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在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2015-03-20 09:43张雪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阳上亢涌泉穴高血压病

王 丽 张雪芳

王丽:女,本科,护师

中医护理技术是将中医传统疗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具体体现,包括耳针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敷药法、贴药法、穴位按摩法等,这些技术在减轻患者病痛、促进康复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2]明确提出,中医护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要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3],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是其主要发病机制。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18.8%,据统计高血压病中肝阳上亢证约占87.23%,临床表现为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苔脉。肝阳上亢证是高血压病中最常见的证型[4]。因此,该证型的研究对于高血压病乃至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几年有关中医护理技术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干预现状综述如下。

1 单一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

1.1 耳穴压豆 张喜军等[5]将60 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等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贝那普利(洛汀新)10 mg,每日1 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耳穴压豆,取穴肝、肾、角窝上、结节、耳背沟、神门、高血压点、皮质下,配合情志调护。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盛和静等[6]将140 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 例与对照组72 例,研究显示耳穴埋豆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较单药治疗临床有效率明显升高,治疗组总有效率91.17%,对照组总有效率41.67%(P <0.05),提示耳穴埋豆治疗高血压有确切疗效。研究显示,耳穴与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耳穴压豆疗法刺激耳部穴位,可使经脉循行,调和气血,疏通经脉,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其机理是由于受压力刺激的迷走神经不断地向中枢端发放冲动,中枢将冲动进行整合后再作出相应反应[7],故耳穴压豆可以缓解高血压病患者的症状,起到降压作用。可见,其并不是单纯的降血压,而是人体机能的综合调节。此法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对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1.2 艾灸 王蓉等[8]将160 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原有降压药治疗,试验组同步增加1 个月的艾灸治疗,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取曲池、太冲和涌泉穴进行艾灸,治疗后试验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辨证施治原则对该组患者的曲池、太冲和涌泉穴进行联合施灸,这3 个穴位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和肾经上的穴位,对它们进行艾灸可以起到疏经活血、燥湿生风、散热生气、行气解郁、平肝熄风的作用,从而降低血压,缓解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病情。王宁等[9]用隔芪香散灸脐法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自制芪香散8 ~10 g 填满脐孔,用艾柱施灸10 壮,症状总有效率90.0%,降压总有效率73.3%。根据目前艾灸降压机理研究的报道认为,其可能是通过经络系统调节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网络,如肾素、肾上腺素、内皮素等而发挥调节血压的作用[10]。艾灸是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刺激体表穴位,其热疗效应和艾叶焦油的化学成分等对经穴的刺激作用,能激活血管的自律运动,改善局部微循环,达到调整脏腑阴阳气血、活血化瘀等作用。

1.3 中药穴位贴敷 傅燕等[11]将81 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治疗组60 例与对照组21 例,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阳上亢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每型20 例。两组均予西医降压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贴敷主穴取涌泉穴(双),肝阳上亢型加肝俞穴,穴位贴选用活血化瘀中药吴茱萸、川芎、夏枯草等,贴敷时用醋调成糊状,贴敷于涌泉穴及配穴,每次贴敷3 ~5 h,24 h 更换1 次,双侧穴位同用,10 次为1 个疗程,隔1 周进行下1 个疗程,共治疗4 个疗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于海青等[12]将12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治疗组90 例,对照组30 例,治疗组用吴茱萸等中药研细末,食醋调成膏状,贴敷特定的涌泉穴等,每日1 次,10 d 为1 个疗程,休息1 ~2 d 可行第2 个疗程,连续6 个疗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穴位贴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且能保持血压的稳定性。研究显示,足底涌泉穴等穴位贴敷对高血压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以足底涌泉穴为主穴,配以肝俞穴等辨证穴位进行贴敷,通过皮肤腠理、毛孔穴位,经脉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对经络穴位产生刺激作用,达到治疗局部病变和内脏及全身病变,并调整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在现代药剂学中称为经皮给药法,它避免了口服药物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提高了有效血药浓度。穴位作用为脏腑气血汇集之处,对于药物具有储存和放大作用,当药物通过穴位吸收时,其作用不仅是穴位刺激和药物吸收两者功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相互激发,相互协调产生的整体效应,可以取得单纯用药所不能达到的治疗效果[13]。

1.4 中药熏蒸 何建茹等[13]将60 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口服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熏蒸双足及中医辨证护理,7 d 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降压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降压疗效方面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熏蒸治疗及中医辨证护理能够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显示,通过蒸汽的温热作用,可扩张足部血管,提高皮肤温度,扩张足部及全身细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使植物神经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改善睡眠,消除失眠症,从而降低血压,缓解高血压的自觉症状。

1.5 中药足浴 赵爱纯[14]选取200 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足浴(天麻钩藤饮加减)。观察两组降压效果、临床症状改善和对中医特色护理的认同度等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降压效果、临床症状改善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可见,通过中药足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疗效较好,配合恰当的护理及药物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研究表明,浸洗皮肤药液中的某些成份经皮肤、汗腺、毛囊吸收,渗透进入体内,而产生药效,降低血压。从中医角度看,平肝潜阳、清热安神的中药足浴从整体上调整了人体气血阴阳,使上亢之虚阳,上逆之气血下行。

2 联合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

2.1 中药足浴和足部穴位按摩 赵吉华等[15]在探讨平肝活血类中药浴足和按摩涌泉穴辅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时,选取高血压病中肝阳上亢型患者200 例,随机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足浴和按摩涌泉穴。足浴药物选用吴茱萸、怀牛膝、川芎、夏枯草、天麻、钩藤等平肝活血类中药煎煮后取汁。对照组单纯以药物治疗,每天2 次,4 周为1 个疗程。两组降压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颜春棠[16]报道,将112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 例和对照组62 例,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桑珍足浴方(桑枝15 g,桑叶、红花各10 g,生牡蛎、珍珠母各30 g,川牛膝12 g)浴足,并配以涌泉、太溪、昆仑、解溪等穴位按摩,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研究显示,通过中医的浴足和穴位按摩将气血、脏腑、阴阳调节平衡后,在此基础上起到改善血管内环境、降低血压、保护靶器官的作用。

2.2 刮痧和艾灸 李晓敏等[17]刮痧加艾灸治疗临界高血压,刮拭百会、天柱、风池、肩井及肩部;点揉太阳;刮曲池及背侧;刮督脉与膀胱经;刮足三里、三阴交;刮风市、涌泉;点揉太冲穴,虚证灸曲池、涌泉穴;实证用泻法,共治疗123 例,结果显示,治愈43 例,有效72 例,无效8 例。治愈率34.9%,总有效率93.5%。研究表明,刮痧对循环、呼吸中枢具有镇静作用;刮痧直接刺激末梢神经,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血管的紧张度与黏膜的通透性,使血压降低。

2.3 多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欧叶云[18]选取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140 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单纯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推拿、针灸、膳食、刮痧、足浴等。随访l 个月后,观察组收缩压下降约35.46 mmHg,舒张压下降约16.36 mmHg,对照组收缩压下降约21.26 mmHg,舒张压下降约6.76 mmHg,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足浴、针灸、刮痧等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有独特的疗效,可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活动,使血管反射性扩张,血压降低。足浴可扩张足底血管,加快足底血液循环,打通周身阴阳经络,不但达到降压目的,还可有效治疗脏腑疾患。按摩、针灸、刮痧等方法作用于涌泉穴等处可健脾理气,缓解中枢系统兴奋性反射,引起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压。

3 总结与展望

中医护理技术具有使用器械简单、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见效快、创伤小、费用低、易于普及等特点,对改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显著的作用,极大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护理方面,以单项、2 项组合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为主,对缓解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但文献显示各项技术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完善,技术操作流程不够规范和标准,效果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需要在加强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临床和基础研究,总结出中医护理技术的作用机制和效果评价体系,达到可以重复验证的、量化的临床护理效果,提高中医护理技术的科学性。让高效、安全、经济、方便的中医护理技术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更好地服务。

[1] 王俊杰,杨郁文,汪丽娟,等.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20.

[2] 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5-8.

[3] 王 琦,李 玮,陈 岩.中医临床病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6-90.

[4] 马利利,王长海,李 龙,等.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10):83-85.

[5] 张喜军,付 燕,李建伟,等.情志调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1):1385-1386.

[6] 盛和静,潘才钰,王永盛,等.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耳穴埋豆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68 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9):651.

[7] 李 婷,王居新,崔雪峰.耳穴压豆疗法治疗高血压100 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11):61.

[8] 王 蓉,刘 妍,陈 瑶,等.艾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33-34.

[9] 王 宁,张 昆,郑君隔.芪香散灸脐法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30 例[J].四川中医,2007,23(4):60.

[10]杨 玥,周桂桐.针灸组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0,38(5):106-107.

[11]傅 燕,张喜军.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2):1521-1522.

[12]于海青,赵千英.高血压病中药穴位贴敷120 例[J].光明中医,2011,26(6):1184-1185.

[13]何建茹,杨依琴,李燕萍.中药熏蒸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疗效观察及护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4):207-208.

[14]赵爱纯,王传凤.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及特色护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7):705-707.

[15]赵吉华,朱静娟,李 锐,等.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的探讨[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1):33-34.

[16]颜春棠.桑珍足浴干预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50 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0):739.

[17]李晓敏,李春梅.刮痧加艾灸治疗临界高血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9):23-24.

[18]欧叶云.中医护理干预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3(7):118-119.

猜你喜欢
阳上亢涌泉穴高血压病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肝火旺和肝阳上亢,你会区分吗
常按涌泉穴等于补肾
蒜末敷脚心去虚火
天麻钩藤饮加减合复方羊角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治病毒性感冒
清咽散外敷涌泉穴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治疗的应用价值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