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视角下现代高职女生教育模式构建

2015-03-20 05:27喻春玲
船舶职业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校园职业高职

喻春玲

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高职女生在就业中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经调查发现,高职女生与男生相比,学习自觉性强,参加各类校园活动积极性高,但职场上很多技术类岗位招聘却都是男性,就业压力成为她们普遍的心理负担。因此,如何在现代职业教育实践中,把“面向职业”的办学理念与“因性施教”的教育原则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女性成才的规律,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职业型、应用型、高质量、高素质的女性人才,已成为高职文化教育工作中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1 因性施教,明确女性职业教育内容

1.1 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随着社会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在高职女生中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影响着她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要结合女性特点,积极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作用,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国家主人翁意识教育,逐步形成“课堂+活动+实习”的教育模式,即在“课堂”中进行理论教育,在“活动”中实践理论,在“实习”中增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1.2 人格教育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塑造健全的人格,而非简单地传授知识。因此,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优秀女校友的宣传,树立优秀典型,积极开展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爱的信念教育及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纠正高职女生的功利心理、依靠心理,让她们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发展自己,掌握正确的生活态度。在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中,高职学院可根据学段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别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建立多元的“三生教育”评价体系,并通过“最可爱的女生”事迹播报展、魅力女生评选、自强之星评选等系列活动,引导高职女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3 女性职业教育

如今的高职女生将成为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的能工巧匠,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应在通识课程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历练她们的主体意识和性别意识,帮助她们站在性别的角度全面了解自我、分析自我、提高自我,更多地挖掘女性潜能,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以促进高职女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为宗旨,根据社会需要、职业需要、生活需要,在高职教育中开设相应的女性课程,诸如女性心理学、女性职场规划、女性职场礼仪等,使她们学知识、学文化、学做人、学修身,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成为既掌握科学知识及专业技能,又懂为人之道及人文关怀的社会主义高素质新女性。

1.4 性别意识教育

作为现代高职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性别意识和明确的性别角色,才能对社会客观存在的性别差异做出正确的评价和认识,并自我调整和逐渐减少性别偏见。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女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他人的关爱,但有时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却显得单纯、冲动,遇到问题往往选择回避,不积极求助于身边的家长、老师及同学,导致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差。因此,我们不仅要根据高职女生的性别特点,开展适应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女性教育,还要根据其性别角色,积极引导和发挥她们的个性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突出女性生理和心理特色的教育活动。通过性别意识教育,改变其心中的自我性别偏见,培养她们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及有关两性平等的知识和技能,为她们提供一个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全新视角。

2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中女“性”教育新模式

2.1 渗透传统优秀女性文化,激发女性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就应着力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优秀文化。结合现代职业女性精神,在校园活动中,可以相继为女生们开展“爱自己,请学会保护自己”生理健康知识讲座、“了解自己,珍爱自我”主题教育影片展、“自尊、自信、自强”魅力女生评选等活动,引导广大女生继承传统文化女性的自立、自强、勤劳、质朴的精神,从而更多地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文化内涵、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迅速成长为传统优秀素养与现代职业素质兼备的时代女性。

2.2 改革课堂教育模式,融入“软硬”课程

职业教育力求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全面的技术性人才,所以在课程教育模式上要注重多学科的交叉性和技术的专业性,特别是要突出企业对用人能力的需求。因此,应根据企业用人要求改革传统课堂教育模式,设置新教学内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标准,突出性别教育,形成“一个基础、两个追加”的课堂教育模式,即各专业以应用文写作、英语、艺术、体能课等为基础,不同专业“追加”源自现代女性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女性礼仪等岗位需求的“软性”课程,再把企业最新技术、设备、工艺等“硬性”要求“追加”到专业教材中,使每个高职女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此外,学院可成立“女‘性’”教育研究委员会,组建以女性教育为内容的第二课堂,建立“知心大姐”健康心理咨询室等,让更多的女生参与进来,增强和谐的社会性别文化意识。

2.3 发挥媒介示范优势,立体弘扬性别文化

在高职校园中,要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四大媒介为主要力量,立体式宣传女性文化,塑造优秀女大学生典型,引导和教育女大学生正确选择、准确理解、合理评价各类信息,有力提升她们的媒介知识水平、事务鉴别能力和职业责任意识,使学生了解女性职场、女性优势和行业人才需求,最终成长为新时代职场女性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2.4 拓展交流空间,增强自身能力

依托社团品牌力量,校企搭台,也是助推女性职场文化新繁荣的重要力量。在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社团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艺术节、艺术大讲堂、大型文艺晚会、诗文朗诵等文化活动中处处可见女大学生们的身影,同时,以女大学生为主体的一场场“校企情深”的演出也多角度地展现了女性学子多才多艺的风采,在企业引起强烈反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两种异质文化在互动交流中,不仅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也让企业对学院女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培养着高职女生的“四自精神”,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提高着女大学生的四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为其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树立职场品格,凸显职业技能

竞赛的开展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职场意识的养成,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大学文化氛围的熏陶感染下,激发出对企业文化中奋进、严谨、创新等职业精神的认同,使其上岗后成为有技术、爱生活、善创造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在文化活动中,要大力倡导“以赛促教、赛教结合,以赛精艺,技艺共长”的比赛宗旨,支持、鼓励女性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如一些高职院校每年开展的“现代女性知识竞赛”“会计知识与应用大赛”“导游礼仪风采大赛”“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等活动让广大女生带动全院学生“动”了起来,“美丽、魅力”的职业品格也已逐步养成。

3 在“美丽”中绽放“魅力”,彰显现代职场女性风采

3.1 举办多种活动,提高高职女生职业能力

以培养高职女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种精神,及学习、实践、创造、创业四种能力为目标,高职院校可通过举办服饰大赛、礼仪风采大赛、舞台剧大赛等活动,激发女生的自信心,给予女生们一个绽放美丽的舞台。同时,邀请女性教授为广大女生开办“现代女性知识讲座”,为其发展指明方向;通过“自强之星”评选活动,为广大同学树立学习榜样,激励更多高职女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邀请各界知名的成功女性举办讲座,以其亲身经历为广大女生指导职业生涯发展,提高她们的就业、创业能力;融入职业元素,举办“职业技能知识竞赛”“校园导游礼仪风采大赛”,培养高职女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活动为广大女生展现自己的风采与培养自身能力搭建了平台。

3.2 强化女性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和谐的校园文化,突出女性教育,开展多元化女生活动在引领校园文化发展方向上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校园主持人大赛、韵律操大赛、辩论赛、职业技能大赛、专业技能展示交流会等成为影响较大的校园品牌活动;霓裳礼仪队、校园之声广播站、音乐社、舞蹈队、馨桥心理协会、武术协会、前景实践社、心理健康联络社等学生社团活动也吸引了众多男生共同参与;舞台剧大赛、男女混合拔河比赛等活动,增强了交流,加深了友谊,更培养了同学间团结协作的意识。系列高职女生教育活动,以其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赢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美誉度,也使社会进一步了解了高职女生这个特殊群体,并给予这个群体充分的关注,实现了校园内外共同“关注女生成长,携手女生成才”的目标。

3.3 “因性施教”,个性发展全面成才

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因性施教”原则,针对女性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按照有别于男性教育的目标要求和理想的健康人格标准,塑造和发展每一个个体健康的女性性别心理特征,使其在就业过程中,能够以较高的现代技能和职业素质,及自信、饱满的工作热情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在“女‘性’”教育活动实践中,要摆脱各种流于形式的“校园秀”,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女生自尊、自强、自爱、自信的教育信念渗透到各项活动中,使她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要做好高职女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就应从她们的感性、知性的实际需要出发,采取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女生们勇于参加,乐于参加,并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真、善、美,使得女性高职学生在学校中历练成为道德品质优、职业素质高、专业技能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吴翠萍.通识教育中的女性学:定位、现状与改进[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4-6.

[2]鄢彬华,谢黎智.通识教育的内涵辨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6):17-18.

[3]庞海芍.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7(1):97-101+112.

[4]吴春.高职院校女性学课程设置及对女大学生的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140-142.

猜你喜欢
校园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