的课程主体。

关键词:生本理念 ; 高职院校 ; 课程设置 ; 大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提出“课程改革是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核心”。从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现状来看,无论是教育性质还是课程设置方向都存在难以适应的矛盾,尤其是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日益增多,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课程改革需求也日益强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知识间的交叉与融合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出发,以知识和技能的成长为使命,以人文知识、合作精神、社会承载力等基本品质为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生存、动手能力。本文以大学语文为例,探讨高职院校课程的定位及设置问题,并提出积极的改进对策和建议。

一、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置及建设上多以高等教育为基础,其特点,一是职业性强,将职业性作为重要方向,以培养从事某类职业的岗位能力为目标,给予学习者更多的相关职业知识和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职业性人才的需要;二是应用性强,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需要的一线高技能人才使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未来职业为定向的准备教育,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致用性上;三是整体性强,从职业教育活动评价来看,高职课程设置具有职业活动的计划、实施、评价等整体性特征,围绕岗位实践展开教学活动,在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围绕实际需要综合多种课程,促进课程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四是融通性强,知识经济时代针对当前职业及行业发展的影响,从职业流动、岗位流动中要求劳动者具有相应的就业弹性及应对能力,将高技能人才作为适应未来岗位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方向,知识能力的融通性是基本内在要求。

二、国外高职教育课程的设置

如德国的双元制,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融合,学生在学校接受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进入企业进行相关职业技能训练,体现学生对日后职业生涯的适应性,特别是在学习的基础阶段,以国家严格的考试来保障教学效益和人才质量。在主要阶段以学校、企业的结合,从理论与实践环节来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澳大利亚高职教育以TAFE模式为主,在教学计划、结构设计上打破“老三段”模式,除去文化基础课,只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淡化二者之间的界限。其课程体系以模块组合为主,以时间序列、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不同教育层次的课程,每门课均有相应编号,依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安排课程及课时,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理论联系实际。

美国的合作教育建立在工读课程计划基础上,以学校和工商企业、服务部门合作来体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融合。在课程设置上,通常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是1∶1,在课程内容上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尤其以课程计划进行分工,凸显工作与学习的融合、学校与企业的协作。综合来看,其发展趋向,一是强化能力本位,凸显终身教育理念,尤其是围绕职业岗位来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二是强化实践性,以职业教育特色满足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三是倡导人本教育,课程设置人性化,凸显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知、学做、学会工作的新型劳动者;四是强化弹性化及综合素质能力,将岗位适应性、工作变动作为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及改革方向

以生为本,是知识经济时代推进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应该从开放性、实践性上来坚持学习者本位,最大限度地向学习者提供岗位知识和技能,这是推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认知理论、人本主义将劳动者作为新职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教育规律上,突出“知识本位”理论的指导作用,以形成新型的“以生为本”的、促进个体素质养成的高职课程观。因此,大学语文在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上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是职业性。大学语文在内容上应该体现职业要求,对课程的开发及设计要基于过程和工作任务,以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在选材上,注重语文课程与学科专业的联系,如利用专业人士的感悟来启发学生的职业理想,利用选文的多元性来增强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方法上融入职业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郑伯克段于鄢》,在教学时从材料的剪裁特点、人物形象的刻画、战争的归纳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职场意识、注重职场语言艺术;在学习《冯谖客孟尝君》时,对冯谖的求职经历与成功的秘诀进行全面解读,并援古及今,在现代职业环境中当面临阻碍及挫折时,如何从职业适应性和能力塑造上来完善自我,为强化职业态度和职业素能提供对照。强化与人合作、交际、自我学习、解决问题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围绕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时代要求模拟职场环境,积极延伸课堂,如开设人文选修课、组织演讲赛、举办征文写作、专题讲座等,从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心理耐挫力等方面来提升核心职业能力。

二是人文性。高职教育中贯彻人本理念,既要关注职业技能,又要兼顾人文素养。在课程设置上,要平衡好职业技能课与人文课的比重,不能一味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价值观、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如利用行业劳模的示范效应,从职业价值观的高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借助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主人公的历史使命感及责任感,树立远大的人生信念;开展文学阅读与欣赏,从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中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强化职场协作与分工,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中渗透对“人”的尊重。大学语文要以关注学生与他人的协同合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立足职业生涯规划阅读和领会人的情感,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帮助学生从对人生的认识中增长阅历。

三是语文性。大学语文是大学生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唯一的母语教育课程。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要从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情感、凝聚力的认知与传承上,立足母语教材,引导学生汲取营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思想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从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基础地位上,逐步延伸其传承性、丰富性和广泛性,将民族文化作为高职学生语言技能学习的基础,培养他们对母语的热爱及敬畏,形成母语意识和母语观。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点课程,也是承载民族历史和文化情感的基础课程,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与特性,从人的自主性、自立性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理解力和创造力。高职教育不是纯粹地培养职业人才,而是从尊重人的全面发展中完善学生的性格和品质。在课程设置上,大学语文应该承担其职业教育的使命,从培养职业伦理、职业素养上,统和语文的知识性与人文性,使学生成为“技巧的人”“智慧的人”和“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魏赤文.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反思与构建[J]. 教育与职业, 2014(33):23-25.

[2]陈向平.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瓶颈与对策[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89-91.

[3]韩玉.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对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 2014(36):102-104.

[4]钟向忠.基于生本理念的高职人才培养路径实践探索[J]. 职业教育研究, 2014(03):72-75.

责任编辑:丁金荣

张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无锡214121)。

猜你喜欢
生本理念大学语文以生为本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生本课堂实践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漫谈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