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牦牛毛夹金山上的“斗牛舞会”

2015-03-20 01:24文·图/
中国西部 2015年26期
关键词:牛毛剪毛牛栏

文·图 / 黄 伟

剪牦牛毛夹金山上的“斗牛舞会”

文·图 / 黄 伟

每年端午节前后,宝兴县硗碛藏族自治乡的藏族同胞都将举行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为夹金山上放养的牦牛剪牛毛,以便让它们度过难熬的夏季。

身手敏捷的汉子徒手捉牛,然后妇女们集体为牛儿们“脱衣”。这项辛苦的工作,由于村民们的集体参与和合作,演化成对传统文化的守望。剪牛毛仪式让人倍感新奇,背后却是对传统的坚守,以及邻里亲情的交织。

6月15日,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能卡崩家选定这一天剪牦牛毛,20多名藏族男女在牧场上与牦牛进行了一场“角逐”。

能卡崩家是今年夹金山下第一户剪牦牛毛的人家,也由此拉开了夹金山下剪牦牛毛活动的序幕。在这一天,20多名藏族男女与牦牛“狂欢”。大山深处,牧场之上,沙尘飞扬,山谷间,蹄声动地,牧民们纵情呐喊,群山中豪情四溢。

序曲,把牦牛请进石头牛栏

6月15日,夹金山,阳光灿烂,远山之巅,白雪皑皑,牧场边缘,高山杜鹃漫山遍野。

能卡崩家剪牦牛毛的地方在离村子最近的一个牧场。这个牧场是嘎日村通了公路的牧场,从乡政府出发,不足一小时的车程。一路上,时不时见到猪马牛羊漫步山间,树林中大朵大朵的白色和红色杜鹃花开得耀眼。

公路尽头的一块开阔地里,一个用石头垒砌的牛栏外,聚集了20多名牧民,他们正在柴火堆前烤火。牛栏里挤了120多头牦牛。

“这120多头牦牛,是我们昨天花了一天时间从大山里撵到这里的。”主人能卡崩说。

一天前,也就是6月14日,能卡崩和妻子丝娜兵分两路,做着剪牦牛毛的相关准备。能卡崩给邻居和亲朋好友打电话,邀约他们来帮忙。年轻的男士跟着能卡崩一同上山,将山上的牦牛撵到山下的石头牛栏里。

①石头垒砌的牛栏内,有120多头牦牛即将被剪毛

嘎日村牧民的牧场在夹金山上,这些牧场在海拔2000多米到4000多米的高差上依山分布,形成了一个垂直牧场带。数以千计的马、黄牛、猪、山羊和牦牛,根据各自习性野放其间。

“赶牛用了小半天时间。当天晚上,我们就住在牧场上。”能卡崩将最后一头牛犊放进小牛圈。小牛圈和牛群仅一墙之隔,也是用石头垒砌的。

石栏里的120多头牦牛正是他们在5月29时辛苦一天的成果。

女人们则和丝娜一起准备食品、剪刀、药品等。

石栏的平台上,摆放着各种物品:食品、药品、茶水……

这是丝娜为当天剪牦牛毛准备的必要物品,一辆皮卡车就全都拉了上来。

一切准备到位,剪牦牛毛即将开始。

对这里的乡亲们来说,剪牦牛毛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在开始前会举行一个祈福仪式。

能卡崩牧场的一根木柱下,点燃12根香,烧些黄纸,三拜九叩后,拿出一瓶白酒祭拜山神,祈求平安和幸福。

能卡崩的邻居,今年59岁的杨朝安则提着一口里面燃着松柏枝条的小锅,用松柏枝条产生的烟雾在牛栏里转了三圈,边转圈边用松柏枝条拂扫……

“拂扫一切不洁不祥之物,祈福今天的活动平安。”杨朝安解释说。

开工,给一岁的牦牛“换装”

对这些嘉绒藏族牧民说,今天是个“大日子”:要给长期在高山之巅辛苦了大半年的牦牛们过过节,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愉快的“聚会”。

剪牦牛毛是对这个聚会的总称,其实,这个一年一度的聚会内容很丰富,节目单很长:剪毛、打预防针、喂盐巴、喂猪膘油、给自己的牛做记号。而目的只有一个,让牦牛健康成长,长得更大更肥,为主人带来多多的收入。

一切就绪,村主任阿生高呼:“开工!”

行动开始。

看到有人进入,黑白相间的牦牛们开始后退。年轻力壮的公牛站在前面,后面是妇孺老弱。牦牛们犄角向外,排成了半圆形的“牦牛阵”。在牧场的半野生状态下,这种阵势是牦牛抵御野兽的本能反应。

②给牦牛喂猪膘油

③给牦牛打疫苗

“要先将牛犊集中,打疫苗,做记号。”负责给牛打疫苗的高个子扎尔吉说道。牦牛群在周围大山上放牧,有几头牦牛仔是最近几天才生的,这些新生牛犊还没有标记,也没有打过疫苗。

年轻的牛仔巴桑已经提起了一头牛犊,抱在怀里向扎尔吉走来。扎尔吉拿起注射器,开始了工作。

10多头牛犊被集中到一个小石栏内,静静地看着忙碌着的人们。

“下一步,要把只有一岁的牦牛抓来,剪毛、打预防针、做记号……”

阿生的话音刚落,26岁的巴桑在牛群里奔跑如飞,三两下就追上一头牦牛,并抓住了牛头。

“我来帮把手!”相持间,21岁的孟勒和30岁的那拉松飞身上前,一个帮着抓住另一只牛角,一个抓住牛尾巴往一边拽……

终于,这头重约100公斤的牦牛被掀翻。另外一个牛仔立即拿来麻绳,将牦牛四腿捆拢得结结实实,牦牛两角触地,两眼对天,失去了威风。

旁边穿戴着民族服装的藏族妇女,此时从花腰带上抽出大剪刀开始给牛剪毛。聚会虽然是牛仔们的聚会,但主角之中少不了她们的出场。

剪刀在2 0多头一岁牦牛身上“游走”,它们脱去了去年的“冬装”,换上了今年的“夏装”,让它们能“凉爽地度过这个夏天”。

“这些都是只有一岁的牦牛,是第一次被剪毛。”能卡崩介绍说。

丝娜拿着麻袋收集牛毛,照顾自己的牛儿。丝娜说,一头三四岁大的牦牛能产毛两到三公斤,这些牛毛大多会被阿坝州小金县的商贩收购,然后制成精美的嘉绒地毯。他们会留下牛毛的一部分,纺成线,织成美丽的头帕和腰带。

如何从牛群里分辨出自己的牦牛?依靠牛身上的特殊记号。

很快,那些被牛仔们放倒的牛都被做上了记号。锯子、铁丝、布条都是工具,这些符号大多做在牛角上,也有做在牛耳朵上的。特殊符号五花八门,但是牛主人们心中有数。

能卡崩和村民常青所做的记号有些不同。

“昨天和能卡崩赶牛,我家的8头牦牛也来了。”常青边做记号边解释说。

“又来一头!”三名牛仔走过来,六只手“挟持”了一头壮硕黑牛。扎尔吉快步上前,给黑牛打了一针。后面,能卡崩快步向前,他准备去给自家的牛儿做记号。

精彩,野性牧场的“斗牛节”

密集的蹄声一阵紧似一阵。滚滚沙尘里,牛仔们兵分几路,不断突入牛群,追赶牦牛。

高处,围成三个大圈的石栏,犹如古罗马的斗兽场。在石栏里,人和牛的角逐,让人不禁想起了国外的斗牛节。

国外斗牛节,总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往,但夹金山的剪牦牛毛,壮观程度毫不逊色。

真正的挑战,是在牛犊们都被剪毛之后,给剩下的“成年牛,强健的公牛”剪毛。

数十头成年公牛挤在牛栏那头,男人们给自己挑选着对手。这些行话称“牦公子”的公牛体重在一百到两百公斤之间,剽悍野性,力大无穷。牛头上晃动的尖角可达五六十厘米,犹如“刀林”。牛栏地上青草被踩尽,露出了满地有棱角的石块。牛仔们在追赶牦牛时如果被这些石头绊倒,很容易被牛蹄踩踏伤害。

牛仔们早已熟知这些危险,而且对这项挑战感到兴奋。他们面带笑容,冲进牛群“捉拿”牦牛,他们称为“扳牦牛”。一个“扳”字很形象,所有牦牛都是被牛仔“扳”翻在地的。

滚滚沙尘里,石来瞄准了头“黑大个”。只见身体瘦削的他飞奔上去,抱住牛脖子狂奔。牦牛惊慌失措,向牛栏的石墙奔去,眼看人牛就要撞到石墙上,石来双腿离地,蹬在石墙上一阵“飞檐走壁”,终于将牛摁倒。

“呀喝!”大呼如雷,一位大汉双肩发力,牛头被扭向天空,又一头“牦公子”应声而倒。这位大个子牛仔也叫扎尔吉,今天已经战胜二十多头牛。他全部是一下子就掀翻公牛,在牛仔心中,他是一个“和牦牛一样强壮的男子汉”。

①在牦牛身上做记号

②在牦牛身上做记号

③“飞檐走壁”的牛仔,扳翻牦公子。

对牛仔而言,这样的称号是一种荣誉。

“就那头,那头个大!”

“好,不放倒不是男人!”

巴桑、孟勒、那拉松等几个年轻的男人站在公牛面前,个个跃跃欲试。

那拉松首先冲进公牛群,牛群在石栏里畏惧地打转。

只见那拉松伸出左手,扎好马步,眼睛死盯着一头“黑大个儿”。那架势,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正准备与群雄过招。

看准时机,那拉松飞奔上去,抱住牛脖子狂奔。牦牛惊恐万状,向牛栏的石墙奔去,在人牛就要撞到石墙时,那拉松也是双腿离地,蹬到石墙上“飞檐走壁”……

此时,巴桑和孟勒上去,一个抓牛头,一个抓住牛尾,有些发狂的牛儿一下子就被制服,那拉松一使劲,终于将牛摁倒。

“这头‘牦公子’有300多公斤,小伙子们经验不足,一个人拿不下的。”肚子有些凸起的常青,边说着边走向一头中等个儿的牦牛前,随手抓住牦牛的牛角,把牛头往自己的怀里一拉,拉离牛群,然后再往后一推,牛儿就被摁翻了。

常青在抓牦牛的整个过程中,显得轻描淡写,其余的几个藏族男子被这种气势激起昂扬斗志,好几个人冲进了牛群。

①在惊慌失措的牦牛群中,牛仔们与牦牛斗智斗勇

杨明安说,像常青这样,在年轻时,常常是一个人能掀翻20多头公牛。那时,他在牛仔心中,就是“和牦牛一样强壮的男子汉”。

“呀喝!”吼声如雷,又一头“牦公子”应声而倒。原来,这位牛仔是主人能卡崩,刚才他一直忙着做后勤,直到现在才开始展示他的实力。

看到同伴们豪情奔放,巴桑、孟勒、那拉松等几个年轻的男人,也尽力在牛群里一显身手,在“扳”翻几头白色的“牦公子”后,也赢得了牛栏四周的众人掌声。

和别的牛仔一样,那拉松从小跟着父亲学放牧。十五岁的时候,他掀翻了第一头牦牛。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成人礼”。“一个人掀翻成年牦牛,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那拉松说道,“我也成了男子汉,这让我父亲感到自豪。”

曾长期在高山牧场放牦牛的杨明安认为,“和在牛栏里‘摔跤’比起来,在高山剪牛毛更具男儿气概。”他说,在大山上剪牛毛“更艰苦也更危险”。

每年的五六月间,高山牧场上就会响起铿锵的吆喝。蓝天白云下,牛仔们驱动着上千头牦牛,蹄声如雷,鸟雀惊飞,唯有雄鹰相伴。牛群在宽广牧场上奔逃。牛仔骑马或是结队步行,拉开包围圈,将数百头牦牛往围栏里赶。牦牛钻进围栏,便被四面堵住动弹不得。牛仔将牛放倒捆绑,随后剪毛。也有的用围栏固定住牛,“站着剪”。

这样的活动一般持续好几天,被剪毛的牦牛达四五百头。工作完成后,牛仔们将装满牛毛的麻袋运下山。如果骑马,马匹会驮上牛毛,人再坐到麻袋上。

牧曲,邻里亲情和传统守望

6月15日下午1时左右,牛场“斗牛”正值高潮,阳光越来越生猛。

高海拔地区的阳光很猛烈,半个小时就让人皮肤发红。和牦牛角力了半天的牛仔们早已汗流浃背,口干舌燥。

“中场休息十分钟,要喝水的喝水,有烟,有糖!”能卡崩一声号令,人们停止了忙碌,在牛圈内外席地而坐,恢复体力。

丝娜手捧饮料瓶和纸杯,给大家一一倒上。送完水,她又一手拿烟,一手抓糖,逢人便塞一把。

“牧场上什么都是一起分享。”村主任阿生说,“剪牛毛并非每家每户单打独斗,每次剪毛,都由村民集体合作。劳累一天甚至几天,分文不取。这样的传统,已经延续了好多代人。”今天来剪牛毛的20名乡亲,都是来帮忙的。

对60岁的格登梦来说,这已经是她剪牦牛毛的第42个年头。她19岁就和母亲一起上牧场剪牦牛毛,每年从5月底始,一直剪到6月底,将邻里乡亲的牦牛毛都剪完。

“嘎日村有264户人家,从几十头到几百头,家家户户都养牦牛,是全乡养殖牦牛最多的一个村。”阿生说,“全村共放养了两万头牦牛,占全乡的50%以上。”

在村庄周围,坐落着数千公顷可放牧的草山。乡亲们的畜群就分布其上。在五道牛场,放养着上千头牦牛。

在这里,牧场上的古老生活方式一边延续,一边改变。

“从夹金山下有人居住开始,我们就延续着这个古老的传统。”杨朝安说,“每年都要为牦牛剪毛。”

②给牦牛脱去了去年的“冬装”,换上了今年的“夏装”

③一头三四岁大的牦牛能产毛两到三公斤

剪牦牛毛只是夹金山下牧民放牧生活的一个片断。对能卡崩这样的牧民而言,放牧是他们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牛群也是当地人财富的象征。在父亲和儿子之间,牲口常被当作遗产传给后人。在夹金山上放牧,比“斗牛”所面对的危险要多得多,辽阔的牧场,庞大的牧群,高山上多变的天气和莫测的自然环境,都是个人难以独自面对的。

牧场一方面是邻里之间“让人亲密无间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成为了牧民们对传统生活的精神守望地。

对“牛仔”这种生活方式,村主任阿生觉得,它可以在新时期有新发展。他说地方旅游发展起来了,可以依托剪牦牛毛活动办“高山牦牛节”,让这种古老生活方式转变成一种新的旅游资源,为牧场和乡亲带来新的收益。

牧歌散尽,舞会终了,欢快的节日在夕阳的映照下降下帷幕,期待明年,又会有一场盛大的“聚会”等着勤劳的硗碛藏族牛仔们。

远处,牦牛群已经钻进丛林。嘎日村的牛仔们也收拾好工具,陆续下山。

能卡崩家是嘎日村第一个剪牦牛的人家,当天的剪牦牛毛活动,开启了夹金山上剪牦牛毛的序曲。

明天牛仔们将继续上山,到更远的牧场处,为另一户牧民家剪牦牛毛。

(责任编辑/吴曦 设计/张籍匀)

猜你喜欢
牛毛剪毛牛栏
牛栏里的鹿......
牛栅栏里的鹿
羊驼剪毛“三注意”
绵羊剪毛时的福利问题
着力推进机械化剪毛 精准助力养殖业增收
羊群剪毛与抓绒技术简介
荒野记
牛栏里的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